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抄作业”的正确姿势

2021-04-24 证券时报
语音播报预计8分钟

证券时报记者 万鹏

最近又到了上市公司和公募基金一季报的披露高峰期,顶流机构一季度的仓位变化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由于一季报是截至3月31日,其持股数据滞后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具有较高的参考性,因此成为投资者观摩甚至“抄作业”的对象。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抄作业”姿势呢?

首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投资者不仅要知道基金经理这个季度买入或加仓了哪些个股,还要知道其买入的理由。2018年一季度,某知名私募首次买入一家蛋氨酸龙头公司,持股市值高达3亿多元,一举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二、三季度该机构连续加仓,持股数量比一季度超出一倍以上,持股金额也超过了6.6亿元。这一行为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无脑“抄作业”的投资者也大有人在。2019年3月21日,该上市公司公布2018年报,这家知名私募再度加仓471万股,受此鼓舞,其股价出现明显拉升,创出一年多的新高。2019年4月24日晚间,该上市公司公布一季报,这家知名私募已经消失在前十大股东名单之中了。于是,投资者又开始争相抛售,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家公司股价跌去三成。

在这个典型的追涨杀跌案例中,投资者所犯错误在于,把知名机构的买入和卖出行为当做自己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从事后分析来看,该私募买入这家蛋氨酸龙头公司的理由可能有三个:一是这家公司本身质地比较优异;第二,2018年初,其股价比2015年的高点,跌去60%以上,风险释放十分充分;第三,主要产品蛋氨酸经历了持续三年的下跌,下跌幅度高达80%,存在明显回升的可能。相比之下,最后一点对其买入的影响似乎更大。然而,蛋氨酸价格的最终走势并未如该私募预期的那样反弹,2019年一季度开始继续探底。

其实,除了向当事人求证,投资者是很难知道机构真实的买入理由的。笔者曾经问过一位知名基金经理,会和同为基金经理的妻子交流自己看好的股票吗?他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他说,自己的妻子并不会依据他的看好理由去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而是会让她公司的研究员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再来决定是否买入。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机构的真实买入理由,但与其无脑“抄作业”,能够花时间去研究一下这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是非常有必要和值得提倡的。比如在上面例子中,如果投资者密切跟踪蛋氨酸价格走势,一定会注意到2019年一季度的价格回落,从而有可能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其次,用多大的仓位去“抄作业”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基金是组合投资,买入一家公司的仓位不得超过基金净值的10%,也不能超过一家公司总股本的10%。对于一只市值不超过50亿元的小盘股来说,机构最多只能买5亿元资金,而这家机构管理的资产可能超过200亿元,5亿元的持股只占了净值的2.5%,就算这只股票下跌了50%,对基金的整体影响也只有1.25%。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用很高仓位去买入,一旦买错,无疑就会遭受远远超过机构的投资损失。因此,用多大仓位去“抄作业”,不能以机构的买入力度为依据,而是应该在自主研究,并找到确信的买入理由后,再参考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选择。

最后,知名机构投资者“犯错”的概率并不小。虽然机构占有的资源,决定了其整体研究能力会显著高于普通投资者,但市场瞬息万变,上市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机构也会犯错。笔者采访过一位知名基金经理,他坦承自己也经常犯错,一是买错了,当初买入的理由并未得到印证,甚至出现了相反的走向,只好果断出局;二是因为低估了上市公司的增长潜力而过早卖出。在这两种卖出行为中,投资者其实很难判断,到底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

投资的本质是认知的变现,认知水平又是大脑的一种决策算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抄作业”更应该是一个学习过程,复盘一家上市公司的经营变化,观察机构的买入卖出行为,破解机构的投资决策过程,最终形成具有科学依据的,与自己的认知水平更为贴近的投资方法。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