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在蚂蚁森林种树有望赚钱?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启动,专家预估初期参与程度较低

2021-04-28 时代财经
语音播报预计19分钟

“碳交易”火了。

特斯拉靠“卖碳”实现了盈利。在2020年财报中,特斯拉首次实现了年度盈利(7.21亿美元),其中卖碳积分带来了15.8亿美元的收入,是净利润的2倍多。

而在中国,碳排放交易落地的脚步声也近了。

4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35年,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全面形成。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探索碳汇权益交易试点。”

受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相关政策的刺激,4月27、28日,永安林业(000663,股吧)(000663)、恒生电子(600570,股吧)(600570)、华光股份(600475,股吧)(600475)等“碳交易”概念股有3~5%的涨幅。

其实,随着“碳达峰”、“碳中和”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业界对于碳排放即将被调控已有共识。

今年3月初,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对外表示:“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到了最关键阶段,要倒排工期,全面开展对接测试,尽早实现系统运行,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

现如今离6月启动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回溯过去十年来,8个省市进行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或许能为全面落地提供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绿色可持续发展学者赵越4月27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指出,这8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是以区域分隔形式存在的,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有待提高。他认为,由于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年的行业才会被纳入到全国碳交易市场,预估初期参与程度较低。

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产融平台绿创中心副主任、标准排名研究院院长郭海飞还提到,由于没有相关强制性措施以及碳排放指标价格较低,企业减排的动力不足。

尽管配额交易市场在各个区域市场的履约情况不尽相同,每个试点纳入的行业和企业标准也不一样,但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ESG风险管理)在册顾问、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原特勤高级政策分析师徐楠分析道,“自2011年以来10年的历程、3000多家企业、7个碳市场试点加一个自发性的区域碳市场、2部地方人大立法、6个政府令……这些都是碳市场良好运行的必要土壤。如果全国性碳市场按照预定计划于今年6月底启动,则2021将是第一个全国碳排放履约周期。”

在蚂蚁森林种树有望赚钱?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启动,专家预估初期参与程度较低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8个碳排放交易试点无法流通

据今年4月初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全国碳交易市场将于2021年年中启动,2225家发电企业被首批列入重点排放单位,水泥、电解铝行业或随后纳入。

另据经济参考报4月下旬报道,目前,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与交易系统进一步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登记交易结算相关规则、管理条例等将尽快发布,预计5月底前所有的筹备工作将完成。

事实上,早在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以及深圳等8个省市被列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主要覆盖发电、建材、钢铁等高耗能行业。

碳交易市场启动在即,在赵越看来,依然存在较多问题。“这8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是以区域分隔形式存在的,这也就意味着不同地市间的碳排放权无法流通。此外,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批纳入仅有2000余家电力公司。未来只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年的行业才会被纳入到全国碳交易市场,这将表明由于特定的进入门槛限制,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初期参与程度较低。”

造成这一现状有一定的历史缘由。郭海飞4月27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回溯2011年刚开始试点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被强制性进行碳排放管控,只是通过鼓励引导高耗能企业减排。毕竟试点就是进行测试,为以后摸索总结经验,进行全国推广。 ”

徐楠进一步分析,目前我国碳市场的主要交易产品包括地方配额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两大类别。中国的各区域市场之间是不连通的,基于排放特性的不同存在不同的行业侧重,行业和地域的差异是存在的。“‘碳市场’并非天然地意味着集中交易的全国性碳市场,而是与经济体的很多基础要素有关,与相关法律和政策体系设计更是密切相关。”

“中国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对应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机制。该减排量可用于以上各试点市场的控排企业履约,也可以支持企业或个人进行自愿交易。预计‘2030实现碳达峰、2060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大大推进自愿交易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徐楠对时代财经表示。

交易初期难以避免碳定价不合理

中信证券《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试点阶段,碳市场缺乏有效性:一方面,试点市场8年累计成交金额仅90亿元,超三成交易日无交易行为,流动性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配额发放宽松,导致多数地区2020年成交价仅 10~40 元/吨,试点也反映出企业减排的动力不足。

