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碳交易价格提升空间广阔,中国碳中和(1372.HK)长期价值释放在即

2021-06-23 格隆汇
语音播报预计14分钟

6月22日,上海环境(601200,股吧)能源交易所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随着全国碳市场启动临近,各项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在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碳中和或将驱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以来,最大且全新的制度和产业革命,这个时间节点上,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市场化的角度看,持续稳定的碳市场运行将赋予各类减碳行为直接经济激励,推动新的减碳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其中蕴藏的巨大机会,甚至远超碳市场本身。

“碳中和”的巨大时代红利有望孕育出千亿甚至万亿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那么站在普通投资者的角度,该如何抓住这个投资机遇?资本市场中,又是否有企业前瞻地聚焦在具有爆发性,且持续收益于碳中和、碳交易的赛道?

纵观整个市场,中国碳中和(1372.HK) 或是目前市场内聚焦负排放领域,唯一一家率先将产融两端相结合的碳资产开发与管理投资标的。其开创出的独特“三位一体”商业模式,以及顶尖的人才储备,中国碳中和(1372.HK) 有望长期受益碳中和概念,具备市场稀缺性。更何况,目前公司已经积极布局中国碳资产市场。

产融结合+人才储备,抢占碳交易市场先机

当前,中国碳中和的业务主要覆盖产融结合的两大领域,其中,产业端包括新型植树造林和碳汇开发、负碳技术投资和应用(包括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金融资产管理端包括了碳资产运营和管理(包含碳交易和咨询)。以及配合产融业务模式发展而从事的碳中和相关领域投资和碳中和数字资产开发业务。

根据公司短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布局中国碳资产市场的中国碳中和将聚焦负碳排放领域等优势赛道,拓展新型碳中和基础产业业务,并着重发展碳资产开发、运营和管理业务。

除了赛道和商业模式优势,公司独特的竞争力还体现在人才团队上。今年3月,中国碳中和迎来了行业领军人物姜冬梅博士,将其聘纳为首席科学家。今年5月,国内生态建设领域著名专家,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陈蕾,获任该司执行董事。强大的人力资源聚合,助推公司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多项业务领域的重大突破。

从更为具体的业务落地来看,中国碳中和不久前已完成300余万吨国际核证减排量收购,公司董事会相信相关包括现货期货的优质碳信用资产的购入,使得集团已迅速跻身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碳信用资产持有者之一,充分体现了集团独特的碳资产开发与管理优势。

目前公司在两个最大的国际独立碳信用机制平台黄金标准(GS)和VERRA(VCS)开户,拥有涵盖生物质发电、太阳能(000591,股吧)发电、垃圾填埋发电、煤层气发电等不同类别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随着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后续也将为公司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

据悉,中国碳中和已与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管的国家一级社团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签署《关于碳中和发展的战略协议》,拓展植树造林、碳汇开发业务;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香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拓展低碳技术业务;与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碳中和共享联盟合作,拓展减排企业和全民可以共同参与的“森林碳汇交易”数字平台业务。

中国碳中和在业内率先建立的包含森林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以及碳资产经营与管理在内的独特“三位一体”商业模式,已经成功实现了业务的闭环和内外循环,这将帮助公司确立持久的竞争优势。

总体来说,中国碳中和已经呈现出四大核心投资亮点

1)精准的赛道优势,公司依托独特模式的产融结合,可使用各种交易策略,实现跨市场投资和获利;独特定位和有效执行力,使公司已经持有大量碳信用资产,在确定的碳中和、碳交易赛道中获得先行者优势;

2)基础产业和碳资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使其形成了独特商业模式优势,该模式可与市值超500亿英镑的、全球领先的大宗商品公司嘉能可进行比对,甚至是对标。

3)国际顶尖专业人才和专业优势已经构成领先竞争壁垒,推动碳汇开发、低碳技术和数字交易平台等进展迅速;

4)突出的资源网络优势,公司成功与大型央企、国企(如中化集团、中节能环保集团)及金融机构建立起牢靠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针对即将启动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中国碳中和也已经制定了相应战略,将依托现有的人才与技术优势积极参与,逐步确立公司在境内碳资产开发与管理中的竞争优势,与公司在国际碳资产市场的先行优势形成协同效应。这也是公司区别于同业竞争者的较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IMF提议扩大全球碳定价机制,碳交易价格远景可期

成色不俗的中国碳中和,具体将如何从碳交易市场中获利?

需要明确的是,碳排放交易市场成立后,碳交易的金融属性能够对应其产业属性,决定了最直接受益的一方会是负排放领域,碳交易将会帮助其释放庞大的商业价值。

聚焦负排放领域,依托造林碳汇、碳封存/碳捕捉两大核心业务内容,中国碳中和将在产业端获取大量的碳排放权,后续可以借助碳资产管理及运营手段,在碳交易市场实现获利。

最新消息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近期批准了若干提案,提议扩大全球碳定价机制,这意味着碳定价的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快。事实上,当前碳定价机制正迅速被许多国家采纳,全球已经有超60个此类机制得以实施。借助IMF的干预,碳定价机制的标准化、全球化程度会不断加深,带动全球范围内“双碳”赛道玩家的发展,中国碳中和也将受益于此。

此外,碳交易价格也将是公司估值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

国内碳交易价格近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节点的临近逐渐陡峭,归根到底是能够进入市场交易的碳排放配额有限,求大于供,而这种趋势将在中长期内延续。

若参照国际碳交易市场价格,今年以来欧盟碳市场价格最高升幅已经超过50%,每吨碳排放权价格突破50欧元/吨(折合人民币约388元),而根据IMF的权威指引,各方应在全球层面进一步采取措施,预计到2030年推动碳价提升至每吨75美元或更高水平。IMF的影响力,为中国碳价的上涨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仅就目前情况而论,欧洲碳价已约为中国各地碳交易试点市场中间价10倍或以上。在快速转型情景(碳排放到2050年相比2018年下降70%)和净零情景(碳排放到2050年下降至少95%)下,中国碳排放权的价格远景或将更加巨大。

未来十年,也就是中国碳达峰的目标时点,往上看10-20倍的上升空间,并非不可想象。价格的提升趋势,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碳中和碳交易业务的未来价值空间。

后续中国碳中和计划持续参与国际各大碳交易市场的碳资产交易业务,扩大自身持有的碳资产,并积极拓展与提升碳资产开发与管理的新型投资管理能力。而公司能够在境内和境外大量发掘和持有碳资产的能力亦可能成为推动公司估值提升的关键优势。

随着全球范围内碳交易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碳交易资产的量价齐升已经可以预见,在此背景下,中国碳中和的发展拐点已经渐行渐近,投资潜力一旦爆发将超乎想象。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