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请来“院士智囊团”助力审判

2021-06-18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5分钟

新京报讯(记者 张静姝)为了让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更好助力科技创新,提高知识产权审判能力,6月17日下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请来了“院士智囊团”。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不同前沿科技领域的两院院士参加了法院组织的科技创新保护院士座谈会。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请来“院士智囊团”助力审判

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存储领域专家郑纬民谈到,知识产权保护对“专业性”具有极高要求,法官需要及时把握尖端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前沿热点,更新知识。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长辉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建院7年来审结的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已突破11万件。 2020年全市法院专利案件的平均审理时长为274.5天,远低于美国法院的29个月和欧盟法院的18个月。其中,发明专利一审案件审理效率在全球入评城市中位列第一。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表示,技术发展对知识产权审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知产法官不仅应当准确理解案件中的具体技术方案,还必须掌握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家战略需求,理解技术产生运用和保护规律。为此,在现有技术调查官、专家辅助人、技术鉴定、专家陪审员等多维技术辅助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院士领航”的专家支撑体系。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摩擦学、纳米制造专家雒建斌说,知识产权是无形的,科学技术、原理、方法的创新创造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才能产生,尊重创造性劳动就是保护创新。科研人员的培养不光在于专业能力,如何学会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门“必修课”。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请来“院士智囊团”助力审判

中国科学院院士、摩擦学、纳米制造专家雒建斌说科研人员的培养不光在于专业能力,如何学会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门“必修课”。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存储领域专家郑纬民谈到,我国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中的科研人员都没有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经验和相关法律知识,而知识产权保护又对“专业性”具有极高要求。郑纬民觉得知识产权法官需要及时把握尖端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前沿热点,更新知识。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邀请的首批14名院士专家成员研究方向涵盖了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材料、生物资源、机械工程等多个基础前沿领域。

编辑 刘倩

校对 陈荻雁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