在郭海飞看来,首先是因为政府没有强制性的措施,只是鼓励引导;第二是由于碳价格便宜,对于企业而言,在碳排放交易上所花的钱对其经营没有产生根本性影响。

这就涉及了是否需要提升强制性,甚至上升到地方乃至全国的法律层面的问题。据悉,目前在碳交易领域的法律法规领域有《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两部地方人大立法、六个政府令。郭海飞指出,诚然法律具有强制性,但是刚开始要以条例指导意见先试先行,“新兴事物没有成熟的经验,直接把它变成法律,也有可能会有存在不适合的情况。”

至于碳排放价格方面,郭海飞称,现在没有要求高排放的行业必须要购买碳指标,导致买家少、价格偏低。“物以稀为贵,如果指标很少,买的企业自然就多,肯定会有竞争,价格自然会上来了。”

赵越也认为,在交易初期难以避免碳定价不合理的情况出现。赵越称,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金融化水准较低,目前仅支持现货交易,期货、期权、掉期等金融衍生品还尚未开通。“碳交易市场发展初期难以实现完全市场化,政府相关的政策法规应扶持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在逐步成熟后,市场化交易配合开放的监管才能形成稳定的市场。”赵越指出。

徐楠则对时代财经表示,她不认为中国目前处于“碳交易起步”阶段。在她看来,碳市场试点至今已有10年的历程,在配额和履约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都是碳市场良好运行的必要土壤。

徐楠指出,碳市场是一个综合体系,其成熟度和流动性是特定经济体碳相关市场活动总体水平的集中体现,涉及到减排目标管理、能源体系管理、MRV管理、法律建设、投资和金融、社会意识等等诸多方面。“不可能有一个广泛而活跃的碳市场脱离整个经济体的减排机制、政策和社会基础而凌空存在。”

徐楠以全球范围内最有代表性的碳市场之一——EUETS为例子,她称,该碳市场是以欧盟的国家协同机制、以及气候问题的普遍高优先级和立法强度为前提。“中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欧盟碳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情境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不要单纯比较一个单体的现状,比较产业和能源结构、经济总量、法律和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获得洞见。”

碳汇交易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

4月26日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除了提到“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还提到要“探索碳汇权益交易试点”。据悉,碳汇(carbon sink)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事实上,早在2014年10月,浙江临安发布全国首个农户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体系。

碳汇交易的指导意见也零星出现在与生态建设相关的条例或意见之中。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建立增加碳汇的有效机制。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指出“着力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间的矛盾”“促进碳汇进入碳交易市场。”

究竟碳排放交易与碳汇交易是什么关系?中国林学会秘书长陈幸良告诉时代财经;“在中国,可进行碳汇交易的机制主要指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交易产品主要包括两类,即碳配额和碳减排量,碳配额由各试点当地发改委签发,碳减排量绝大部分来自国家发改委签发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通过开发林业碳汇CCER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签发的经核证的减排量,就可以进行交易。”

在碳汇的品类方面,赵越介绍,碳汇不仅只有林业碳汇,还包括海洋碳汇与湿地碳汇等。

郭海飞进一步指出,像林业碳汇等是狭义的碳汇交易,是国内生产方向市场中的一个交易行为。而广义的碳汇交易,就像人民币和美元、欧元的外汇交易,是指与其他国家碳指标的交易。“比如发达国家排放的碳二氧化碳太多了,就需要从发展中国家买碳指标。发展中国家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抵消碳排放。”

郭海飞介绍,目前国内的碳汇交易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前述提到的临安只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其碳汇量很小,根本不足以支撑整个包括涉及到国家的碳汇交易。

至于碳汇交易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原因有很多,赵越分析,首先,在“碳中和”理论与政策出台前,企业的减排压力不够大,寻求碳汇交易的主观能动性较低。其次,碳汇的定价机制还尚未完善,比如说不同树种的负碳差异很难制定。在碳汇交易中,公民的作用比较容易被忽略。“其实当下蚂蚁森林的个人碳账户模式可支持碳汇交易,在蚂蚁森林帮助公民种植真树之后,公民有望将真树放在碳汇交易中获得收益。”

(责任编辑:李显杰)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