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辽西,有一个传奇的园子

2021-05-11 中国农网
语音播报预计37分钟

辽西,有一个传奇的园子

辽宁西部的大凌河边上有一个地方,叫上园。

园子就是园子,前面带一个“上”,

我相信一定有它的道理。

——题记

辽西,有一个传奇的园子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的这个春天,一个大地桃杏花开,草木吐翠,草长莺飞的好日子,我来到这个辽西的大园子进行了一次采访。

辽西,有一个传奇的园子

这是一个长满了古老文化的园子,

地球上第一只鸟从这里飞起,地球上第一朵花在这里开放。

随意抓一把泥土,村民都能吟咏成诗。

一亿四千万年前的一天,天空湛蓝,阳光静静地照耀着现今辽宁朝阳北票上园这个地方,树林里洒下斑驳的影子,藤藤蔓蔓因此镀上耀眼的金色,原始的丛林和蕨类的世界流光溢彩。远处,草地上的一个个蓝色的湖泊被草地包围着,折射着灿烂的阳光。

在这样的境界里,一只恐龙长出了羽毛,正蹦跳着跟在伙伴的后面觅食。流苏一样的羽毛随着它的跑动在风中轻轻飘动,每一次跳跃,由于拍打翅膀,都比其它同伴跳得高,跳的远,圆圆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动着,为自己的每一次跳跃感到好奇,并且惊喜。很快,一阵清风徐徐吹过来,它又一次跳跃,迎着清风展开了双翅,随着不断地拍击,鸣叫,竟然迎风而起,离开了大地,开始在湛蓝的天空飞翔。它的身后,一群同伴学着它的样子,腾空而起。从此,地球上飞起了第一只鸟,天空不再寂寞,蓝天上飞翔的不仅仅是白云,雪花,雨滴了,还有了会舞蹈会歌唱的鸟儿。

鸟儿在天空飞翔,它的歌声唤起了大地上湖泊岸边的植物,或许那是一个春天吧,绝对应该是一个春天,一朵朵花儿开始绽放。

亿万年的巨变,在一次次大地的震动中,火山喷发,炽热的熔岩凝固成高山,弥漫世界的火山灰喷薄而起,又渐渐地在天空中沉淀下来。一个个安静的湖泊被掩埋,被挤兑,在变焕中流淌成了大河,集聚大海,灾难的叠压,如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下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光阴流逝,时间转眼到了1995年的一天,辽宁省北票上园镇四合屯村的一位农民,无意间挖掘出了包裹着这个奇特生物的岩石。

第二年农闲时候,这个农民将化石装在一个锦盒内,长途跋涉到了北京。几经辗转,他找到了时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的季强博士。季强一看到化石,立即被吸引住了,毫不犹豫地以博物馆的名义花费6000元收购下来。这个生物体态很小,长大约70厘米,宽大约50厘米,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特别长,共有50多节尾椎骨,后肢长而粗壮,形似恐龙,季强博士将其命名为“中华龙鸟”。

1996年11月的一天,一位刚从北票上园镇黄半吉沟野外回来的同事为孙革送来了3块化石。由于当时比较忙,所以他只是将标本暂时放到了抽屉里。两天后,当他在研究室里小心翼翼地打开用纸包裹着的化石时,他被眼前的第三块化石吸引住了:在这片化石上有一株貌似蕨类的分叉状枝条,其似叶子的部分呈凸起状,显然不同于常见的蕨类植物。50多岁的孙革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他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确,在主枝和侧枝上呈螺旋状排列着40几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枚果实中都包藏着2至4粒种子。他又把化石置于显微镜下更加仔细地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种子被保藏在果实之中。他激动地说:“这是确凿无疑的被子植物。”当晚,“辽宁古果”这个新的分类群便被确定了下来。

1997年的初春,课题组再征辽西,到达了发现化石的辽宁北票黄半吉沟。他们先后共采集到了1000多块化石,并从中发现了8块“辽宁古果”化石。

要知道,这100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因被子植物突然在白垩纪大量出现,并因找不到它们的祖先类群和早期演化的线索而感到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100多年后,“辽宁古果”的出现为解开这个谜提供了重要依据,国外有科学家预言:“由于‘辽宁古果’的发现,最终解开达尔文所称的‘讨厌之谜’,不会再超过10年。”

