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青海普氏原羚数量14年增加近9倍,一度比大熊猫还稀少

2021-06-05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19分钟

在青海湖周边,有一种羚角十分对称的羚羊,当地牧民称之为“滩黄羊”,它就是比藏羚羊还稀少的普氏原羚。

青海普氏原羚数量14年增加近9倍,一度比大熊猫还稀少

普氏原羚。葛玉修 摄

普氏原羚是青海湖滨沙化草地的代表物种,是世界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也是青海湖的旗舰物种,仅分布在青海湖环湖地区。调查显示,普氏原羚种群由2007年的300只左右增加到2020年的2700只左右。

栖息地被分割,列入濒危红色名录

历史上,普氏原羚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和青海等地,栖息地海拔高度为3200米至3500米,数量达数万只。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栖息地的缩小和破碎化、家畜冲突、种群隔离、偷猎等原因,种群数量下降至不足150余只,一度比大熊猫的数量还稀少。

“包产到户以后,老百姓(603883,股吧)就把自家的地用铁丝围起来,种群交流被隔绝了。这个很麻烦,普氏原羚发情的时候,只能隔着铁丝网遥遥相望,铁丝网很高,公羊一般可以跳过去。因为生理驱动,母羊也要跳,很多就挂在铁丝网上,也弄不下来,就死在铁丝网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青海工作五六十年的吴天一,对于当年普氏原羚的锐减很是痛心。

“我是做医学生物学的,对于生物保护也很关注。我也曾先后在省人大和政协任常委,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就做了两次提案,建议保护普氏原羚,但当时大家还都不重视。”

随着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持续减少,1988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保护动物,1999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兽类红皮书极危级动物,同时,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2005年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5大工程之一,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EN)等级动物。

“后来,我建议学习非洲的办法,用麻醉枪把普氏原羚麻醉后,都挪出来,放到大点的土地上,这样就可以种群交流,还有挽救的希望。这个办法被采纳了,开辟了2万亩的场地,把部分种群安置在里面。现在看种群恢复得还是比较快的。”吴天一说。

“没饭吃的时候,滩黄羊救过我们的命”

2021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尖木措今年45岁,是青海湖边一名普通牧民,但他已经自发救助普氏原羚25年了。

“我以前不认识普氏原羚,我们把它叫滩黄羊。1996年,我出去放牧的时候,碰到一位老奶奶。我们聊天的时候,一只普氏原羚从我们前方跑过来。老奶奶说,这个动物挺可怜的。我就问为什么可怜。老奶奶说,你不知道,那时候我们肚子饿得厉害,普氏原羚救过我们的命,现在它们几乎快没了。”尖木措说,他听到老奶奶这句话特别感动,一定要把这个动物保护起来。

达玉村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孜河乡,距离青海湖8公里左右,村里有300户牧民、13万亩草场,受气候地理等条件的影响,这里有适合普氏原羚生存的芨芨草滩以及半沙化地区。

尖木措听老一辈人讲,1958年以前达玉草原有上千只普氏原羚,但随着草场严重退化、沙化面积逐步扩大、偷猎者横行、狼群捕食等问题日益严重,几十年内普氏原羚的数量骤减至几十只。“1958年肚子饿得厉害,那时牧民就抓着吃,没办法了,所以大家对普氏原羚很感激。”尖木措说。

从1996年起,尖木措与好友开始了救助普氏原羚的行动,目前为止,总共救助了四十余只普氏原羚。

青海普氏原羚数量14年增加近9倍,一度比大熊猫还稀少

尖木措和他收养的普氏原羚。受访者提供

“我现在家里还收养着一只小羚羊,母羚羊受惊吓,或者觉得小羊身体太弱,就会遗弃小羊。我们放牧看到后,就会赶紧救助,等养大了再放归羚羊群。”尖木措说。

现在这只小羊已经一岁多,尖木措从超市买牛奶给它喝,小羚羊一次能喝六袋,一袋有半斤。买奶粉的钱都是尖木措自己出,小羚羊从小到长大归群,能喝掉几千块钱的奶粉。

据他观察,青海湖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普氏原羚的种群也越来越大,仅他们村范围内的普氏原羚就有300多只,整个乡大概有1000多只。

成立特护区,扩大栖息地

21世纪初,根据观测,青海湖环湖11个普氏原羚种群中,8个种群相对独立,生活区域较固定,迁徙范围小。只有甘孜河-哈尔盖河分布区的3个种群可以进行适当迁徙,但也是由于人类放牧活动而被迫进行迁徙。

