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对话︱首都机场海关关员高延军:我们没有火眼金睛,全凭观察细致

2021-05-19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10分钟

新京报快讯(记者 陈琳)5月19日,中宣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4位优秀的“国门卫士”——海关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北京海关所属首都机场海关旅检一处副处长高延军多年来带领团队,在机场现场破获了很多重大案件,创造了北京海关旅检渠道打击毒品走私多个重量之最。

海关如何在极短的旅客通关时间内甄别犯罪嫌疑人?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高延军说,“海关关员没有火眼金睛,我觉得自己也没有天赋,这些技能是一点一滴日常积累的。”

从旅客步伐、神态、步速中寻找蛛丝马迹

新京报:现在出入境效率越来越高,通关时间越来越短。你们是怎么在短时间内甄别犯罪嫌疑人的?

高延军:我们做过一次测算,旅客进入海关航站楼进港的海关通道到离开,在我们眼前停留的时间只有十几秒,但这十几秒钟往往成为我们打击走私犯罪的关键时刻。

我们查获13公斤海洛因时,这个旅客的第一个疑点就是他的手,当时他拎着一个手提旅行包快步通过现场。一般的旅行包都带一些随身衣服、会议资料或者相关材料,但这个旅客手上青筋暴露非常明显,说明包的重量有异于正常商务旅客,我们立即对他的行李过机开箱查验,最终查获了夹藏在三个大轴承里的13公斤海洛因。

第二个例子,我记得那是一天下午,正好是入境旅客高峰时段。有一个打扮非常时髦的女性进入我的眼帘,当时我看了她几眼之后,发现她不敢跟我目光对视,同时低着头往人堆里扎,于是我和同事对她的随身行李进行开箱查验,最终查获了6包海洛因。

也有不少朋友问,你们哪儿来的这种“神技能”,是不是火眼金睛?我想说的是,哪儿有什么“神技能”,哪儿有什么火眼金睛,更不像有人说“你天生就是干旅检的”。这些是一点一滴日常积累的。

我记得一个前辈跟我说,你要善于观察,要从旅客的步伐、神态、步速,他所携带的行李物品中,寻找有异于正常旅客的蛛丝马迹。这22年来,我一直想着前辈的这句话,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

我发现,不同国家来的旅客的行李条、登机牌长得不太一样,有细微的差别,打包行李的塑料布颜色也有差别,红色和红色之间、蓝色和蓝色之间也有差别,就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加上前辈的传授,让我现在能够和团队一起查获很多案件。

同事相互练习采样技巧,筑牢口岸疫情防控

新京报:全球疫情还在蔓延,在守住境外疫情关口方面,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高延军:我们一如既往在落实海关总署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要求,在口岸一线严格落实“三查三排一转运”的卫生检疫措施,全面加强入境人员健康申明卡审核、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采样检测工作。

“三查”就是全面开展健康申明卡核查、体温监测筛查、医学巡查;“三排”是严格实施流行病学排查、医学排查、实验室检测排查;“一转运”则是对判定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有症状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一律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做后续处置。

新京报:在口岸对入境旅客进行防疫检测的是海关关员,在这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工作?

高延军:从机构改革之后,口岸进出人员卫生检疫成为海关的工作职责之一,采样、检测方式是我们必备的技能。总署在机构改革之后,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全员培训,我们也深度开展了不同层级的岗位练兵,让大家尽快掌握新的业务系统。

咽拭子样本采集是海关检疫的必要环节。在直航北京国际商业客运航班恢复之际,机场海关开展了新一轮岗位练兵,我们彼此作为演习对象,反复演练技巧。有一个同事一天下来当练习对象被捅了30多次。现场有一对夫妻,都是一线的关员,两人回家还在琢磨怎么采更好、更精准。

其实大家这么做就是为了减少旅客在采样过程中的不适感,很多旅客在北京口岸入境后,特别是在采样后,都说没有那么难受。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为了让旅客获得更好的通关感受,我们付出再多努力也值得。

让旅客感受中国海关人的温度

新京报:疫情以来,外防输入采取了很多措施,入境旅客理解吗?是否产生过摩擦?

高延军: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很辛苦,旅客也不容易。要想减少摩擦,我觉得关键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多想想,这样大家就能相互理解了。

我记得去年3月中下旬,回国人员快速增多,待转运、待排查的旅客非常多。我们一边耐心疏导旅客,指导他们做好个人防护,一边用谈心聊天的方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

虽然我们都穿着防护服,但每当我们排查完一个旅客,都会说一句“欢迎回家”。我们的敬业、担当、耐心、周到,赢得了旅客对我们的理解和尊重。很多旅客都说,中国海关人是有温度的。

新京报:可以说,在口岸疫情防控方面,你们是站在第一线的。这对于你个人来说,有没有压力?

高延军:压力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动力。我们站在国门上,守住国门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我们的职责,越是有风险,我们越要迎难而上,这应该是中国海关人光荣的使命。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白爽 校对 卢茜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