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河南上蔡县儿童主任齐小丽:600多位孩子的“胖奶奶”

2021-07-20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24分钟

河南上蔡县儿童主任齐小丽:600多位孩子的“胖奶奶”

齐小丽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和笔。

河南上蔡县儿童主任齐小丽:600多位孩子的“胖奶奶”

河南上蔡县南大吴社区“儿童之家”。

河南上蔡县儿童主任齐小丽:600多位孩子的“胖奶奶”

7月12日,河南上蔡县南大吴村儿童主任齐小丽在儿童之家阅览室,面前摆放着她随身携带的工作资料。B02-B03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彭冲

河南上蔡县南大吴村,每到下午五点半,放学的孩子们都会跑到村东的“儿童之家”写作业,进门就是一句,“胖奶奶,我来啦。”

齐小丽点头,笑着应承,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作为南大吴村的儿童主任,齐小丽是村里654名儿童的“大家长”。她今年已有53岁,因身材圆润,和蔼慈祥,便得了个“胖奶奶”的称呼。

2010年,民政部在五个省份120个村试点设立儿童主任,南大吴村位列首批试点区。

自接下这份工作,齐小丽就经常在村子里入户走访,了解孩子的最新情况,帮助困难的孩子,为他们争取福利。她习惯随手把孩子们反馈的问题、自己处理完的工作记下来,11年里用完了10多个本子,背坏了好几个包。

收获也颇多。村子里建成了孩子们学习娱乐的“儿童之家”;多位意外受伤的困难儿童得到了补助款。她还帮100多个超生家庭的孩子上了户口。

齐小丽统计,村子里654名儿童中,留守儿童有107人。

她用自己的一笔奖金给每个留守儿童买了保险。今年,她开始发动村里的妇女们来照看留守儿童。

7月20日,村里放暑假的大学生也要来到“儿童之家”,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读书、画画。这些大学生里,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他们小的时候,齐小丽也曾帮他们办理过困难儿童的救助。

“我现在可有一个大部队。”齐小丽笑着给村民说。

“一个孩子也不能漏掉”

齐小丽的笔和别人的不太一样。

在村委会办公室,桌上摆着的都是带笔帽的笔,她特意买了能按动的,“我总得写,这样方便。”

她走动得最勤,记录得也最勤。墨绿色的布包里总装着本子和各种文件,笔也不离手,“哪一天走访了哪几户?处理了哪件事?哪个家庭有几口人?哪个孩子有什么问题?都要记在本子上。”

2010年5月,民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启动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在中国五个省份120个村试点设立儿童主任,专人专岗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南大吴村位列首批试点区。

齐小丽说,当时村里儿童的数量是768,家庭背景复杂、留守儿童多,是南大吴村的特点。那会儿她42岁,是村委会的计划生育宣传委员。

同年6月,她接到了这项任务,首要工作是对村子里的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和信息登记。

但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超生家庭得知她要打听家里的孩子,一言不发便要送客,“都觉得这肯定是来查计划生育、收罚款的。”

齐小丽只能一遍遍地解释,“这是为了儿童福利,我不会利用这些信息来查计划生育的。”人们不信,背地里骂她;有的人家养着狗,狗扑上来,把齐小丽腿咬破。

有的村民连门都不开,齐小丽就站在外面等。

村民家的烟囱冒起烟火再灭掉,屋里的人开了门,齐小丽还站在门外,笑眯眯地迎上来,“你家做啥好吃的?”对方吃惊,“你咋还没走?”她就大方进屋和村民聊。

“今天既然到你家了,再晚我都要等你开门。”

齐小丽给自己定了计划,一天走访十户,不搞清楚家庭情况就不走。她原本还带着一位年轻的女子一起走访,想培养一位后继干部,但年轻人听不得那些莫须有的闲话,做了没多久就放弃了。

担子就全压在齐小丽身上。她倒是坦然,“我用时间去验证我做的事,用行动告诉你们我能做成。”

那段时间,她跑遍了村子里每一间房。不论家里有没有孩子,哪怕是单身住户,她也要去探一探。“村里寄养孩子的情况也很多,我全部排查一遍,保证一个孩子也不能漏掉。”

看到几个村民聚在一起聊天,她也竖起耳朵听,“听听她们是不是在聊孩子。”

经过走访,齐小丽发现,村子里有100多名儿童没有户口。他们多是超生的孩子,父母担心罚款,齐小丽耐心地解释,“这是剥夺小孩的政治权利。罚钱是小事,孩子没有户口,上学没有学籍怎么办?”

