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碳市场开启在即:银行绿色业务空间进一步打开

2021-07-12 金融时报 赵萌
语音播报预计11分钟

  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发展;并明确,7月份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以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国常会提出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释放了央行加码绿色金融部署的信号。下半年,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空间或将进一步打开。”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围绕碳中和目标升级绿色金融战略,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从理念转变为实际行动,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进入快车道,气候融资成为最重要的领域。接受采访的专家预测,下一步,实质性激励约束政策值得期待。

  信贷业务或深度调整 围绕碳中和目标升级绿色金融战略

  “目前来看,大型国有银行普遍在董事会下成立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根据总行和分行情况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汪惠青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不少银行围绕碳中和目标升级了绿色金融战略。

  而绿色金融战略升级的背后,是银行业信贷业务面临着的深度调整。“这意味着,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产业会逐步压缩甚至退出,银行业将大力支持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促进高碳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客户结构向绿色化、高端化迈进。”汪惠青表示。

  从国内来看,绿色信贷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3.0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3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7月1日,央行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正式实施。不少专家预测,下半年,银行或将加大绿色债券的配置比例,积极创新绿色债券的种类和发行、承销等相关服务。

  汪惠青表示,接下来,银行业将积极探索开展能效信贷、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生态补偿抵质押融资等新型绿色贷款以及碳中和债、蓝色债券等新型绿色债券,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排放权抵押等综合化绿色金融产品。

  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 实质性激励约束政策值得期待

  相比于其他信贷项目,绿色项目投资回报期更长,金融机构如何平衡短期收益成为一大难题。与此同时,不少绿色项目企业缺乏必要的抵押品,且相关项目的环境气候风险量化难度较大。这些难点与痛点问题,始终是银行业全力支持绿色发展的阻力因素。因此,出台实质性激励约束政策的呼声一直很高。

  兴业研究在其发布的《2021下半年绿色金融展望报告》中提出,金融监管部门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强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实质性激励约束政策未来可期。

  专家分析认为,上述国常会提出“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成为提升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积极性的关键一招。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此次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会以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的形式,支持其为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贷款,进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汪惠青认为,下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顺应绿色金融发展趋势,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将供应链金融产品逻辑移植到绿色产业链,以核心企业授信为基础,增加对绿色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应明确绿色金融业务目标,在绩效考核中增加绿色金融业务的激励机制,提升业务人员的积极性。此外,随着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面临调整,银行机构需要尽快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发现、排查潜在的信用风险。

  银行业积极布局 碳金融服务空间将逐步打开

  上述国常会提出,今年7月份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据悉,除电力市场外,生态环境部已经先后发文正式委托建材、钢铁、石化三个行业的相关行业协会开展纳入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其他重点排放源行业也将在“十四五”期间被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推出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频率较高。例如,农业银行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承销了市场首单权益出资型碳中和债券;浦发银行(600000,股吧)落地全国首单碳排放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组合质押融资;中银理财发行了市场首批以碳达峰为主题的理财产品

  “对于即将开启的全国碳市场,银行业应做好充分准备。”汪惠青表示,未来银行机构要不仅能够提供开户、结算、存管等碳金融基础服务,而且还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充当做市商,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产品的合理定价,增强市场交易活力。此外,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出具保函为跨国、跨区域碳交易提供担保增信服务。

  此外,大力发展基于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积极探索创新碳金融中介服务等也是银行布局碳金融领域的重要方向。

  兴业研究团队认为,随着碳金融服务空间的逐步打开,建议开发碳市场金融属性,纳入更多市场参与主体,并放松对金融机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参与碳现货或者其他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提高市场流动性,以形成合理碳价,加快推出碳衍生品,将碳期货等尽快纳入到整个碳市场。

  汪惠青表示,在碳中和目标下,全国碳市场将承载更高的碳减排使命,朝着金融化、国际化的方向实现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邱光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