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千亿房企老板遇离奇事件:被发“求救信”称遭金融诈骗,新力地产果断报警

2021-07-09 财联社
语音播报预计13分钟

财联社(上海,记者 王海春)讯,日前,一封有关新力控股的神秘“求救信”在业内流传开来,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这份名为“新力地产老板求救信”的文件指出,在新力控股上市募资过程中,因为资金的需要,新力控股董事长张园林被由保荐人、承销商、金融高利贷集团、市值管理团队及基金经理五班专业人士组成的诈骗集团,通过一系列缜密的安排后,被逼陷入险境。

对此,新力地产方面表示,“根本就没发什么求助信。”新力地产还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声明称,该文件信息内容纯属子虚乌有、恶意中伤。公司已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希望根据相关线索,可以查到文件源头。

“目前公司在股市表现没有异动,合作的金融机构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公司运营一切正常。”新力地产方面称。

据新力控股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五个月,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合营、联营公司合同销售金额467.7亿元,其中5月录得118.5亿元。

内容多处被指疑点重重

对于上述“求救信”,上海一家房产机构分析师表示,“乍看上去很吸引人,也有几分真实性。但多看几遍细节,并探求这些所谓‘动作’背后的逻辑,恐怕很难经得起推敲。”

一家香港证券机构分析人士则指出,该“求救信”的信息可能真假糁杂。

按这封“求救信”的说法,经过2016-2018年急速发展,新力集团销售额分别达45亿元、161亿元及457亿元。三年间销售额上升超过10倍的同时,也令新力负债累累。这期间新力集团净资本负债比率分别为1.9倍、2.7倍及2.4倍。张园林也意在通过资本市场募资减轻债务。

“求救信”还称,金融诈骗团队的承销商,在新力控股上市前用各种方法诱导张园林借钱。2019年11月新力控股在港集资上市,承销商未兑现当初与张园林就集资达成的承诺,只为张园林带来约5000万元基金,并称该基金也是诈骗团队其中一员。

对于上述信息,上述香港证券机构分析人士认为,“房企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上市前出于资金安排借贷5000万是有可能的,但即使有借贷行为发生,应该也是企业有需求及设定相应安排情况下产生的。而且,以新力的资产规模和运营能力,上市后偿还这些资金并不成问题,这样的资金体量未必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求救信”中写道,新力上市发售5.29亿股,集资19.55亿港元,每股定价3.98港元,公开发售部分认购不足,只有3757万股(7.1%),而国际配售4.914亿股(92.9%)。为完成配售张园林自己集资3-4亿,其余16亿经承销商介绍,通过一群香港金融高利贷集团借贷,月息3%,借给张园林16亿港元,月利息支出高达4800万港元。

香港一家投资机构高层告诉记者,房企赴港上市,的确可能存在因认购不足,而通过同行或机构认购,来为房企“抬轿”的现象,但金额过高,就未必会这么做了。“企业之间的帮忙并不是没有,但金额高意味着风险大。为别人‘抬轿’而自己担太多风险,没有企业愿意这么做,即使是自己抬自己的轿子,如果算不过账来,也不会去做这样的投资。”

内地一家投资机构高管则认为,上市原本就是募得市场资金,认购不足部分有可能自己通过不同渠道及方式补足,但多数要由市场认购。“然而近20亿港元募资中有高达16亿港元是通过高利贷方式借贷,有些违背市场一般行情。谁会为了完成IPO,自己掏钱借高利贷实现上市?机构也不会将如此高金额的钱借给个人,完成这样的交易,一定是一个协商的过程。”

其进一步表示,月息3%意味着年息36%,如果不是缺钱到极限,公司一般不会用如此高的成本去借贷。“上市就是为了打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借到更便宜的资金,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或目的,用如此高代价费力去IPO,把自己变得一身债而得不到好处,企业又为何要去上市呢?”

“求救信”发布者身份成谜

这封多处内容被指经不起推敲的“求救信”,由何人所写,其目的何在?

就记者所拿到的这份“求助信”文件,相关技术人员对该文件进行分析及溯源后发现,该文件创建作者的电脑用户名为“HP”,创建及修改日期均为2020年5月15日12:57:29。

据了解,新力控股于2019年11月15日于港交所主板上市,如若“求救信”创建时间真实,意味着该份文件是在新力控股上市半年后发出。

一位接近新力集团的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证实,该信此前在境外及金融曾流传过,但资本界认为此事不太靠谱,因而既没有引起关注,也未引起风波。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子虚乌有的事近日突然又传了起来,还引起不小关注,我们也有些困惑。”上述新力集团人士补充道。

前述内地投资机构高管则向记者表示,虽然这封“求救信”中不少细节有待进一步核实,但从市场第三方角度来看,有企业也许会进入别人所设计的交易,但不能因此就说这是诈骗或高利贷。“在香港的这些保荐人、券商、基金等机构都是持牌的管理机构,投资、上市及借款,并没有人进行强迫。”

“事件中透露着一股诡异色彩和神秘气息。这个‘求救信’讲的一些细节有些令人不解,究竟是何人,为何要炮制这样一封信,目前还看不清楚。”上海一家中型房企人士表示。

关于“求救信”发布者的身份,市场上也有合作方、潜在合作方,或新力控股“自导自演”等不同的猜测。亦有传言称该信或为新力前员工所写,但目前并无明确证据予以佐证。

而对于是否有合作方借此作为筹码进行施压或谈判,前述香港证券机构分析人士认为,概率较低。

其表示,如果有机构要做空,一般会选择事实确凿的事件直接抛出沽空报告打压,而不会用这种隐匿方式。而且,新力控股未必在其做空名单上,目前看资本市场上反应也不大,因此做空的概率相对较低。

“一些合作方也许在价格、合作条件、合作方式等问题上,未必会很快达成一致,但多数会经过正规谈判或私下沟通方式来解决。一般而言渠道是公开的,不太会通过暗中下绊的方式。再者,如果这种方式被同行得知,会对自身信誉将形成不利影响。”前述香港证券机构分析人士称。

另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求救信”引发关注的同时,深交所披露,新力集团一笔拟发行3.9亿元ABS,更新为“已反馈”。

而自六月以来,新力集团多次对票据进行了回购。6月3日购回部分于2021年到期的2.5亿美元9.5厘优先票据后,新力集团6月11日又在公开市场回购买本金总额约200万美元的2022年票据II,并在6月23日回购300万美元的2022年票据II。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