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北大红楼的两次大修

2021-07-01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27分钟

北大红楼的两次大修

2008-2009年保护维修工程中,屋面瓦经清理、审瓦、清洗、码放整齐后,妥善保管备用。

北大红楼的两次大修

2008-2009年保护维修工程,木檐口封板修缮前后对比。

北大红楼的两次大修

2008-2009年保护维修工程,围墙的修缮前后对比。

北大红楼的两次大修

2008-2009年保护维修工程,围墙的修缮前后对比。

北大红楼历经百年风雨,曾经历过多次维修。规模较大的两次当数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整体抗震加固工程,以及2008年启动的大规模维修。

作为百余岁高龄的文物建筑,北大红楼至今仍可以投入公共服务使用,不得不归功于一次次修缮的精益求精。

●1978-1980年抗震加固工程

特制施工工具 保证室内墙体原状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北大红楼遭受严重破坏,国务院立即为抢修工程立项,并拨专款进行抢修。

地震波及 红楼“摇摇欲坠”

时任抢险加固设计小组组长罗哲文曾撰文回忆,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波及,红楼这座本来早已被宣布为使用过期的危险建筑,在这一冲击之下使得它墙裂、顶塌、支离破碎,已成为随时可能倒塌的建筑。国家文物局立即迁到故宫博物院慈宁宫去办公,红楼成了一座摇摇欲坠的空楼。

国务院立即为抢修工程立项,并拨专款进行抢修。国家文物局成立红楼抢险加固工程设计组,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科学技术保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等单位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勘查测绘工作是进行抢险加固工程的第一步工序。当时余震频频,红楼内部经常有砖瓦灰皮等残件坠落。罗哲文还记得,当时五楼顶上有一堵没有支撑且斜度较大的墙体,一旦遇有较大震动即可倒塌,但是为了方案的制定必须要上去勘测。“当时的确是冒着生命危险来进行这一工作的。”

为了解红楼过去的情况,他们从档案中查到修建时的图纸和文字档案,发现当时的修建规格和质量都不高,使用保险期也早已超过。如果没有这次地震,说不定过不久也会出现问题的。

这次勘查测绘,主要是震害残损情况的检查,也就是病情的检查。为了能对症下药,检查很细致彻底,几乎每处残坏部位都进行了检查记录。

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抗震加固方案

经国务院批准,北大红楼抢险加固维修方案最终确定为抗震加固工程。

对于文物建筑的维修,第一是要按文物维修的原则;二是在保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工程结构和科学技术手段,保证文物建筑的安全与坚固以及使用的安全。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对文物维修的原则问题十分关心,他多次叮嘱罗哲文“你们绝不能改变文物的原状,如果随便改了,要拿你们试问,要负法律责任。”

为此,设计组对方案反复进行研讨,但如何在此基础上能达到抗震加固的要求,的确是一个难题。北京地区的抗震要求是8度,以红楼这样低标号灰浆砌筑的墙体,要达到抗8度地震的要求,有很大难度。

当时全市风行“五花大绑”的加固方法,既省事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用在红楼就不行,因为大大改变了文物建筑的外观,而且解决不了红楼内部结构的薄弱环节。

研讨下,设计组准备出一套中国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抗震加固方案。概括起来,主要是把钢结构卧入楼板层内的“水平钢桁架”、在内墙体两侧加钢筋网穿墙拉固,浇筑豆石混凝土,墙体内外以型钢拉固。使整个楼体从内墙、到外墙以致楼板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罗哲文说,在现存木构建筑、砖木混合结构的古建筑中,使用钢铁箍、钢铁垫托、钢铁钯锔、钢铁拉杆、钢铁拉扯等的结构补强办法随处可见。红楼的抗震加固工程,是在继承了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的。如卧入楼板夹层内的水平钢桁架,是以往未曾有过的设计。把几种加固补强措施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重大的设计创作。

像古董一样保存原有构件

具体施工任务由北京市房屋修建二公司和故宫博物院工程队先后承担。尤其是后来的故宫工程队施工的难度很大。

“按一般维修工程来说,凡损坏的构件都要换掉才好,而我们却要求对原有构件都要当古董一样保存。整理修补后再用回去。像门窗,已经风吹雨打半个多世纪了,有的已经残损,修整后还要用回去。早已过时的暖气片,也还要轻拆轻卸调整后原处回装。”罗哲文在文章中回忆道。

为保证红楼的室内外原状,需要把加固的型钢嵌入墙体之内,施工难度极大。经施工人员共同研究,特制了墙体开槽的特殊工具,根据钢材的不同规格,开出大小不等的沟槽,嵌入钢材固定后,室内抹灰后不留一点痕迹。

