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全球最大在建煤化工项目被“叫停”

2021-08-02 中国能源报
语音播报预计14分钟

全球最大在建煤化工项目被“叫停”

原同煤集团广发化工。   图文无关

“7月2日上午8:00现场全面停工,厂区内所有建筑安装工程全面停止。7月4日20:00前注销厂区所有人员、车辆入场证件,7月5日零时启用新的特殊入场证。留守、值守人员除外,其余人员严禁进入项目厂区。复工时间另行通知……”根据陕西省发改委要求,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7月初下发的一纸工程调度指令,让全球最大在建煤化工项目——陕煤集团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下称“示范项目”)按下“暂停键”。

该示范项目位于陕西榆林榆神工业区,由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运营,计划投资1262亿元,建成后年转化煤炭约2400万吨。记者多方获悉,工程目前仍无复工迹象,主要原因是节能审查“未批先建”,必须制定能耗等量减量置换方案,并报送陕西省发改委获批之后方可继续推进。

“项目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审批,实际却占了‘十四五’用能指标”

“厂子说停就停,一个月前还加班加点,现在看看工地,人影都见不到了。”一位当地人士给记者发来视频,标有“榆林化学”字样的施工现场,脚手架、塔吊等设施留在原地,半成品装置静静伫立,“除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留下的值班人员,数万名工人全部放假。”

该示范项目是陕煤集团“十三五”期间重点规划的大型煤转化项目,也是国家能源局《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的示范任务之一,拟于2025年建成投产。其中,一期一阶段180万吨/年乙二醇工程、二期一阶段120万吨/年粉煤热解及5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工业化示范装置,原计划于今年6月底机械竣工。“作为榆林市乃至全省重点项目,地方十分支持,比如项目用地预审速度就创下全市最快纪录。当初召开可研评审会时,省、市领导以及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纷纷到场。”上述人士话锋一转,“即便是投资千亿的明星项目,如今也难逃停工命运。”

记者向陕煤集团发去采访函,试图进一步了解停工原因,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记者拿到的一份名为《关于请提供“十四五”拟投产达产“两高”项目能耗等量减量替换方案的通知》(陕发改环资[2021]691号)(下称《通知》)、落款为陕西省发改委的文件显示,示范项目之所以被叫停,是因为一期18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并未取得节能审查批复,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必须停工整改。

“下发停工指令前几个月,主管部门便要求企业想办法解决能耗指标,但拿到充足的指标太难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专家告诉记者,榆林化学公司于近日提交了《一期180万吨/年乙二醇工程节能报告补充材料》,提出多项节能措施,预计年可节能44.21万吨标准煤当量。“对于项目巨大能源消耗量来说,这些措施是杯水车薪。项目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审批,实际却占了‘十四五’用能指标。整个榆林2021年度能源消费增量要控制在76万吨标准煤以内,仅一期工程投产,全市指标都不够用,必须实施能耗等量置换。但面对这么稀缺的资源,几乎没有企业愿意让出自己的指标,陕煤集团恐怕只能内部调剂,关停一批老项目进行腾笼换鸟。”

“停一天就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一天”“损失该由谁负责?”

停工不是个案。早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陕西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就曾表达压力。“陕西面临着资源高度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资源开发与环境容量不足矛盾突出、经济增长需求受能源‘双控’指标制约等问题。预计全省‘十四五’新增用能需求8670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2.2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2.3%,万元GDP能耗是‘十三五’末期的1.15倍。”

为确保完成能耗“双控”任务,《通知》从“十四五”期间拟投产达产、能耗5万吨以上的“两高”项目中,筛选了28个保留项目并列出整改清单。记者注意到,其中7个项目未取得节能审查批复,被要求停工整改;12个项目通过节能审查但仍需落实能耗等量减量替换方案,“方案需真实、可靠,且相关置换源需在项目投产前关停淘汰,未经批复置换方案的项目不得投产。”

选择保留项目的标准是什么?为何出现多起“未批先建”?还有哪些节能减排措施?记者就此采访陕西省发改委,该委环资处相关人员回复称,“涉及‘两高’问题属于密件”、“比较敏感,没法作答”,其他措施“还在制定,没有最终明确”。

多位人士表示,严控“两高”盲目上马的要求,给大批项目敲响警钟,“叫停”反映出地方减碳降耗的决心。

“但叫停并不意味着问题就得到了彻底解决。”上述专家说,仅榆林一地,就有陕煤、延长石油等多个国企下属项目被叫停。“他们大多背负高昂财务成本,工程停了,人员工资、利息等费用仍需支付。比如示范项目已投入200多亿元,主装置区基本建设完毕。从某种程度上说,停一天就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一天。作为重点项目,当初一定是获得了上级同意的,至少也是获得默许的。若迟迟无法解决指标问题,损失该由谁负责?”

“等要指标、放宽要求的侥幸心理,今后再也行不通了”

记者了解到,7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提出,2021年12月底前,试点地区发布建设项目碳排放环评相关文件,基本建立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评工作机制。陕西作为七大试点之一,其试点行业正是煤化工。这意味着,“碳评”将和环评一样成为项目上马的前置条件。

“不止陕西一地,化石资源富集区均面临能耗、排放等指标日趋收紧的现实,从地方到企业必须制定明确的减排时间表、路线图,仅靠短期停工停产、简单置换指标远远不够,要从根本上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说,煤化工产业投资回报期多在30—50年,不少高碳项目的碳排放将延续到2050年前后,直接影响碳中和进程,还有可能压缩未来二三十年的低碳技术发展空间。“既要看自身需求和发展实际,更要把大政方针放在第一位。然而,不少地方仍缺乏清醒认识,局限于解决眼前的指标任务,没有长远眼光与更高站位。”

延长石油西安洁净能源(化工)研究院副院长杨东元称:“我们近期调研了多个主要煤化工园区,发现不少负责人仍在想方设法争取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是到2030年达峰后才开始减排,而是要从今天起就启动减排加速度。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因势利导、主动作为,从观念思路、项目布局、产品结构、工艺技术等方面转型升级,寻求适用于自身发展的低碳路线,等要指标、放宽要求的侥幸心理,今后再也行不通了。”

“推行碳减排,不等于什么事情都不能做,碳减排与发展并不相悖。但是,究竟可以保留哪些项目,必须要有全面评估。”潘家华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依据,各地亟需对存量项目、新建项目做好筛选工作。“不同项目的投资回报期有多久、排放总量有多大,哪些必须先退、哪些可以缓缓,哪些项目尚有节能减排空间、哪些技术面临淘汰危机,以及如何把项目资产闲置、退出的损失降到最低,这些关键问题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