齐小丽列出名单上报,再带着材料去派出所,10个孩子是一批,户口下来后再办下一批。

这样的行动得到了当地政府、公安部门的支持。不过一年半,齐小丽把这些孩子的户口问题都解决了。“后来谁家有孩子了,上户口有麻烦时就主动来问我。”

2010年9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开始的时候,她负责建筑物绘图,每一户的位置、朝向,她都画得准确,有人对此惊叹,她却云淡风轻,“这都是我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能再熟悉了。”

“我有一个大部队”

如今,村东面的“儿童之家”是孩子们的校外聚集地。

儿童之家占地4亩,院子中间有一处升旗台,四周则是成排的平房,它们被划分成了阅读室、体育健身室、文体活动室、心理疏导室和休息室,墙上满是五彩缤纷的宣传画。大门对面是篮球场,初到这里,感觉这更像一处设施完备的学校。

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开始之初,这里便开始筹建“儿童之家”。

“村子里留守儿童挺多的,邻村还发生了儿童溺水的意外,我们就想着周六周日的时候,把孩子们集中起来看护。”筹划初期,儿童之家规模小,就设在村子的学校里,只是一间30多平米的屋子。

大家在管理上也没经验,高年级的孩子和低年级的一起来,“有时候大一点的孩子想写个作业、看看书,小孩子一吵,也写不成。”

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儿童之家开始频繁搬迁,先是搬到村委会楼上、卫生室,后来又搬到文化广场。“广场来来往往的有很多车辆,小孩子做活动的时候不安全。”

地址没着落的时候,齐小丽一颗心也悬着,总盼着能有专属的场地。

这期间,诋毁、质疑的声音从来没有消失过。“哪有人不为自己的,她不知道受贿多少呢。”齐小丽也哭,情绪前所未有地低落,“我到底是图个啥?”

2017年后,通过协商,“儿童之家”搬到了现在的位置。这里本是一处废弃的幼儿园,空间宽敞,也有一定的封闭性,儿童的安全有了保障,“这么多年了,我心里踏实了。”齐小丽松了一口气。

她按照年级,给儿童们编成不同的班,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分批来儿童之家活动,来了后再分组,“有活动的、打球的、读书的,每个小组有一个小负责人,书看完了,负责人要把书收好。”

阅览室有近70平米,书架上摆着各类名著。谁家父母没时间照顾孩子了,她也打去电话,“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来,我来辅导。”节假日,她就给孩子们科普安全知识,告诉他们如何防溺水、报警、叫救护车,迷路的时候要找警察,走路的时候靠右边走……

照顾儿童的同时,齐小丽还要和家长们沟通,工作细碎繁琐,“经常夜里很晚时,电话还正在响。”此外,她还负责着儿童之家旁边的残疾老人托养中心。最忙的时候,她有两个月没回家。

今年,她开始发动村里的留守妇女来照看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妇女们的丈夫、子女都在外打工,她们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来到儿童之家,照顾自家的孩子,也照顾别人的。

7月20日开始,村里放暑假的大学生也要来到儿童之家,带着孩子上课、读书、画画。

这些大学生里,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他们小的时候,齐小丽也曾帮他们办理过困难儿童的救助,“他们长大后,我给他们讲小时候怎样困难,告诉他们要继续把知识和爱心传递下去。”

“我有一个大部队。”齐小丽总笑着给村民说,她觉得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做福利工作,“把他们扶持长大了,他们再给咱们村里儿童服务,我心里很欣慰。”

“留守儿童是我的心病”

前段时间,这些大学生正帮助齐小丽做留守儿童的统计。疫情结束后,村里新增加了留守儿童,“去年是84人,目前是107人。”

齐小丽每年要两次统计留守儿童的数量。春节后和麦收后,总有新的年轻父母选择外出务工,这意味着村里留守儿童的数量又要上升,“数据要实时更新。”

“现在是越来越多。”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缺少父母的陪伴,齐小丽担心这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她常常去走访这些家庭,督促孩子们学习,“我告诉他们,不好好学习、将来可是大问题,爸爸妈妈当年不好好学习,现在只能把你们留在家里。”

她懂得用礼物激励孩子。考试成绩有进步的,她就送上新书包,春节的时候,给送上好看的棉服。

走访过程中,她发现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但学校老师习惯用手机发作业题,齐小丽就帮孩子把作业题打印到纸上。有时候,老人管束不到位,孩子沉溺手机游戏,她都要去劝诫。孩子想父母了,齐小丽就加了孩子母亲微信,让两人视频聊天。

“现在父母都忙着去打工,孩子感觉是很孤单的,缺少陪伴。”

齐小丽有三个孩子。多年前,丈夫因意外去世,当时小儿子只有三岁。生活很难,堂妹让她出去打工、给人做家教,一个月能赚几千块,齐小丽没同意,“那我自己的孩子怎么办?”