于是,在这里发现的带毛的恐龙,和被子植物花朵的化石,被誉为“地球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

更为神秘的是,在上园大凌河边柳黄屯有座山,当地百姓叫“王八盖子”山,山顶上有一幅栩栩如生的“天鼋岩画”。最近,岩画的照片被一些专家看到了,猜想:这“天鼋岩画”可能与上古黄帝时代的图腾崇拜有关。所刻“龟画”分外传神,龟身宽约一米,龟尾至龟头长约一米五,龟头指向正北,远远对着烟波浩渺的白石水库,另18只小龟有序排列,若天上星辰。

这幅岩画到底有多远的历史,与中华文明有怎样的渊源,有待考古学家的考证,在此不能妄加猜测,但是,有一件事,也可以说是当地的古传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一,老年人都嘱咐年轻人到这里放鞭炮,问其原因,都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不知道为啥。

据考古发现,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开始,上园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清代,蒙古贵族建朝阳寺上下院,民间俗称上园。千百年来,传统的工艺、习俗和民间故事在这里流传,让上园成为文化的“圣地”。

村里很多人都会写诗,有人说:“随意抓一把泥土,村民都能吟咏成诗。”每年村里还举行赛诗会,大家纷纷把作品拿出来交流切磋,这种氛围在村里已经延续了很久。

在采访中,我得到了一本村民的诗集《诗情上园》,捧读一首首泥土芬芳的诗,观赏新建的一千余米的史话、诗情、非遗、歌舞的文化墙,泥土芬芳的味道扑面而来,乡间的烟火韵味咂摸不尽。

辽西,有一个传奇的园子

在这个园子里,

朝阳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

播下了红色的种子。

1928年4月,在冰雪消融,风和日丽,春天来临的时候,朝阳寺出现两位风度文雅的陌生人,经他们自我介绍,男的叫翟少池,女的叫郝树芬,是夫妻关系。两人言称长途贩运倒卖烟土,折了本钱,要在这里改行办学堂,教书,为国为民造就人才,于是就在朝阳寺落了脚。

时隔不久,又有两位仪表端正,说话和气的青年出现,他们到这里访贫问苦求贤拜能,广交朋友,很快与群众建立了联系,这两个人住在朝阳寺喇嘛庙内。当时他们自报叫李佩芝,张志谦,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共产党人韩麟符和郑丕烈。他们是受党组织派遣到这里组织农民运动的,当时共来了五个人,以办学校掩护,发动群众,通过办学宣传革命,培养骨干,准备搞农民武装暴动。

“柳河川水清可人,

朝阳寺山碧森森,

拍手唱歌儿太阳出,

黄金时代正青春。”

嘹亮的校歌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振奋着辽西人民的革命激情。

192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夜幕悄悄降临,浩瀚的夜空星光璀璨,微弱的露水闪不停地在天边闪烁,让夜空不再寂寞。借着星光,新荒地沟36个25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村头集聚后,悄无声息的离开村子,向大山深处走去。

这些人是在韩麟符等共产党员的组织下,采取桃园结义的方式,来“磕大帮头”的,这种磕帮头的仪式多在深山密林中举行。

他们悄悄地走出八里多地,来到山峦起伏,蒿草丛生,人迹罕致的一个山谷里,停下来,先是由地下党韩麟符讲话,他说:“我们穷人给富人当牛做马。拿身子当地种,到头来得不到温饱,军阀汤玉麟与土匪勾结暴虐农民,我们农民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组织起来推翻他们,打倒那些土豪劣绅,没收他们的土地,真正做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钱同花……”

韩麟符讲完话,大家磕头宣誓:“兄弟患难不变心,为国为民不怕死,秘密活动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室。”

然后吃同舟共济饭。这样的科大棒头,在土宝营子乌拉草沟喇叭庙东山等一些村子都秘密进行过韩麟符,郑丕烈为秋季农民暴动建立联系运送军火,他们利用军阀内部的矛盾,弄到25万元买车火君火的经费,准备购置两台汽车,秋初已经运来两挺机枪两门钢炮。同年11月,朝阳市准备农民暴动的消息,失密军阀汤玉麟派兵征亚,一些骨干分子被捕入狱,朝阳支部领导的农民暴动计划未能实现。

