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周评 | 喊话银保机构大股东:以前有多放肆,现在就得有多克制!

2021-06-20 和讯名家
语音播报预计9分钟


周评 | 喊话银保机构大股东:以前有多放肆,现在就得有多克制!

终于轮到大股东了。

6月17日,银保监会下发《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为大股东量体裁衣,出台一套监管规则,将这么多年大股东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种种阴招和花招,几乎一网打尽。

以前有多放肆,现在就得有多克制。用葛优在电影《不见不散》里的一句台词就是,“老实点!”

密如蛛网的红线

公司治理,成为当下金融强监管的题中之义,规范大股东的行为,为其划出红线和高压线,更是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的重中之重。

首先,意见稿重新定义了“大股东”,将其外延扩大,不只是第一大股东,只要能对管理层施加控制性影响的,都算。

其次,就是意见稿里密如蛛网的红线,足足有19个之多,而且非常有针对性,包括10个严禁不当干预行为和9个关联交易禁止行为。关于这一部分详情,请查阅《银保监会“扎紧箍”,限制险企大股东“法力无边”!董秘压力山大!》。

2021年6月17日

银保监会“扎紧箍”,限制险企大股东“法力无边”!董秘压力山大

对此,有网友戏言,这19个“禁足之地”,可以概括为“两不准”:这也“不准”,那也“不准”。

玩笑归玩笑,监管部门对于金融机构大股东的监管决心,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意见稿还提出了13项责任义务,包括主动学习监管规定、配合风险处置、利润分配等。可以说是晓之以厉害,动之以道理,两手都要硬,一个都不能少。

吃一堑,长一智。没有无缘无故的监管,任何严厉和强势,其来有自。

对标的反面典型

一年前,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国务院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点名说,“少数股东干预金融机构的经营,利用关联交易隐蔽输送利益,套取金融机构资金。比如说‘明天系’、‘华信系’、‘安邦系’”。

基本上,这三个被点名的公司,俱是此次意见稿中对标的反面典型。

滥权的大股东和溃败的公司治理,是这一轮银行保险机构整顿的重灾区。从银行到保险,大股东屡屡掏空机构,其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已经让国库付出不菲,并且还在持续排雷中。

大股东乱象,包括违规占款,股权代持,操纵机构正常经营管理,都在文件中落地为具体条文。

比如,大股东先靠外部借款,收购金融机构股份,然后再质押归还外部借款,不仅仅是空手套白狼,还借着控股的机会逐步侵蚀金融机构的审慎文化,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横加干预,使得后者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

而意见稿中,确保股权关系真实、透明,严禁隐藏实控人、隐瞒关联关系、股权代持和私下协议等行为。大股东和银行保险机构不能直接和交叉持股。

毫无疑问,这基本可以称得上是“明天系条款”了。过去十数年,“明天系”就是靠着上述手法,曲径通幽,建立起一个万亿金融资产的“隐秘帝国”,最终搞乱了控股的银行和险企,风险敞口洞开。

因此,严审大股东资质,对大股东及实控人进行穿透式监管是大势所趋。

公司治理层层推进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哲学观,事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

一周前,银保监会推出《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既要求金融机构练好“内功”,同时也对外部的监督机制提出了要求。

两周前,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履职评价办法(试行)》,督促董事监事发挥应有的履责作用,尸位素餐的董事监事,该下就下。

可以清晰地看出,围绕公司治理这条线,银保监管部门一直在扎篱笆。金融机构外部性强,内部的公司治理至关重要,如何防止出现下一个“安邦系”和“明天系”,就是公司治理监管的要津。

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金融强监管“三箭齐发”,一是扭转全行业的跑偏,将影子银行、资金池、刚兑、非标、通道等各个击破,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管本质;二是驱逐劣币和伪创新,将P2P清零,将网络互助晾凉,将互联网巨头的金融业务洗牌,强化“凡金融运营皆需牌照”的第一性原则;三就是强化公司治理,清理大股东占款和内部人控制所导致的金融机构“烂苹果”遗毒。

公司治理是个难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在金融机构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大股东独大,会形成大股东占款的风险;而如果将股东尽可能分散,又使得内部人控制浮出水面。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溃败,要么是大股东滋事,要么是内部人控制,两害相权,不知道谁轻。

如果嫌民营股东总也摆不好位置,增加国资股东和话语权,也面临着金融机构异化为行政附庸的风险。所以,公司治理,没有一蹴而就,没有一定之规,没有一改就灵,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