外墙就更难处理了。因为外墙是清水墙没有抹灰层,且上部是红砖,下部是青砖,割槽也比较困难,浅了埋不进钢材,深了有损墙体的强度。经反复研究后决定,外墙的加固钢材就让它露在外面,不嵌入墙内。以保证墙体的强度。考虑到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不使钢材在墙面上过分突出,参照钢材所处墙面的色调,把钢材漆上同色调的红漆或灰漆,既保护了钢材不致锈蚀,又使建筑的外观色调协调。

●2008-2009年保护维修工程

增科技补“内功” 红楼差点装电梯

2008年启动的北京大学红楼保护维修工程,是红楼建成以来迄今为止较为完整、系统的一次保护维修,修缮到“五四”运动90周年前完全竣工。

对1978年加固工程完善和补强

唐山大地震30多年后,北大红楼迎来第二次保护维修。再次维修是由于红楼设计上的缺陷及超出使用期,加之1976年唐山大地震,红楼受到了严重破坏,已成为危险建筑。

从2004年起,国家文物局就委托专业机构对红楼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估与分析,并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2007年5月,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了《北大红楼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评估结果显示,红楼结构安全存在较大问题。

首先,结构形式不合理,横墙间距过大,远远超出规范允许值,木楼板的刚度小,导致墙体的变形协调性差,在不改变结构形式的前提下很难加以补救。其次,红楼基础坐落于填土地基,邻近古河道,承载力不足。此外,结构构件残损,钢、木构件需进行防腐、防火处理,部分墙体裂缝、风化、腐蚀。

此外,1978年的抗震加固是按7度设计施工,但从勘测结果看,施工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多家单位勘测、论证,给出一致的意见是北大红楼不经抗震加固就不能满足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8度)的要求。北大红楼是否需要加固并达到8度设防的抗震能力这一问题引起反复讨论。

《北大红楼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指出,彻底的加固将彻底改变建筑结构的原真性,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对建筑的隐性破坏程度并不亚于地震破坏。再参考历史情况来看,北大红楼的砖木结构经受过1966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考验,并未出现过比其他现代混合结构更大的破坏,说明红楼结构具有一定的抗震潜力。加之经过1978年的合理抗震加固设计,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最终,考虑到北大红楼建成已有90年,地基早已稳定,不宜再进行任何加固措施,以免扰动地基。在墙体方面,将仅对1978年抗震加固过的墙体进行检查、补强,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被取消的电梯安装计划

设计方案曾考虑在中部楼梯井内增设电梯。多次召集专家进行论证,多数专家表示赞同,方案也通过了文物主管部门的批准。

《北京大学红楼保护维修工程报告》中记述了安装电梯的可行性。红楼正门内楼梯较宽敞,有充分空间可以加装机械。同时,电梯可采取液压式,顶部无需机房,不必损坏屋顶,有关机械装置体量不大,设于现有地下室部分即可。而且,电梯自身几乎独立存在,对红楼主体无干预之嫌,且具可逆性,随时可以拆除,而不影响红楼本体结构。电梯安装后,也能进一步弥补楼内原无障碍设施的缺陷,为今后扩大展示空间创造了条件。

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北大红楼里安装电梯具备实施条件,但鉴于安装电梯对文物建筑来说实例较少,方案设计还是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

时任国家文物局机关服务中心红楼管理处处长刘顺利告诉记者,就文物建筑内加装电梯及运行过程中对文物本体的震动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可预知性,且安装电梯需拆除现有楼梯部分木栏杆,电梯外观虽可与原建筑装饰相协调,但对文物建筑内部环境还是有所改变。

最终经保护维修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取消了安装电梯的计划。

科技换血下保证“修旧如旧”

随时代变化,红楼内设施水平已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刘顺利介绍,这次修缮主要为红楼充实“内功”,对电路、热力、污水、自来水等老旧管线进行更换和改造,升级安防监控、防雷与接地系统。室内的暖气片仍保留原始的德国货只修理不更换,同时增设中央空调。

“这次修缮首先是保护,然后才是维修,对原有的房间格局不会做任何改动。”刘顺利说。

红楼地上4层、半地下室1层,主体大楼外墙体上却看不到一个空调机,这便是科技换血中修旧如旧的典型体现。为保持红楼古建的原貌,空调室外机设在红楼南院不属于文物建筑的东侧平房内和西侧平房的屋顶上。

刘顺利介绍,此次修缮引入现代工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室外雨水管、门锁等采用氟碳喷涂工艺,极大地提高了耐久性;室内内附断桥铝窗提高了保温、隔音性能。屋面防水工程既保留了角沟窝锡背做法,屋面板又采用了现代硅胶防水涂料,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

■ 对话

北京新文化(300336,股吧)运动纪念馆陈列部副主任刘静:

从开放一层到参观回路完整

北大红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历经了几次修缮?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成立后红楼内出现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话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陈列部副主任刘静。

北大红楼十年来没有大的维修

新京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北大红楼历经了几次修缮?

