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大将”接连告别在管产品、权益固收都犯难 细数“高管调查事件”后鑫元基金的“水逆”两年

2021-06-17 北京商报网
语音播报预计19分钟

虽然年内A股走势从先涨后跌,再到如今震荡调整,无时无刻牵动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公募基金不同月份的新发规模也因此起起伏伏,但不可否认的是,2021年作为“公募发行大年”已成定局。在此背景下,头部公募“高歌猛进”,中小型公募“小步快跑”,发力新品布局促进管理规模提升。如今,上半年将尽,亦有少数基金公司至今“颗粒无收”,鑫元基金就是其中一员。在新发“断档”背后,鑫元基金已先后对15只产品进行基金经理变更,旗下两员“大将”因业务调整在管产品骤减,作为“顶梁柱”的固收业务更恐面临负责人的更迭。另外,经历过去三年的发展,鑫元基金还面临非货基规模增长缓慢、排名逐年递减、权益发展薄弱等问题。

“大将”接连告别在管产品、权益固收都犯难 细数“高管调查事件”后鑫元基金的“水逆”两年

年内已有15只基金“舵手”变更

虽然年初至今,鑫元基金旗下尚未有任何公募产品成立,但从存量产品基金经理变更的角度观察,今年上半年仍可谓“动荡”不断。

6月10日,鑫元基金发布鑫元恒鑫收益增强债券基金经理变更的公告。公告内容显示,该基金原基金经理郑文旭因公司业务调整于6月10日离任,同日,林启姜和曹建华新任基金经理一职。

从3位基金经理的过往从业经历看,郑文旭自2013年8月加入鑫元基金担任信用研究员,2014年4月至2018年1月担任专户投资经理,2018年2月开始管理公募基金,属于鑫元基金当前投研团队的中坚力量之一。就管理情况看,郑文旭目前在管产品共7只(份额合并计算,下同),截至一季度末累计规模超77亿元。

而林启姜于2017年2月加入鑫元基金担任权益研究员,2020年8月担任基金经理助理,目前在管产品还有鑫元核心资产股票。曹建华则自2016年6月加入鑫元基金,历任研究员、信用研究主管,2021年2月起兼任基金经理助理。不难看出,此次变更略带有“新老交替”的意味。

事实上,鑫元恒鑫收益增强债券的变更,仅仅是今年上半年鑫元基金旗下基金经理“换血”的冰山一角。

在此之前,今年4月27日和5月25日,基金经理王海燕先后离任鑫元锦利一年定开债、鑫元中短债、鑫元中债3-5年国开债指数、鑫元中债1-3年国开债指数、鑫元合丰纯债以及鑫元合享纯债共6只债基的基金经理一职。另外,今年3月25日,基金经理王美芹也同步离任旗下6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职位。根据公告披露原因显示,上述变更均为公司业务调整。

此外,若加上今年3月25日鑫元安心回报混合增聘赵慧、李彪为基金经理,1月15日李彪因公司业务调整原因离任鑫元行业轮动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上半年至今,截至6月17日,鑫元基金旗下已有15只基金先后变更基金经理。

两员“大将”任职恐生变

据鑫元基金官网“投资团队”一栏显示,王海燕曾在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北京高华证券、湘财证券等券商旗下固定收益部任职,具有超过23年的金融行业从业经验,2018年4月加入鑫元基金,现任固定收益部总监兼首席固收投资官。王美芹也具备保险公司、咨询公司、公募基金等从业经历,金融行业从业经验超过18年,2015年6月加入鑫元基金担任专户投资经理,2016年8月起担任基金经理。

整体来看,王海燕和王美芹不仅有着丰富的金融行业从业经历,从业时间也是当前鑫元基金投资团队中最久的2位。但最新数据显示,经历上述接连离任后,2位基金经理目前在管产品分别仅1只和2只,从一季度末披露的规模情况看,管理规模约为22.82亿元和1.92亿元,远不及公司旗下其他多数基金经理,例如上述提及的郑文旭。

为何两员“大将”无基可管?短则三周长近三月的公司业务调整又会落在何处?针对上述疑问,北京商报记者联系采访鑫元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对基金经理管理产品的调整,是在资管行业发展加速、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通过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完成投研队伍的专业化、精细化打造,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势而进行的相应调整。目前所有的人员调整与制度建设正有序进行。

