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科技芯”,荆楚兴——湖北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2021-06-07 中国农网
语音播报预计17分钟

芒种时节种地忙。随着我国北方小麦进入大规模收获季,在湖北荆楚大地上,广大农民正在科技工作者带领下抓住农时抢插抢播中稻,千里沃野一片忙碌景象。

拥有“科技芯”,乡村得振兴。湖北省农科院力争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开展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即突破50项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500项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50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50个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发展壮大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动力。

“科技芯”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从湖北科技部门了解到,湖北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传来捷报,省农科院在生猪、水稻核心种源研发应用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硒都黑猪”生猪新品种、“鄂中6号”水稻新品种为湖北“菜篮子”“米袋子”安全保驾护航。

为破解我国生猪核心种源严重不足难题,湖北省农科院创新应用以全基因组育种为核心的“4.0”生物育种技术,历时10多年培育成“硒都黑猪”新品种,是国内首个利用自有资源培育的优质猪新品种。该品种广泛适应湖北特殊的高(低)温高湿环境以及山区环境,整体水平居国际先进,实现了湖北生猪国审品种“从0到1”的重大突破,结束了自上世纪80年代培育湖北白猪后近30年无国审品种的历史,目前已在恩施、神农架、襄阳等地中试推广。

作为全国13个水稻主产省之一,长期以来,湖北高档优质稻以“鄂中5号”为主,已推广种植20年。省农科院利用“鄂中5号”与“中国香稻”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优质香稻新品种“鄂中6号”,解决了湖北高档优质稻品种高产、优质和香味不能兼顾的历史性难题。目前已在黄冈、襄阳、荆州、赤壁、宜昌等地推广种植,相关产品在去年获评中国有机谷(南漳)第三届农民丰收节优质稻品种鉴评“银奖”和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籼米十大好吃米饭”。

“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农科院将开展50项种源“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适宜机械化的突破性作物新品种,攻克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繁殖和饲料转化率高的畜禽新品种,为湖北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与此同时,重大技术也在不断攻关中。梨是我国三大水果之一,我国传统栽培梨树树体高大、操作不便,机械化水平低,用工量大,优质精品果率低与消费者高品质梨果需求矛盾凸显。省农科院研发出“双臂顺行式”新型棚架梨树栽培技术,颠覆了传统“立式”模式,创立了“一干两主顺行向”新型省力化棚架树形,使我国梨栽培技术水平迈入世界第一梯队。

采用该成果的梨树每亩产量3500公斤以上,较常规栽培提高30%;精品果实比例达到90%,是常规栽培的3倍;每亩节约人工投入50%,节约农药投入30%;亩产值2~4万元,是传统栽培的4倍以上……成果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9年被评为“全国百项重大农业科研成果”,2020年被评为“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已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推广。

“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农科院将围绕优质稻米、生猪、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蔬菜(食用菌、莲)家禽及蛋制品、茶叶、现代种业、菜籽油、柑橘、道地药材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先进实用科技成果集成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科技芯”为区域经济带来新活力

记者在枝江市看到,这里依托湖北省农科院选育的“鄂香2号”“虾稻1号”等优良品种,开展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打造“枝江玛瑙米”品牌高端大米,助农民每亩平均节本增收300多元,实现了“种好粮”“卖好价”。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今“枝江脐橙”“枝滋有味”“七星台蔬菜”“仙女精品柑橘”等品种多元、绿色安全、营养丰富的“枝江产”逐渐成为优质农产品(000061,股吧)的标志。2018年,在湖北省三农发展综合考评中,枝江位列第4名,创历史最佳成绩;2020年,枝江入围湖北首批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名单。

枝江农业向高质量迈进离不开“科技芯”。2017年,湖北省农科院与枝江市签订院市科技合作协议,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区,开展成果转化和集成示范,推广自主研发的新品种和新技术30余项,带动枝江农业由“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发展”、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技”、由“广种薄收”向“科技增效”转变。科技之花在枝江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

近年来,湖北省农科院与潜江市、恩施州、红安县等14个市(州)签订院地科技合作协议,潜江虾稻、恩施富硒、红安甘薯……湖北各地农业产业振兴,都有农科院的身影。“十四五”期间,农科院将以科技支撑县域农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补齐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短板,着力突破各类技术瓶颈,疏通产业链堵点,推动县域农业发展“有中生优”,实现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科技服务的触手不断向村(镇)延伸、向基层农户延伸。麻城市宋埠镇彭店村家家有大棚、户户种蔬菜,全村90%耕地种蔬菜,90%收入来源于蔬菜,90%蔬菜是辣椒。虽然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组织生产,但仍存在辣椒品种不优、技术不精等问题,且长年连作病害严重,导致村里辣椒滞销,“椒贱”伤农。

针对问题,湖北省农科院派出专家团队扎根彭店村,换品种、改技术、创品牌,选育出“鄂椒薄皮1号”等辣椒品种5个、集成提质增效高产栽培技术4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通过错峰上市、夏季休耕实现连作生产。他们还为该村量身定制“一村一品”建设,彭店村也荣获农业农村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麻城辣椒”成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彭店村成为有名的“鄂东辣椒第一村”。

“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农科院将按照资源禀赋及产业链需求,遴选50个以上村(镇),通过“科技+”模式,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同时组织团队与企业深度融合,解决制约企业发展关键性技术难题,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力。

“科技芯”为农民增收增添新引擎

近日,在团风县淋山河镇盈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湖北省农科院开展了“早稻-晚稻-绿肥油菜”栽培模式示范。合作社理事长陈松林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该模式亩产水稻可达1100公斤,肥料利用率提高20%,农药使用量下降三成,每亩可节本增效500元以上。“现在种田比打工强,我们又愿意种田了。”陈松林高兴地说。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始终将帮助农民增收作为科研的主要目标和不竭动力。2018年9月,《湖北省推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发布,农科院闻令而动,第一时间组建了技术团队。产业难题在哪里,科研就“钻”进哪里。针对湖北虾稻品种参差不齐、生产过程缺乏技术标准等问题,农科院组织专家选育出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专用优质稻新品种“虾稻1号”,并制定了虾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完善了标准化技术体系。模式的创新带来综合效益的提升,据农户介绍亩效益可以超过7000元。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领农户走上致富路,一个基地可以辐射带动20万亩,受益农户3000余户。

近年来,湖北省农科院组织农业科技工作者破解农民增收瓶颈,向稻田要效益,除了巩固发展“稻虾共作”模式以外,还探索发展了稻鳝、稻鳅、稻鳖、稻蛙、稻鳖-大球盖菇、稻蛙鳅鱼、稻虾-羊肚菌等多种绿色高效种养模式,不断丰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内涵,为稳粮食、增效益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湖北样板”。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农科院与各市(州)共建9个分院,与28个县(市)共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与1245个村开展科技服务,与345家企业建立科技服务关系。建设了53个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在全省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服务面积近3亿亩。

今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湖北省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科技强省建设“集结号”。湖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洪说:“‘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农科院将以农业科技‘五五工程’为总抓手,通过构建从应用基础研究、研发育种、种养生产、加工流通到质量安全的全产业链条科技创新模式,推动企业走品牌化、组织化、专业化的道路,培育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强省建设。”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责任编辑:张洋)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