虽然暴动失败了,但是在这里却留下了朝阳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历史,在朝阳地区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涌现了出不畏强敌的小英雄王维贤,省劳模朱彩云、金宝连、宝英杰等英雄模范人物。

为弘扬革命传统,保护红色历史,加强党的建设和青少年革命的传统教育,上园镇党委,政府在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投资近80余万元,在市委组织部、史志办和市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上园镇朝阳寺村建设了“朝阳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以“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为依托,通过建韩麟符广场、修缮第一党支部原址。收集、整理、编写和发表本土红色故事,培育红色土壤,播种红色种子,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开创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截止目前,参观的党员干部群众及青少年已达6000余人,其中青少年占60%以上。

通过纪念馆参观,全镇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华民族解放史,更加热爱家乡、热爱党史,纷纷表示,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辽西,有一个传奇的园子

在这个园子里,

有一棵枣树,

大枣天下无双,

它有故事。

近几年,北票有一枚大枣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在“十三五”期间,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尤其是到了全国上下决胜脱贫之年,这枚大枣为当地的彻底脱贫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枚大枣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金丝王大枣。

那么,这一枚金丝王大枣到底是啥样的大枣,何以称王,何以能有这样的力量,支撑起一片致富的天空,让一方水土扬名天下,它究竟有哪些故事呢?

在现任北票市上园镇党委书记李树君和一直关注上园文化的原文化局副局长李秀华的引领下,我来到了马代沟金丝王大枣基地。

在基地,有一座金丝王大枣纪念馆。 纪念馆坐落在山坡之上,同行的李秀华局长高数我:“这个纪念馆过去是宝英杰家的老房子。是他培育了金丝王大枣,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的大路。”

看过纪念馆之后,我见到了今年72岁的吴淑兰。她是金丝王大枣的培育者,金丝王大枣之父宝英杰的老伴。说到金丝王大枣,说到宝英杰,她眼泪汪汪,擦也擦不净。

一九七五年,二十六岁的宝英杰背上家里仅存的不到二十斤的小米,买了两盒七毛五的香烟,步行六十里来到位于大板波台沟的北票县五七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

宝英杰,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北票市上园镇马代沟村扎兰营。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三十三代孙。

一九七六年,马代沟大队成立山建林业队,需要一名技术员,许多年轻人都想干,为此争执不下,名单报到公社。公社书记看了,想了想,说:“我记得你们马代沟大队有一个中午不回家,一个人给树苗培土浇水的那个叫宝英杰小伙子就不错嘛。”

原来,一九七四年的春天,宝英杰和社员们为生产队起树苗,中午收工后,人们都回家了,丢下了许多树苗晾在地里。宝英杰懂得,经过太阳晒,春风抽,树苗就会严重脱水,干枯,这样的树苗是栽植不活的。于是,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就一个人默默地留下来,假植树苗。

恰好公社书记骑车下乡路过,看见一个人在中午的太阳下,浑身大汗地假植树苗,觉得很奇怪,就停下来了解情况。

书记问:“中午了还没回家吃饭,是队长安排你做的吗?”

宝英杰直起腰来,擦了擦汗,说:“不是,我是自个儿留下来的。”

书记问:“那为啥啊,给你加工分吗?”

宝英杰笑了笑,说:“也不是,我是自愿的,这些树苗要是不赶紧假植起来,晒一个晌午,加上春天风高,就会脱水,干巴了,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怪心疼的。”

书记问:“你叫啥名啊?”