在沪上某市场分析人士看来,基金经理在管产品大幅减少背后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可能性是基金公司想在现有团队的基础上继续培养新生力量,让老基金经理从部分在管产品中离任,另一种可能性是现任基金经理准备离职,提前进行产品交接。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鑫元基金官网公开的5月18日至6月28日的招聘信息中,“固定收益部负责人/权益投资部负责人”的社会招聘信息排在首位,且目前仍处于“进行中”状态。相关岗位职责包括“根据公司的投资战略规划,组织制定资产配置规划和配置策略”,“管理公司基金和专户产品投资,控制投资风险,对产品整体投资业绩负责”等共5条。同时,“固收基金经理/权益基金经理”的招聘信息同样在列。

北京某公募市场部人士表示,不同基金公司对于各部门负责人的称呼不同,不过,固定收益部总监作为部门负责人的情况的确存在。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也直言,“就公募行业情况而言,虽然部门负责人不一定是部门总监,但综合公司的招聘信息和基金经理变更情况看,关联人士确实存在拟离职的可能。

针对多个职位招聘的规划,鑫元基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公司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人员招聘,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充实核心骨干力量,提升公司的核心能力,打造更精细化、更专业的投研团队,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投资体验。目前招聘工作正在进行中。不过,对于“两位基金经理是否存在离职可能”的疑问,鑫元基金并未作出回应。

排名下滑、发展“偏科”均成难点

随着近年来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越发突出,专注资产配置的公募基金也凭借着亮眼的管理能力和超额收益频频活跃在国内资本市场,并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主要布局产品之一。在此背景下,公募行业整体规模迅速增长,截至今年4月末已突破22.5万亿元,部分大中型公募的管理规模也“水涨船高”,接连打破历史高点,攀上“千亿”“万亿”关口。

然而,在公募行业接连迎来“发展大年”的同时,成立近8年的鑫元基金还面临着规模增长缓慢、权益业务薄弱等困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近三年非货基规模提升超百亿元,鑫元基金的行业规模排名仍然下降明显。

公开数据显示,鑫元基金成立于2013年9月,由南京银行(601009,股吧)发起,与南京高科(600064,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高科”)联合组建,注册资本金为17亿元,其中南京银行持股80%,南京高科持股20%。另据同花顺(300033,股吧)iFinD披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鑫元基金旗下非货基规模约为326.01亿元,同比增长4.85%。若对比3年前,即2018年一季度末则新增123.92亿元,增幅达到61.32%。

不过,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鑫元基金近三年同期的行业排名走势却并不乐观。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末,鑫元基金旗下非货基规模约为202.09亿元,行业排名第53位,彼时,同在2013年成立的16家基金公司中,最高的兴业基金也仅为612.39亿元,到2019年一季度末、2020年一季度末和2021年一季度末,鑫元基金在规模逐步提升的同时排名却依次下降至54名、56名和71名。就最新情况而言,今年一季度末,2013年成立的基金公司中,已有4家非货基规模突破千亿元,最高的国寿安保基金约为1436.08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发展“偏科”,以及2019年2月高管遭调查消息的流出,或是导致规模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前述市场分析人士直言,“鑫元基金旗下权益类规模较小,同时缺乏突出的长期业绩,导致近年来监管层鼓励发展权益类基金的趋势下,难以借力突围。另外,虽然固收是公司的主力业务,但固收的‘主阵地’通常在银行,而银行对机构的合规风控等准入门槛要求较高,如果曾发生过风险事件,则想要获得资金认/申购更是难上加难,而且短期内恢复机构投资者的信任也并不容易”。

正如该分析人士所说,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鑫元基金旗下债券型基金规模约为316.89亿元,占非货基规模的97.2%。同期,包含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内的权益类基金规模则约为9.12亿元,占比2.8%。另外,从权益类基金近三年的业绩情况看,以二级分类为标准,数据可统计的9只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中,仅2只跑赢同类平均业绩,其余7只产品则普遍跑输。

随着2020年7月新任董事长洪伟,以及今年4月新任总经理龙艺的到位,鑫元基金由南京银行派任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宣告聚齐。放眼未来,作为一家曾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银行系公募,如今面对自身发展陷入瓶颈,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以及股东“嫡子”南银理财正式开业等现状,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鑫元基金表示,公司根据市场阶段性特征的分析,对今年新产品的发行作出了规划,目前既有待发产品,也有已报待批产品,同时也有新产品陆续完成了设计。同时,公司也注重对存量产品的持续营销,通过精耕细作现有产品,扩大管理规模,实现更健康、更持续的发展。未来,鑫元基金将根据市场节奏发行合适的产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完善产品线。

另外,对于同一家股东旗下公募基金公司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方向选择,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建议,股东银行旗下拥有的理财子公司与公募基金公司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因此客户群体相对独立。作为银行系公募应当注意自己的产品线设计,尽量不要跟股东旗下的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线重叠,另外相互做好客户识别,以免产生产品线同质化、客户重叠、利益冲突等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刘宇阳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