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车险加剧内卷,我们只能躺平么?

2021-06-11 和讯名家
语音播报预计9分钟

车险加剧内卷,我们只能躺平么?

“请不要假装努力,因为结局不会陪你演戏”

老车险有句口头禅——“车险是吃饭险种”

换句话说,对于很多公司和个人来讲,车险收入形成的费用比利润更重要。但很少反思的一个问题是,车险到底是谁的“柴米油盐”。

造成“内卷”的有两个主要因素:

一是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市场不再增长,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二是内部组织和利益固化,内部竞争加剧。

车险的内卷并不是从当下开始,早在2015年新一轮改革之初,车险的内卷已十分显著,集中体现在不断攀升的费用率上。随着车险综合改革全面深入,车险保费总规模、车均保费显著下降,赔付率上升,双向挤压车险的费用率。

费用率大体包括市场费用和内部管理和运营成本两部分,在费用率整体压缩的必然趋势下,是保市场费用还是管理费用?在一个存量萎缩,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为了收入,成本会向市场费用让路,从而进一步压缩管理费用空间。

伴随2000年加入WTO,中国车险伴随汽车产业崛起进入发展快车道,在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外部发展红利下,财险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膨胀,发展方式则以快速扩充机构人员为主。

纵观车险,这近万亿的收入养活了保险公司、中介、车商、修理厂、配件等等大链条上不知道多少人,所以车险的内卷,也不仅仅是保险业内的存量竞争,在车险收入下滑的现实和预期下,所有过去吃车险这碗饭的行业、企业、个人都会竭尽所能的在收入分配中占有更多,内卷不断加剧。

几乎所有国家车险改革都会经历残酷的淘汰或并购过程,其实我们已经开始进入这个阶段,只不过形式并非体现为保险公司退出市场或并购,更多表现为两种形态:

1、保险公司、中介公司分支机构撤销或合并;

2、保险机构牌照或股权转让给市场更具竞争力的新兴主体。

如今的车险市场像闹了饥荒,大量的机构和人员成了包袱,对于基层,“活下去”是首选项。

强烈的求生欲让理想再次被现实撕得粉碎,多年来鲜有问津的GAP、延保成了香饽饽,新型驾乘意外险等非车“创新”的“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汽车厂商的配件价格不断刷新新高,一些地区和公司的车险赔付率超常规增长。而所有的成本只能向一个群体转移:用户。

站在三岔路口,我们需要反思和审视:车险,到底是谁的“柴米油盐”。

面对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保险机构在车险发展上开始有不同的选择,大多数人,明知深渊上只有一座独木桥,仍然选择了右转,因为一种集体的安全感、习惯路径的依赖、目力所及的口粮,或者对一座新桥的预期;少数人,选择了左转进入未知的“无人区”,不但放弃了大多数人成功的机会成本,还有可能会饿死在路上。

无论哪种选择,恐怕都会经历绝处逢生的考验,无所谓对错,依从和躺平也是被客观条件所束缚,选择的道路不仅关乎勇气,更多是已然背负着的或受限的,让我们无法轻装上阵,无法鼓起勇气,无法突破迷雾。

所以,在生存面前,我不敢轻言所谓道德、高尚、对错。车险,对于用户和消费者是“柴米油盐”,对于每一个参与车险的从业者,同样是“柴米油盐”。我只希望那些在无人区探索的朋友能够为行业尽快验证一条企业、员工、用户共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希望更多公司组建“特种部队”加入探索,寻找更适合各自禀赋的出路。

收入的争夺实质是费用和生存权的争夺,在利益最大化=成功的时代,很少有人能踩下刹车,或者躺平一下思考保险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价值,十分可笑的将行业增速,甚至对标竞品设置增速指标,将利润、服务和用户长期稳定作为附属品的考核机制一步一步将保险行业带入歧途。“只有规则和制度,才能让人性的阴暗无处发挥”,而忽视员工关爱和技能提升,高谈阔论用户价值创造和服务改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把人看成“工具”,科技就是替代人的新工具,如果把人看成人,科技就是让人变得更好的手段。

在从众和路径依赖的现状下,更高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引导显得十分重要,政策向经营效益、服务体验好的而非收入高的企业倾斜,将因生存压力挤出的无序创新纳入车生态大框架下的有序创新,有范围的加快开放产品创新试点。同时,我仍然认为数据真实和透明化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据实列支、数字化、反欺诈都是重要基础,一方面要促进行业有序流通,增强创新力和流动性,一方面要努力降低行业的运营成本和无效内耗。

创新、活力、流动性、包容、开放、升级、数字化、公平、公正,新的车险时代才刚刚开始,我理解,你不得已走在一条非本意的路上,只要心中有“光”,我们终将殊途同归。

PS:

比起“吐槽”,怎么办才重要,从下周起,分子将恢复线上分享和线下专业沙龙活动,希望与业内同仁共同探讨保险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走通一条“知行合一”的新路。

参加活动请添加“分子实验室”负责人企业微信号,活动将在分子企业微信内发布和进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分子实验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佳佳)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