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廷·巴特尔 我是一名牧民,这是我的职业荣耀

2021-07-05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9分钟

廷·巴特尔 我是一名牧民,这是我的职业荣耀

我是一名牧民,这是我的职业荣耀。——廷·巴特尔

【人物简介】

廷·巴特尔

蒙古族,1955年6月生,1976年11月入党,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扎根牧区、苦干实干的楷模,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牧区近50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等称号。

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身着一袭蓝色蒙古族长袍的,正是被称为“草原之子”的廷·巴特尔。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扎根牧区,在近50年的时间里,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廷·巴特尔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牧民”,无论获得多少荣誉,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是我的职业荣耀”。

从19岁起,廷·巴特尔就扎根在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那里是一片总面积达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地处有着“黄色野马”之称的浑善达克沙地西北部。

上世纪80年代,针对萨如拉图雅嘎查过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廷·巴特尔提出“围封轮牧”。

1986年,廷·巴特尔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休养生息。第二年,300多亩草场打了九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亲眼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

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他针对当地的生态问题,提出了“蹄腿理论”,倡导牧民少养羊、多养牛,并引进西门塔尔优质乳肉兼用牛与本地牛杂交,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嘎查党支部扶持的20多户贫困牧民现在已全部脱贫。

近50年的时间,廷·巴特尔扎根牧区,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探索出既保护草原生态、又让牧民增收的路子,把生态“从白色变回绿色”。同时,也将萨如拉图雅这个“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参考资料:新华社、央视新闻、内蒙古日报、腾格里新闻、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活力内蒙古”等)

●对话

现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特木尔呼

廷·巴特尔自己做榜样,牧民都愿意跟他一起干

新京报:你对廷·巴特尔有什么印象?

特木尔呼:无论是工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他在我心里面是“最好”的。他为人特别亲切、温和。我还记得,2000年,那时候嘎查的环境还不太好,没有现在这么好。因为土地沙化严重,雨水少,牧草长不起来了。我家没有牧草,廷书记就想办法给我拉牧草。平时牧民有些什么困难,他都会帮忙解决。

新京报:你们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特木尔呼:比如说,如果廷书记要做什么事,牧民不听,他就自己做榜样,让他们看。牧民看发展得好,就跟着他一起干,最后大家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干了。

新京报:廷·巴特尔的各种举措对当地有什么具体的影响?

特木尔呼:生态好了,我们的收入也高了。以前全嘎查60%的土地都比较沙化,现在生态就好多了,白的地方都变绿了。以前牧民人均年纯收入最低只有1000来块钱,最高也就三四千元。现在人均年纯收入到了1万多元。

新京报:萨如拉图雅嘎查的环境是从哪一年开始变好的?

特木尔呼:2000年以后,这20年慢慢就缓过来了。我们引进了优质的改良品种牛,卖出去的价钱高了,2000年那会儿卖一头牛犊子最多也就5000来块钱,现在最好的能卖2万多元,平均也得1万来块钱。不光肉价上去了,奶价也涨了。

新京报:现在萨如拉图雅嘎查都发展了什么产业?

特木尔呼:主要还是养牲畜,还有制作奶食品,奶酪、奶豆腐、奶皮子、奶渣子,这些方面的收入也挺高。2007年-2017年的十年间还兴起过旅游业,不过为了保护生态,现在不做了。

新京报:廷·巴特尔现在主要做什么工作?

特木尔呼:他虽然不再担任嘎查书记了,但一有时间就去牧民家里,跟牧民聊天了解情况。如果牧民有困难,他就给出出主意。他不光了解咱们嘎查100多户人家、300多个人,全旗县里面的嘎查牧民家里他都去,互相学习,把其他嘎查的经验也带回来。

新京报:听说廷·巴特尔获授“七一勋章”,你是什么感受?

特木尔呼:很激动。咱们就是普通的牧民、基层的干部。他获得了国家那么大的荣誉,你说激动不激动?但我觉得这个奖也是他应该获得的,他做的事情就在那里。

新京报记者 徐杨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