哈尔盖区域每年2至5月是牧民的春季草场,此时的甘孜河就成为普氏原羚的春季草场,普氏原羚被迫迁徙到该区域。等到每年冬季10月至翌年3月,甘孜河为牧民的冬季草场时,普氏原羚又被迫迁徙到哈尔盖地区,这时的哈尔盖就成为普氏原羚的夏、秋、冬季繁衍栖息的草场。所以普氏原羚的迁徙是被动迁徙。因此扩大普氏原羚的栖息地,加强退牧还草是提高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和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2007年“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在刚察县成立。这块特护区的面积为161.8平方公里,是环湖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地域牵涉刚察县哈尔盖镇、沙柳河镇、三角城种羊场、青海湖农场的部分地段,内有草场、退耕地、沙丘、人工造林、天保林地,是一片美丽广袤的湖滨草原。经相关专家的指导,在普氏原羚特护区内,在草场和退耕还林地之间的网围栏处试建了一个普氏原羚通道。

“现在刚察县境内有1800余只普氏原羚,分布的范围东接哈尔盖河,南至青海湖北岸,西至沙柳河,北以315国道为界,总面积161.8平方公里,约24万亩,环境来说,一部分是草场,还有退耕林地,也有沙滩。目前,这个范围之内栖息了五个种群。”刚察县公安局哈尔盖派出所马福德介绍。

青海普氏原羚数量14年增加近9倍,一度比大熊猫还稀少

6月3日,马福德在特护区观察普氏原羚。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铁丝网降低高度,毁坏庄稼有赔偿

海北州刚察县境内,315国道路边,立着一块大牌子——中国普氏原羚之乡。

马福德入职五年来,保护普氏原羚是他的主要工作。站在315国道上,就能看到远处田地里不少普氏原羚在进食嬉戏,这片地是当地人种的油菜花,刚发芽。

“普氏原羚也就是这段时间到秋收的时候,会在田地里啃食青苗。”马福德说,被普氏原羚破坏的青苗,都可以得到赔偿。

“我们有补偿的机制,省、州、县三级财政对老百姓的损失进行补偿。如果普氏原羚破坏了他家的庄稼,他会到森林公安报案,我们会立案核实,根据实际情况完成补偿。所以,老百姓不会驱赶或惊吓它们。我们通过法律宣传,当地老百姓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深入人心,十余年来,从没有发生过一起非法猎杀捕食普氏原羚的案件。”马福德说。

说话间,一名村名停车跟马福德说,前面一只羚羊好像受伤了,马福德做了记录。

马福德介绍,从2007年特护区成立以来,海晏县、刚察县、共和县、天峻县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均在普氏原羚聚居区域兴建了饮水池,留出了简易通道,并由专人定期进行蓄水工作,从而解决普氏原羚过冬饮水和迁徙难的问题。

青海普氏原羚数量14年增加近9倍,一度比大熊猫还稀少

普氏原羚。摄影:马福德

“自2009年至2015年底,四个县累计拆除网围栏刺丝51.5万米,网围栏高度从原先1.5米降低到现在的1至1.2米。网围栏高度降低,方便普氏原羚迁移和交流。百姓拆除的网围栏,政府按米进行了补偿。”马福德说。

逐步摆脱濒危处境

虽然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物种,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重视。国人都不知道普氏原羚长什么样子。1997年,动物摄影爱好者葛玉修在布哈河口,遇到了7只黄褐色像羊一样的动物,及时按下快门,世界上才第一次见到普氏原羚的真容。当时,普氏原羚的数量已经低到种群濒临灭绝的程度。

进入21世纪,普氏原羚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强。记者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2003年救护了第一只雌性普氏原羚,2004年青海成立救护中心,2006年通过救护、人工驯养繁殖,数量逐步发展到20余只,它们于2007年全部被送往西宁市野生动物园,2008年至2016年,救护与人工繁殖相结合,普氏原羚数量达到67只。

自2004年救护中心成立以来,普氏原羚共完成两次迁徙。第一次从救护中心迁徙至鸟岛,迁徙距离12公里。2015年以来,随着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青海湖水位不断上涨、湖域面积持续增加,青海湖北岸保护站(鸟岛)普氏原羚驯养繁育草场被大面积淹没和侵蚀,已无法满足普氏原羚的救护和繁育需求。在2017年12月的第二次迁徙中,将青海湖北岸保护站(鸟岛)28只普氏原羚整体迁移至位于青海省江西沟农场的青海湖南岸保护站,至2020年种群数量达到60余只。

近期,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完成了2021年度春季迁徙水鸟、普氏原羚种群监测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任务。调查结果显示,世界极度濒危物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14年间增长约9倍,达到2560余只。普查显示,2007年,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在300余只左右,比大熊猫数量还少。在民间志愿者和官方救助中心的共同救助下,几近灭绝的普氏原羚物种逐步摆脱濒危处境,种群有了明显的恢复,目前普氏原羚年均种群数量稳定在2700只左右。

据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负责人介绍,此次调查普氏原羚正好处在交配期后,受天气、距离、光线和普氏原羚保护色影响,不易监测,只监测到普氏原羚2560余只。其中,共和县域分布有100余只、海晏县域分布有500余只、刚察县域分布有1900余只、天峻县域分布有60余只;保护区内分布有1160余只、保护区外分布有1400余只。同比去年,整体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种群发展持续稳定。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 张璐 校对 刘军

(责任编辑:李显杰)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