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中国正在进入低欲望社会吗?

2021-06-11 证券时报
语音播报预计8分钟

中国正在进入低欲望社会吗?

【口舌之勇】

欲望涌动,梦想翻腾,生机勃勃;努力奋斗者站在社会舞台中央——这就是当下的中国。

孙勇

最近,“躺平”这个词,在中国突然蹿红,连续霸屏、刷圈多日之后,至今依旧热度不减。

作为一个诞生于网络的词汇,“躺平”的发明人到底是谁,很难考证,其含义也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界定。不过,根据各类相关文章和网友的心领神会,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躺平”,是指当代中国一些年轻人看淡竞争之后主动追求低欲望生活的一种社会现状;低欲望生活,主要表现为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维持生存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有人更进一步,将“躺平”引申为“躺平主义”;贴上“主义”的标签后,“躺平”这个词就显得更吸引眼球,更有冲击力。

从网络和微信朋友圈观察,支持或同情“躺平主义”的人似乎挺多,为“躺平主义”站台或辩护的文章收获了一个又一个“10万+”,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中国的年轻人中,支持“躺平主义”的人是否会成为主流?或者说,中国是否正在进入低欲望社会?

《低欲望社会》是著名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先生写的书,2017年出版后,很快成为社会观察类畅销书。该书将当下的日本社会描述为“低欲望社会”。“低欲望社会”的特点是: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却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钱政策亦无力振兴经济。其他发达国家并不同时具备这些综合特征,日本是全球发达国家中唯一的“低欲望社会”。

“躺平”的主要表现就是低欲望。如果将“躺平”用来描述日本的年轻人,估计大前研一先生会同意。

大前研一先生将当下的日本描述为“低欲望社会”,这个结论是否悲观暂且不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想对中国是否进入“低欲望社会”发表一点看法。

中国人普遍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内心缺乏安全感,对金钱的追求与依赖感特别强烈。因此,中国不具备“低欲望社会”的思想土壤。相对而言,日本是一个宗教信仰氛围很浓厚的国家。“佛系青年”“佛系乘客”“佛系父母”以及“佛系恋爱”“佛系养生”“佛系养鱼”“佛系购物”等“佛系”做派之所以诞生在日本,与佛教在日本的兴盛有很大关系。“佛系”指“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与“低欲望”内涵相近。“佛系青年”多了,日本“低欲望社会”的色彩就会变浓。

在中国,劝诫人们看淡金钱、名利,或自我标举不争、不斗、出世超逸的警句和文章,从古到今,几千年来一直不缺少,但是它们始终成不了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今天的“躺平主义”,只是古老的警句与文章的一个现代化网络语言的翻版而已。

高房价、高生活成本,以及职场上的激烈竞争,的确令人疲惫,这也是当下一些群体鼓吹“躺平主义”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鼓吹,在整体上到底是一种坚守的主张,还是一种因挫折而产生的托词或借口呢?在我看来,后者的概率更大一些。

托词或借口,可能会成为一时的网络热点,但永远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包括那些紧跟热点话题,连夜赶着写文章从各种角度解读或者力挺“躺平主义”的写手们,更像是为吸引流量而努力的高欲望奋斗者,哪里像是随遇而安的低欲望躺平者?

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勤劳奋斗,追求成功的文化基因,这是中国人的主流。目前并没有看到它消解的迹象。至于那些真正主张“躺平”的人,在中国,从古到今都会有一些,但他们成不了主流。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借助网络,“躺平”者能够将“躺平主义”搞成一时的热点话题,这是他们古老的祖辈们所不具备的工具性话语权。当然,他们能掌握这种工具性话语权,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一个日益开放、包容的中国,容得下这种非主流的价值观或声音。

欲望涌动,梦想翻腾,生机勃勃;努力奋斗者站在社会舞台中央——这就是当下的中国。若用“低欲望社会”描述中国,那绝对是一个误会。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