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在培养制造业人才的重任面前,只靠曹德旺百亿办学还远远不够

2021-05-11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12分钟

曹德旺创办的河仁慈善基金会计划出资100亿元筹建福耀科技大学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关注。快人快语的曹德旺历来是话题焦点人物,此次公众更关心的是,一个民办企业为何要投入巨资来做一项公办事业。

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放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来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土地、劳动力和环境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国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然而在制造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之时,中国劳动力市场却在2012年越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成为常态,企业招工难的困境日益突出,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自然成为包括福耀在内的众多制造企业的选择。

为了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很多企业纷纷选择智能化生产,通过自动化设备的引入、生产线的改造以及大量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来减少对劳动力需求的过度依赖,沿海不少地区已经实现了全部自动化的“无人工厂”和“黑灯工厂”,24小时不停歇。然而自动化的升级并不意味着劳动者的消失,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生产角色来出现。车间工作内容从流水线生产逐步转变为机器人编程、自动化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生产线的布局和设计等,车间人员构成逐步转变为编程工程师、电器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以及懂得设备维护和修理的技术工人,对工人的多岗位综合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2019年对珠三角产业工人队伍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在上马自动化设备或工业机器人的企业中,对一线普工需求大幅减少,而对机器设备操作维护人员、专业技术研发人员的需求却大量增加,并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生产管理能力和工人的工作素养要求更高了。

这些高端制造业人才从哪儿来,自然就成为产业转型升级面前的难题,也是横亘在福耀心头的痛点。从访谈中也可以得知,制造业高端人才很少有学校供给,而福耀自己辛苦培养起来的高级工程师,正面临不断被其他企业挖角的风险。这种现象持续的后果,则是企业失去自己去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动机,而宁愿“搭便车”,最终将恶化整个行业发展环境。我认为这才是曹德旺要投资设立福耀科技大学的深层次原因,这不仅体现为福耀作为制造业头部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推动行业规范的雄心,另一方面也给本应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职业教育体制带来思考。

曹德旺推崇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本质是职业教育,正是其强化校企合作的模式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批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使得德国成为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强国。然而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体现在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上的深度分化。学生们更愿意进入大学努力成为写字楼中的“白领”,而不愿意进入工厂成为“蓝领”。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是普通教育分流后的失败者,学业基础薄弱,即便学业优异的职校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之后,则多会转向普通高等教育,再次进入大学生群体。职业学校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偏好财会、企业管理之类的热门专业,对于就业前景好的数控、模具等技术技能类专业并不热衷。校企合作也往往流于形式,甚至畸形发展,不少职业学校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输送给企业,满足企业的弹性化用工需求,但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往往与所学专业相去甚远,其工作毫无技术含量,因而难以在实习中学习技术,实现技能提升。

正因为如此,曹德旺给福耀科技大学的定位中强调要错位办学,一方面科技大学是高等教育主力军中的一员,这可以保证生源质量,另一方面科技大学开办的是制造业急需的学科和专业,而不是金融、企管等“白领”学科,专业学生最终还是要回到制造业中去,并成为工厂的“领军人物”。

曹德旺的探索呼应了正在拉开帷幕的中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被称为“职教二十条”。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要求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今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将主要定位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同时独立学院转设也要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这些“职业大学”的招生计划要向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倾斜,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大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最终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可以看出,这些做法与曹德旺访谈中对于福耀科技大学运行的想法不谋而合。实际上,国家层面已经看到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人才短缺难题,并力图通过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式来推动解决,以支撑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坚实迈进。

当然,这条路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尤其需要社会的呼应和支持,更需要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深化。近年来尽管国家大力倡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是“校热企不热”,由于企业办学主体地位不明确,责权利不对等,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原因,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始终缺乏热情和动力,学校和企业之间因而难以形成持久的、制度化的深度合作关系,这成为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主要制度性障碍。此次曹德旺发起设立福耀科技大学依然是公办身份,在其未来治理结构中如何进行创新和变革,在企业家意愿和教育培养行政之间取得平衡,在培养制造业高端技能人才方面取得实效,以吸引和激发企业以及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兴办职业教育的热情和信心,可能将是该校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社会大众无需惊叹于100亿数量之多,在培养制造业人才的重任面前,100亿只是杯水车薪。但100亿应该是一个撬棍,希望可以撬动福耀科技大学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子,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注入新活力,使中国社会可以涌现出更多的福耀科技大学。

□闻效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院长、教授)

新京报贝壳财经编辑 赵泽 校对 李铭

(责任编辑:张洋)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