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肖远企:金融业五大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2021-05-22 金融时报 马梅若
语音播报预计9分钟

  5月22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党委委员肖远企出席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并发言。在本次发言中,他着重探讨了五个问题,希望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第一,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的关系。

  “自提出金融结构这个概念以来,对其研究范围已经从数量比例逐渐拓展到各类金融要素的功能定位、市场活力、体制机制等生产领域,有两个视角值得我们观察。”他表示。

  一是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促进是促退还是中性。二是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在他看来,要研究什么样的金融结构更有利于金融稳定和安全,以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冲击。此外,还要探索怎样的微观金融基础结构更有利于金融稳定。

  肖远企认为,“一国的金融结构往往内生于经济社会体制变化中,与该国经济发展阶段,实体经济形态、金融深化程度、金融消费习惯以及传统文化等都有关系。全球范围内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金融结构,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要加强货币形态、货币制度与传导机制的研究。

  “从实物商品货币、贵金属货币到法定信用货币,货币形态发展的背后,实质是货币制度的演进,特别是信用货币制度的出现,促进了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肖远企指出,在完全基于信用美元主导的全球信用货币时代,人们重新建立起所谓的现代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疫情期间的货币景象和数字货币的出现,在传统的研究范围之内已经很难得到合理解释。

  “例如,原来被视为洪水猛兽的通货膨胀,在近20年是否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肖远企解释,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总结了通货膨胀消失的原因,比如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全球化、贫富分化等结构性因素,也有研究重新解读传统的费雪方程式。他认为,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第三,要进一步研究低利率将如何改变金融机构运营和盈利模式。

  “全球超低利率乃至出现负利率已经有很多年了,涉及的国家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所蕴含的规律或趋势,以及未来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值得探究。”肖远企分析,一些国家的整体净利差已经趋近于0,但其金融体系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说明其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早已经做出了某种调整或者变化,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具体来看,长期低利率环境会造成金融风险隐性化和长期化。从央行角度看,负利率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央行资产负债表风险暴露增加,越来越需要将各类资产市场动态纳入视野;从财政角度看,超低利率或将诱发政府债务过度扩张,加剧财政悬崖与主权债务风险;从企业角度看,债务高企值得警觉。目前全球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350%,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企业贡献的;从金融市场看,将助长资产泡沫和投机炒作。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盈利模式怎样改变、宏观管理政策将怎样调整,都需要理论的支持和引领。

  第四,应对气候变化将大幅拓展金融生产最大可能性边界。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应对气候变化会大大拓展金融长期增长的最大可能性边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指出,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全球每年需要投资1.6到3.8万亿美元。对金融行业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蓝海,未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都将迎来巨大发展契机。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催生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带来更多新的增长点。

  肖远企强调了保险业的作用。他表示,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保险可直接对冲风险,熨平经济社会波动,而且保险资金的长期性结构也能够更好匹配绿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长期融资需求。

  第五,要厘清金融中介多样化背景下的金融业务定义和其范畴。

  “金融的本质是一种中介。从全球来看,长期以来,金融业一直坚守着严格的范围和边界,从事金融业务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也要严于其他行业。”他指出,“但过去30多年里,从事金融业务的主体已经成倍增加,对于究竟什么是金融业务,现在好像变得比较模糊。但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这个又必须要理清,不允许有模糊。”

(责任编辑:邱光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