她选择陪在孩子身边。2006年,她在家里办了个小型幼儿园,“无论干什么事,我不影响孩子吃饭,孩子一放学,饭菜就准备好了,只要我这个做妈妈的在家,孩子就感到家里温馨。”

2008年,她通过考试进了村委会,后来又开始担任儿童主任。她知道不能以自己的选择要求其他父母,但看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她叹了一口,“这是我的心病。”

除了留守儿童,她也挂念着很多困境儿童,“低保家庭,孤儿、单亲、患大病的、父母服刑的。”如果又恰巧处在叛逆期,这些孩子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斌斌(化名)的父亲因病去世了,这对他打击很大,今年初三毕业的他没考高中,想要去学修车,齐小丽帮他联系了基金会,给了他免费外出学习的机会,但斌斌犹豫了,想留在本地县城。

齐小丽知道孩子的想法,“他母亲一个人挣钱不容易,他想一边学习一边挣钱,而且孩子攀比心比较强,看到同学打工一个月能挣个几千块,他也不想比这个低。”齐小丽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引导他,在该学习的年纪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挣得更多。

12岁的琪琪(化名)父亲在服刑,母亲也早已离家,家里只有奶奶照顾她。奶奶脾气不好,看到琪琪在看手机,不论她是在查作业题还是玩游戏,总会大声批评她。琪琪放了学不爱回家,也总是跟奶奶吵,“怎么不让我妈把我带走?”

这样的孩子是齐小丽的重点关注对象。

齐小丽会告诉老人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老骂她容易叛逆,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得常夸夸孙女,她学习的时候就得夸她棒。”她也时常找孩子聊天。琪琪爱和温声细语的“胖奶奶”讲心里话,说自己想要一件漂亮的棉衣,齐小丽答应她,“你好好学习,今年春节我就奖励你一件棉袄。”

“村里真正的好人”

去年年底,因为工作表现良好,村委会给齐小丽发了一笔奖金,有8500元。她都拿了出来,给村子的107位留守儿童每人交了100块钱的综治保险费,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又有了一层保障。

村民也越来越认可她的工作,有人说她“是咱们村真正的好人”。齐小丽的工作顺利了很多,村民、孩子遇到困难,开始主动找她反映情况。“孩子得脑瘤了,或者医保交不起了,都来跟我说。”

十余年来,她觉得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平稳了。照旧每天早上4点50分起床,6点前骑着电动车赶到儿童之家,回复家长们的信息,处理工作,陪陪孩子们,想想今天该跟进一下哪位儿童的情况。

最近,她还想着要给孩子们买电子琴,帮村里的孩子培养一下兴趣爱好。

回想起当初的质疑声,齐小丽甚至有些感激,“也算是一种动力。”她的应对方式就是处理问题,为孩子争取权益,“把事情办成,就不再委屈了。我知道上级政府都很支持我。”

上蔡县民政局儿童福利部主任孙继承告诉新京报记者,上蔡县实行儿童福利三级服务体系,“设立县级福利指导中心,下辖26个乡级福利指导站,指导站下辖460个村级福利服务点,每个服务点都有一位儿童主任,一般由村妇女主任或计生专干兼任,并逐步建立村儿童之家。”

在整个上蔡县,一共有460名像齐小丽一样的儿童主任,负责着辖区内的困境儿童救助政策宣传工作,帮助困境儿童解决基本生活困难。

南大吴村“儿童之家”对面,夏天的傍晚,球场上总是聚满了来打篮球的男孩子们,他们声音洪亮,专心致志地与队友配合着传球、投篮,不畏缩,也不鲁莽。

其中很多孩子都在“儿童之家”的陪伴下长大,齐小丽注视着,认出那些稚嫩又熟悉的面孔。

新京报记者 彭冲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