宝英杰说:“我叫宝英杰。”

宝英杰的几句话感动了这位书记,于是,宝英杰,这位懂科学爱集体的青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名字。于是,书记的一句话,让不争不抢,认真实干的宝英杰当上了技术员,其实,上报的名单里根本就没有他。

不负党的嘱托,宝英杰以他的刻苦勤奋和智慧,使林业队的苗圃林果业逐年发展。由于业绩突出,他先后当选为北票市、朝阳市人大代表。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宝英杰被评为北票县农业科普先进个人,十二月,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宝英杰省劳动模范称号。

一九八五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绿了柳河两岸,宝英杰以他扎实的技术和憨厚的为人,以七万五千元承包了大队林果园。

当时,大队的果园苹果树老化,腐烂病严重,果树相继枯死,刺槐树生命力旺盛,满山蜂拥而起。面对现实,如何来建设一座真正的果园,成了宝英杰的心病,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良策。

一九九零年秋天,宝英杰来到相邻的义县,那里有一个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在研究所基地,他发现了一个大枣新品种,经过品尝,觉得不一般。第二年春天,他来到了基地,好说歹说,他的真情打动了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破例给了他四枝大枣接穗,拿回来后,在他三姐夫刘贵承包的果园里的山枣树上嫁接试验。

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的金秋,宝英杰嫁接的二十六株大枣结出了含糖量远远高于本地大枣的新品种。经过嫁接改良之后的品质,比较于其它大枣,更加皮薄,肉厚,核小,含糖量高,一枚枣就如同一滴蜜糖,而且外观饱满,色泽鲜艳,鲜食口感甜脆细腻,多汁,还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在唇齿之间回味绵长。因为金丝大枣在中国有好多品种,于是他为这个新品种起名为金丝王蜜枣,并先后在他自己承包的二岭沟的山枣树上嫁接了四万多株,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繁育出了适宜当地的大枣。

二零零六年,金丝王大枣荣获朝阳优质果评选金奖。先富起来的宝英杰没忘了乡亲们,近十年间,他免费为枣农技术辅导万余人次、提供接穗十万多段,捐助公益事业三十多万元。

不幸的是,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宝英杰因病医治无效英年早逝。

李书记说:“金丝枣以其肉厚甘甜鲜脆爽口的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为此,上园镇已将其列为绿色农业品牌项目,合作社家庭枣园发展到三百多家,年产三百多万斤,成为全镇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春光靓丽,温暖的春风中,徜徉在枣园里,满山枣树开始返青,每一棵树下都干干净净,土质松软,看不见一棵杂草。

吴淑兰告诉我,这座枣园就是宝英杰的命,他把命都搭在这座山上了。是累死的。当年承包的时候,哪有钱啊,可困难了,三个孩子念书,就靠卖树苗、贷款凑点钱,七凑八凑,才包下来的。山上只有几间破旧的房子,离村又远。

那时候,从村子到这里四五里地就是一个小水沟,骑自行车都不好走,山下都是沙滩子,我们俩天天长到山上,修路,收拾果园。有时候他一天都不下山,晌午我做好面条给他送到山上,他喜欢吃面条,可是把面条送到山上,往往就凉了,他就吃凉面条,也是做下了病。

二零零五年春天,为了浇果树,自己打井。有一天碰到了石头,他到外头借风镐,骑摩托车往回带,结果撞树上了,把脚撞坏了。栽树的时候,到不了现场,就趴在窗台上喊着指导,还不放心,就往山上爬。

现在好了,镇里给帮助做了水利配套,再也不怕天旱了。

从一九八六年到二零零一年,才成规模了。

辽西,有一个传奇的园子

在这个园子里,

独特的美味,

让牙根都乐。

在上园,有一座辽西第一大水库,白石水库。产自水库的新鲜鱼虾和当地农家菜做食材,经过传统手法,鱼头、鱼尾、鱼皮、鱼肚、炖鱼、烤鱼、炸鱼鳞等等,一鱼八吃。

各有各自的味道。

还有两样小吃,是柳黄屯独有的,属于真正的地道当地小吃。

蒙古族馅饼,这馅饼跟季节紧密相连:槐树花韭菜馅饼。

辽西朝阳地处科尔沁草原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的交会地带,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融合,民风民俗和饮食文化经过交融和改变,形成了独有的地域文化。

