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威”观察| 我们的家乡是“平的”

2021-07-29 中国农网
语音播报预计13分钟

我们这几代人都有几个家乡。祖籍是家乡,出生长大的地方是家乡,工作生子的地方也是家乡。没有谁的家乡是“平的”。哪怕是在关中大平原上的一个村庄,也会有一条大河沟穿村而过。在黄淮海大平原上,哪个村庄也都会有几个池塘环绕。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回首看看,就在这个七月,欢庆建党百年的红旗还在风中飘扬,黄淮大平原上“百年一遇”的洪水毁了村庄,淹了人畜。全民一心抗击灾情,国家出钱人民出力,还有一些人的武器是笔。确实需要总结,需要反思。

这次的水灾一个特点是淹了大城市。身陷其中的郑州市民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感觉洪水的冲击力比任何时候都猛烈?其实这就是“水往低处流”的力量。过去城市里的“低处”很多,哪个城市都有许多地名与水有关,“桥、沟、坝、渠”,现在,随着城市建设这种地貌难得一见了,地铁隧道这些人工低处就必定承受巨大压力。城市的高硬化率也使得雨水失去了大地的吸纳,只能是随波逐流。这百年的“一遇”是城镇化的“一遇”。这种平面建设思维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也渗透到了广大农村。我们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乡,是不是已经“平了”?我们经过了最近十年的水利大建设,还是没有达到目标,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过程中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因为这种平面的思维模式它不是过去式,到今天,在城市建设中,这种思维模式依旧活跃。

是我本人的经历特殊吗?不是。我的祖籍地处胶东沿海丘陵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村庄南、东、北三面是山,西面是坡地。我们村所在的群山与西面的群山中间是一片约有30平方公里的平地,其中间的一半的面积是沿海滩涂。我们村的三面沿着山坳共形成了五座天然小水库和一条小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东面的山坳里拦坝建了一个大水库,村里的一个水库和那条小溪消失了;上世纪90年代建设公路交通网,填掉了两个小水库;本世纪前十几年搞城镇化,填掉了最后两个小水库。农民全都上楼了。而远处那片滩涂,很快建成一大片高大的住宅楼。让人望而生畏。因为那些远离滩涂的村子,名字都是“大泊子”、“小泊子”的,何况地处海水涨潮、洪水入海的通道上。在那里盖房子,不知道是怎么卖出去的。

我出生在一个沿海小城市,那时全市只有18万人口。城市是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是海。地形都是一样的,有多少个山坳就有多少条河流。这个小城自北向南就像扇骨一样被一条条东流入海的小河撑开,城里面也就有了一座座小桥。许多桥可以报时。桥下的海水潮涨潮落,河水结冰融化,城里的孩子就有了时间概念,季节概念。最大的一条河叫葡萄河,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河的上面有铁艺的架子支撑着浓密的葡萄藤,跨越十多米宽的河床,这在那个时代算是很壮观的了。然而,上世纪90年代,这个小城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所有的河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葡萄河也未幸免于难,被填平变成了主干大道。城里面的荷花池、游泳池、体育场都消失了,海边的沙滩也消失了,硬化为美丽的滨海公园和大道。城区内的小山都被开发盖楼,完全硬化,一旦有大雨,就有可怕的“冲击力”直冲而下。

我现在生活在首都。首都也不是40年前的首都了,特别这十年,日新月异。大家身边的公园很多了,人民满意。但我还是不满意。我住的社区有一个大公园。公园的周围有5个公交车站,就这么大。这座公园由法国著名建筑师杜包斯参与设计,2008年建成。它最大的特点是“群山环抱,高低起伏。”起伏感体现在许多细节上。比如在几条景区道路上设计了几十公分深的长渠,上有小桥,内有石蹬可以脚踏过“河”。虽无水源,但是下雨后积了水,就是一景。最大的“起伏”是东北角的巨大下沉广场。一边是儿童游乐设施,一边是老年人的各种舞蹈队的舞池。两叠的高大台阶上,也是人们观看纳凉的去处。然而,疫情后公园改造,以上描述的全都消失了。强烈的感觉是空间变小,意境全无,土里土气。原来,“洋气”的东西是因为有科学在里面,改造后破坏的恰好是公园的城市蓄水功能。如此改造让人感到无比震惊。

这个公园也是我们几十年城镇建设的缩影。我们在重建中走的是怎样的论证程序?使用人、居住人有没有发言权?为什么在改造中采取的都是“填平”的模式?填平的时候考虑的是“蚊蝇滋生”?还是“产权归属”?如果说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我不相信农民会愿意把水库填平了。一个百十户的小村子能有五座水库,说明它风水好,这不就是美丽山村吗?以前我过年会回老家看望乡亲,乡亲会送我那种家家户户都制作的“地瓜干”,然而现在已经没有了。没有了这点礼物相送,让乡亲们都很不好意思。我们很多城市、村镇,建设得很美,但是功能不全。无法反复利用、应急利用,给不了它的人民以自信。只有那些让居民在生活中萌生自信心的城市才是美的,那些能让国家和人民在灾害面前把损失降到最低的城市才是美的。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十分重视。连续18个中央一号文件,多数都是聚焦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等综合方面的意见或决定。而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却是一份“特殊”的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它全面阐述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是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二要坚持统筹兼顾。三要坚持人水和谐。四要坚持政府主导。五要坚持改革创新。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到今年刚好十年,到了全面总结的时候。我们知道的一点是,水利灾害依旧是农业的大灾,农业大灾保险近十年倒是发展很快。对照目前的洪水造成的损失状况,十年前的中央一号文件需要重新学习。不必制定新的文件,对照文件把短板、漏洞补齐再说。特别是在“坚持政府主导”上,政府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逐条逐句去剖析,在“水利改革发展”上找差距。在这件事上,最能检验一级政府的大局意识,治理能力。因为水火无情呀,毫不留情。你没给它安顿妥帖,它绝对要冲了你的龙王庙。

也别小看了那些小的玩意儿,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一定要重视哦。这种大雨来了,它们可是你家园的第一道卫士;旱得天崩地裂的时候,它们又成为你最后的稻草。这些,都写在那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了。

作者:孙鲁威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