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别让“保研经济”带偏了高校“推免改革”

2021-05-31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8分钟

■ 观察家

防止学生以功利态度对待保研,杜绝弄虚作假,关键在于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上名校?去保研。大家都在保研,如何脱颖而出?最近,一则新闻报道,将保研咨询机构问题推向了前台。

现实中,保研又称推免,也即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名校推免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获取推免资格成为本科生竞争的新赛道,保研咨询机构便成为了他们的“物理外挂”。这些“物理外挂”虽是应现实需求而生,但据媒体报道,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资质打擦边球,部分老师系学生兼职”等。

有人就此质疑,鱼龙混杂的校外咨询机构,不仅加剧了推免竞争,且易带偏大学生,有必要存在吗?而在此背景下的高校研究生推免制度,又该如何继续?

不必否定研究生推免改革

针对保研咨询机构的兴起,有人认为这是实施研究生推免政策带来的“副产品”,类似于之前服务高校自主招生的机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咨询机构的出现,加剧了学生的竞争和负担。这些机构除了本身资质打擦边球等问题外,还会对用户进行材料包装、背景提升,也间接制造了推免乱象。

诸如,为获得推免资格,有的学生高价请咨询机构代写论文、申请专利;有的咨询机构则号称有内部关系,可提高面试成功率。据此,有人反对推免,认为还是按统一笔试成绩录取“最公平”。

但是,高校推进研究生推免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扭转应试考研倾向,引导学生重视本科教育,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综合素质。若按统一笔试成绩录取,必然会助长应试考研,而这本已严重影响到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生源质量。

若仅因校外咨询机构存在一些问题,就否定研究生推免改革,显然是不可取的。

实施推免政策,一方面是落实和扩大研招单位的自主权,有利于按本单位的育人标准招收适合的学生;另一方面,可全面考查学生的本科学习情况、学术潜能和综合素质,既提高生源质量,又促进本科院校重视给学生完整的本科教育。

从全世界范围看,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均实行申请-审核制,而我国的研究生推免制度,本质也是申请-审核制。

要给普通院校更多推免机会

高校推进推免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实施推免政策时,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给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更多的推免机会。目前,推免主要针对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而重点高校也把更多的研究生招生名额用于推免招生。这就导致普通院校本科生考研竞争加剧,而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应试考研倾向更加严重。

当然,限制普通本科院校的推免比例,也有现实考量。从办学定位看,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而非考研升学。而增加推免比例,既要求本科院校公正评定推免资格,也要求研招单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有公信力。

其次,评定推免资格,要有科学、合理的指标,研究生招生单位,也要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客观而言,只要存在高校的自主招生,就会有机构把材料包装、背景提升等服务作为商机。

事实上,要防止学生以功利态度对待推免,杜绝弄虚作假,关键就在于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对于推免资格的评定,适合的办法是把大学平均学分绩点(GPA)作为评定依据,这可做到完全透明。

除此之外,不宜再加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这类指标,而是对学生进行写实性的过程性评价,如实记录其参加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情况,提交给研招单位,由研招单位结合对学生的面试考查进行综合评价录取。这就能让校外咨询机构提供的材料包装、背景提升失去用场。

推免给学生带来了选择机会,这是好事,因此,要引导学生在面临选择时学会规划。而保研咨询机构的兴起,除反映当前评定推免资格、进行综合评价方面尚有欠缺外,也暴露出高校对学生的指导不够,以及学生缺乏自主规划能力等问题。

就此去看,本科院校和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给学生宣讲详细的招生信息,也需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自我规划。如此,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保研咨询机构的依赖,在为“保研经济”降温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推免改革”,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熊丙奇(教育学者)

(责任编辑:李佳佳)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