辽西,有一个传奇的园子

辽西五月,柳黄屯槐花大喷儿开放,春风徐来,漫山流甜飘香,园子里的第一刀韭菜在一场春雨后格外鲜嫩。从山上摘来一筐蜜蜂和蝴蝶跟着跑的槐花,到园子里割来几刀韭菜,一起在井台上摘洗干净,把槐花烫一烫,把韭菜切碎,拌在一起,啥啥佐料都不用加,放一勺荤油就够了。用蒙古族馅饼的和面方法,一边包一边烙,烙出的馅饼皮薄如纸,透过面的金黄看得见里面嫩黄的槐花和碧绿的韭菜,咬一口酥脆鲜嫩,槐花与韭菜清香完美结合,淡淡的甜中活跃着韭菜的微微辛辣,与荤油的肉香携手,清淡不腻,唇齿联合舌尖勾引胃肠,协同饕餮,就连大凌河水都会泛起波澜。

还有一种小吃,应该叫特味才准确,那就是秫米面血肠。

血肠是北方人的传统食品,宰猪(羊)时,用大盆装些盐水接血,然后搅拌血液,使其不凝固,拌上剁碎的猪(羊)肉和洋葱末、盐、姜粉、胡椒粉等调料后灌肠,扎紧捆实,放入锅中煮制即成。切片趁热食用,或做酸菜时血肠白肉同时放入,血肠味道浓香,油而不腻。血肠,是从古代帝王及族长祭祀所用祭品演变而来。据《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记载,满族长期以来信仰萨满教,祭祀过程中,以猪为牺牲。每逢宫廷举行祭祀时“司俎太监等舁(即抬)一猪入门,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满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满洲执猪耳,司祝灌酒于猪耳内,猪去息后,去其皮,按节解开,煮于大锅内,皇帝、皇后亲诣行礼,神肉前叩头毕,撤下祭肉,不令出户,盛于盘内,于长桌前,按次陈列。皇帝、皇后受胙,或率王公大臣等食肉。”这种肉叫“福肉”即“白肉”。所谓血肠,即“司俎满洲一人进于高桌前,屈一膝脆,灌血于肠,亦煮锅内”,这就是血肠,通称“白肉血肠”。清代沈阳和吉林地区开设的白肉馆,都兼营血肠,成为辽宁和吉林省满族特有的传统名菜。白肉血肠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调料味美;白肉肥而不腻、肉烂醇香、血肠明亮、鲜美细嫩,配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四溢,鲜嫩爽口。

而就辽西来说,有清血肠,荞面血肠等。而在上园,严格说是上园的柳黄屯有一种血肠,高粱面血肠。

高粱面血肠吃起来好,做起来却不容易。据说,只有几位老人做的地道。首先把高粱在石头碾子上伐成秫米,再用清水淘洗干净,经过粉之后,再拿到石头碾子上碾压成细面,用大铁锅里烧的滚沸开水烫。这可是个技术活,一根纯正的秫米面血肠,绝活就在这里,烫的不到火候,发粘,就丢了手艺,那要凭技术。烫好的秫米面拌在猪血里,加进猪肠油、蒜沫、还有花椒大料啥地,其它还有啥啥佐料,那是秘密。这样的血肠煮熟之后,用刀切开,面亮,香气扑鼻。直接吃也好,炒、炖都不会走型。

地道的特色美味,让所有光顾的来客,第一顿饭就吃嗨了,让牙根都乐。

辽西,有一个传奇的园子

这个传奇的园子,

除了一代代建设者,

靠的就是党的领导,党的好政策。

这次采访,与上园相遇,与一个美丽乡村邂逅,遇见都是美好。

在这个园子里,让我感受到了清新的自然风光,传奇厚重的历史,丰富的资源物产,浓郁的文化氛围,独具特色的美食以及民风民俗,还有当地人火一般的热情。

在返程的车上,我的心情久久地不能平静。对于这次采访来说,“ta改变了我”,这个我当然是上园了,这个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园子。那么,这个ta是谁呢?

于是,我想起了现任上园镇党委书记李树军跟我说过的一段话:“古往今来,这个大园子都沉淀在大凌河畔无声无息,直到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才把它唤醒,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名扬海内外,为一方水土迎来了绿色的发展、百姓的富庶。除了一代代为家乡的建设者,就是一届届党的好领导,还有离不开的党的好政策。”

辽西,有一个传奇的园子

(责任编辑:张洋)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