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中国技工现状调查!突破制造业痛点,跨越“技工荒”怪圈

2021-05-06 《小康》杂志社
语音播报预计23分钟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中国技工现状调查!突破制造业痛点,跨越“技工荒”怪圈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是当务之急。

文|梁启东

技能人才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需要在品牌、技术、标准、质量等方面建立国际比较优势。其中,人才建设特别是高素质的工匠人才是一个重要内容。

“技工荒”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比如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等,分批取消数百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建立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实施了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百家城市技能振兴专项活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从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行动,到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春潮行动”;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措施……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关注和支持技能人才工作的局面。

然而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我国人才市场结构问题十分突出。人社部数据显示,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也就是说,一名技术技能人才至少对应2个岗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看,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社部最新公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冶炼工程技术人员、铸造工、金属热处理工等岗位纷纷挤进榜单。其中,钢筋工、机修钳工、纺织染色工等岗位短缺程度持续加大。

需要指出的是,“技工荒”已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在喊缺技工。中部某省2019年技能人才483.7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数的16.8%。其中,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147.2万人,占就业人口比更小。在杭州,全市建筑业、传统制造业有超过七成的企业反映中高级技术工人短缺,低技能劳动力过剩。即使是普通技能岗位,在许多地区也有很大缺口。在广东,像电工、钳工、车工、焊接、制冷工等技术工人,如今缺口已经达到上百万人,其中数控技术工的缺口超过二三十万人。据上海三年前调查,上海平均每位高级技工有7.33个岗位可供选择,目前上海普通技工月薪4000—8000元,高级技工月薪则达两三万元。上海年均高级技工的需求约数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工艺设计、机械加工、电器设备、光机电一体化等生产附加值高的产业。

技能人才总量少的同时,结构也不合理。与现代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应是中级和高级技术工人占多数。而目前我们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却相反,中低级技术工人占多数。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高中低结构比例分别为35%、50%、15%,高级技工占技工比例为20%—40%,日本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达到50%。而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只有5000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5%,高级技工公认的缺口已达2200万。四川省人社厅统计显示,全省技能人才总量680万,其中高技能人才100余万,现代制造业等领域高端领军技能人才稀缺。天津劳动力市场信息反馈,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供求比例已经超过1:10。

“技工荒”制约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振兴中国制造业,需要大批技术熟练工人队伍。特别是随着我国发展质量效率提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技工荒”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瓶颈,劳动力市场上高级蓝领人才奇缺,技能型生产岗位人才难求。由于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不甚理想,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

辽宁以装备制造业闻名全国,曾涌现出孟泰、王崇伦、张成哲、尉凤英等知名全国劳模,是职业技能人才成长的沃土,很多城市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当中的占比超过50%。然而,最为矛盾的是,装备制造业大省却缺乏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缺乏导致目前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差,劳动效率、管理水平、规模化程度都比较低,制约了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建设。中、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已成为东北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在好多省份,企业最纠结最无奈的一件事,就是招工难,招技工更难。为化解“技工荒”,不少地方和企业以重奖和高薪的方式吸引和激励技工人才。但即便如此,也很难招到高技能人才。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制造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人才包括高级技能人才的竞争。在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制造业流程中,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和企业生产运营的智能程度大幅度提高,许多操作性岗位将逐步被工业机器人替代,但生产现场的技术指导、工艺管理等技能将变得更为紧缺。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人员与工人、工程师与技师间的差异逐步缩小,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将更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各行各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是当务之急。

“技工荒”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技工荒”的出现,有技术教育结构失衡的直接诱因,也有社会认识的深层原因。

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每年高校临近毕业,都会有社会各界评价就业之难,“史上最难就业季”屡屡被突破。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2014年增加到727万,2015年749万,2016年765万人,2017年795万人,2018年820万人,2019年834万人,2020年874万人,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909万,比上年增加35万人。据测算,今年我国进入市场的新增劳动力大约有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就达909万人,加上新冠疫情冲击、国际市场动荡影响、化解产能过剩、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在就业形势基本面没有变的情况下,稳中有忧,压力依然很大。

然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面对市场对技工人员的旺盛需求,技校生源却严重不足。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全国多省份的企业忍受着招工难、技工荒的压力。在全国技能大赛,多家企业第一时间向物联网技术专业冠军选手抛出百万年薪橄榄枝。在广州,有的企业会提前两年到学校预订毕业生,有的专业超过七成学生会被企业提前一年预订,有的班级甚至学生一入学就被抢订一空。有的学校毕业生的求人倍率高达6:1。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中等职教发展大大慢于普通高中的发展,职、普比例失衡,差距太大。大多数职业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主要面向的是社会服务业,比如文秘、财会、旅游、商务、外语等,专门为制造业培养一线技工的职业学校则少之又少。在社会上,也缺乏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工人进修学习的机会和渠道很少,想提升技能也困难。

从社会认识深层分析,人才观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认定人才标准的凝固性,以及唯学历、唯职称的狭隘人才观,妨碍了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在相当长时期,高级的技术工人、熟练的劳动者不被视作人才,导致了高级技工的短缺。现在,社会对职校存在的偏见,不仅有历史的原因,更有现实的碰壁,社会各界普遍存在着“学历歧视”“文凭歧视”。另外,企业缺乏激励机制,有的企业多年不进行职称评定,工资和技能水平不挂钩,职工的贡献和个人收入不挂钩,导致学技能的气氛不浓,企业技术工人队伍不稳定。这也是技术工人缺失的重要原因。

公众的“轻工”思想是一个根本的社会性问题。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轻工”,忽视对技术工人应有地位和作用的宣传,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普遍存在,普遍追求高学历,都不愿当工人,从而导致技工学校生源短缺。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即使选择再差的高中也不上职业高中。学生从大学、大专毕业后,即使待业也不愿意到工厂就业。年轻人由于工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状况等原因,心情浮躁,不愿当工人,学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

怎样走出“技工缺失”的怪圈?

建设一支数量多、质量高、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队伍,关键是要提高“蓝领”技工的地位和待遇,让工匠人才在社会群体中更“吃香”、更有职业声望。

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进而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投入,切实改善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等问题,拓宽个人发展渠道;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让青年创客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真正做出好创意、好作品;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手段,培养一批专家和技术工人,扎根基层、扎根专业,让工匠有更高的获得感、荣誉感。

同时,加快技工学校改革,进一步确立培训为就业服务的思想,引导技工学校面向劳动力市场,承担再就业培训任务。加强“校企合作”,培育新的职教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采用“订单培养”方法,为企业定制专门领域的“蓝领”技工,培养更多实践型人才。

政策上要向技能人才倾斜,打破工人成才成名成家的桎梏和壁垒,给予那些有突出贡献的技工应有的社会地位,让技术工人真正成为企业的“香饽饽”,激励一线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政府部门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的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和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丰富技术工人职业上升通道,提高技能等级补贴及经济待遇,甚至股权激励等,让匠心真正能够生根。加强人才能力建设,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人才辈出的新机制,变人才优势为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

更主要的是,全社会要转变人才观念,从顶层上设计人才培养与评价战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职业教育学生一技在手,就业有前景,升学有前途;重视和尊重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建立起从升学到就业、从薪酬保证到权利保护的完善体系,让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也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和稳定的成长空间;改变唯文凭唯学校选人用人的风气,真正不唯学历唯能力,让职教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环境改变了,观念转变了,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迎来春天。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5月上旬刊

(责任编辑:张洋)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