刘静:北大红楼在建设之初就因为西侧地基附近有水池而修改了设计,红楼东侧紧邻古河道,地基不稳定,而且红楼的横墙间距过大,结构形式不利于抗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对红楼产生极大的破坏,当时在红楼内办公的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和文物出版社等单位逐步搬出红楼,并由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负责对红楼进行建成以来最大的一次维修。

2008年9月,国家文物局针对红楼建筑主体存在的问题再次启动保护维修工程。2009年5月竣工验收。

后续就没有大的维修,主要是对红楼进行局部改造提升和展陈布置。比如2019年红楼启动二楼的腾退工作,这次红楼开放前,对北大红楼院落进行了整治提升,恢复了一些旧址原貌。

首次开放仅一层可参观

新京报:北大红楼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时是什么时候?

刘静:2002年4月,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北大红楼成立,为突出旧址特色,红楼内保持原有格局。不过当时只有一层开放为展馆。

2008年初,纪念馆因红楼整体维修暂时闭馆。2009年重新开馆后,依据研究成果对一层的原北京大学图书馆旧址进行部分复原,主要有图书馆主任室、第二阅览室、登录室、第十四书库,以及新潮杂志社和学生大教室等六处陈列,并开辟蔡元培专题陈列、陈独秀专题陈列。

《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是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旧址复原的辅助陈列,位于红楼外的平房内,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发展、影响为主线,全面展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

2018年是北大红楼建成一百周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还策划了一个百年红楼的展览。

二层开放形成完整参观回路

新京报:2019年是“五四运动”百年,北大红楼也受到更多关注,当时参观情况如何?

刘静:2019年“五四运动”百年之际,北大红楼受到了更多关注。从2019年3月开始,赴北大红楼探寻红色基因和五四精神的观众和游客数量直线上升。

红楼参观火爆的背后,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问题,既有红楼这座百年老楼的文物建筑安全问题,也有观众聚集不散,极易发生意外的安全问题。

另外,红楼的开放未达到公众参观的预期,常有观众在参观后提出“就这么点内容?”“怎么只能看一层?”的疑问。再加上展示面积有限,对于北大红楼本身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更多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展示。

新京报:这些问题后来如何解决的?

刘静:国家文物局党组积极推动北大红楼提升改造,协调有关部门着力改善红楼周边环境设施。2019年7月红楼二层腾退完,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了红楼二层旧址复原和陈列展览布展工作。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还聘请专业公司对红楼房屋安全性进行鉴定,并对楼体竖向受力构件进行检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红楼二层进行拆除隔断,安装展厅设备,进行布展工作。

北大红楼二层旧址复原陈列和展览主要包括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专题展览,校长办公室、文科教员休息室、日刊处旧址复原陈列,再现了原北京大学的历史风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走进历史现场,感受发生在这里的红色革命故事。

当年9月,北大红楼重新开放,一二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参观回路,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北大红楼历史沿革及保护利用

1961-1962

北大红楼抢险修缮工程。重点对西翼地下室和西翼一楼进行结构加固,增加钢筋混凝土梁柱,翻修屋面,安装避雷设施等

1962-1969

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原古代建筑修整所)、文物出版社相继迁入红楼办公

1970

“国博口”领导小组(后为国家文物局)迁入办公

1971

北大红楼东翼楼地基加固工程。针对东翼外墙南北两侧出现竖向裂缝问题,对东翼地基进行加固

1978

启用后院锅炉房(地下室锅炉房停用),建东传达室

1978-1980

北大红楼抗震加固工程。重点对红楼整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同时进行屋面局部翻修

1989

室内供暖系统改装(保留原有暖气片),改造厕所设施,增加地面瓷砖,更换原木制接线盒及明线槽板(改为绝缘管),屋面全面挑顶翻修

1993-1994

室内装修

1994-1995

前院平房改建,建后院车库

1995

北大红楼整修加固工程。对顶层木屋架局部斜劈裂构件进行加固、维修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陈琳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