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深评:又一巨头加入 滴滴凭什么造车?

2021-04-15 汽车之家
语音播报预计17分钟

[汽车之家 深评] 新一轮电动车热潮颇有些“诸神大战”的味道,北欧神话中最大的战役似乎就要上演,大战之后,新的世界将得以建立。

“不破不立”向来是推动行业进程的重要转折,在百度联手吉利造车、小米雷军宣言“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滴滴造车的“达芬奇”计划也浮出水面,将互联网大厂造车的话题推向沸点。

还记得2018年滴滴带头成立“洪流联盟”时,滴滴CEO程维曾表示:“未来,滴滴坚决不造车,也不会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而如今,随着自身的发展、资本的要求、时代的变化。造车或将成为改变滴滴今后命运的重要转折。

深评:又一巨头加入 滴滴凭什么造车?

滴滴有本事造车吗?

滴滴仅仅是一家出行服务公司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早在2015年,滴滴的“情人节计划”合并了快的打车后,在内部首次提出进军除出行服务外的汽车后市场计划。所谓狭义的汽车后市场,就是指汽车自交付后的全部使用场景,重点则在于维修保养。

2016年,滴滴汽车服务平台正式立项,经过两年多年的布局,小桔车服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于2018年4月正式成立,涵盖汽车租售、加油、维保及租车等多项服务与运营业务。分别对应小桔有车、小桔养车、小桔加油以及分时租赁四大业务模块,旨在完成车辆养护、快修快保、钣喷、保险金融服务及租赁业务等,打造出一条适配出行服务场景的用车“生态圈”。

这个“圈”是汽车服务的基础,看似仅作为出行服务的配套“设施”,实则已经具备了主机厂售后服务的根本。彼时的滴滴公司虽已具备造车的服务“里子”――小桔车服所具备的服务能力与多年深耕行业所获得的的用户数据,但仍缺乏造车技术这个“面子”。

随后“洪流联盟”成立,首批31名组织成员包含来自整车制造、零配件、新能源、地图和车联网等领域的不同公司,几乎铺平了滴滴造车的技术及零配件短板。

深评:又一巨头加入 滴滴凭什么造车?

2019年11月,比亚迪与滴滴合资成立美好出行(杭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一年后,合作产物D1汽车诞生。该款车型就是为充分适配网约车服务而生的定制车型。

D1虽由双方共同合作研发,但涉及用户体验的座舱、座椅、影音互动娱乐系统主要依靠滴滴方面提供的资料加以设计。作为一款出行服务定制车,D1大量调研网约车司机与乘客,从真实需求出发,例如新的驾驶舱座椅与车载系统能够有效缓解长时间驾驶腰部不适、个人物品储存空间不够、远距离订单不敢接等痛点问题。

深评:又一巨头加入 滴滴凭什么造车?

D1的定价方式也在挑战传统,该车辆不以整车价值计费,而是按照“里程成本”计费。着重在车辆的使用价值,而非整车产品价值。其计费理念在于提升利用率,解决司机与车队的资产成本压力。正如程维总结:D1就像老百姓(603883,股吧)用电,只要支付电费,无需购买发电机。配套设施交给服务方就好了。

作为未来造车重要技术组成――自动驾驶项目,滴滴同样早有布局。2019年8月,滴滴宣布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并邀请普通用户体验自动驾驶;2020年6月,滴滴自动驾驶公司于上海落地载人测试项目。

今年4月8日,滴滴对外界公布了一段连续5小时无接管的自动驾驶视频,视频显示,车辆遭遇连续逆光行驶、车辆密集且不规范路段、交通信号设施等实地测试后,车辆均表现正常。Udacity创始人兼董事长,谷歌无人驾驶项目创始人Sebastian Thrun称赞视频中的画面展现了全球自动驾驶技术领先水平。

深评:又一巨头加入 滴滴凭什么造车?

『滴滴自动驾驶测试车』

洪流联盟解决了造车路上的技术零配件壁垒、小桔车服解决了造车路上的售后服务壁垒、无人驾驶技术解决了新能源造车路未来产品壁垒。滴滴通过近7年的“韬光养晦”已然扫除了造车路上的“三座大山”。

这或许是网约车公司转型为“主机厂”的重要一步。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别人造车是先有技术再有产品,而滴滴则借他人之手,通过服务切入产品领域。这样的步伐有进有退,即便失败,仍可退回服务起点重新出发。”

为上市铺路

距离“滴滴造车”消息被披露三天后,4月9日又传出滴滴即将赴美递交IPO申请,预期获得700-1000亿美元估值。现在看来,滴滴此时被曝造车,或许就是为了盘活整个资本对于滴滴的期望与信心。

资本对于所投资项目都期望尽可能高额的投资回报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为“赛道”与“规模”。在资本看来,滴滴公司的主营业务依赖于传统燃油车搭建的网约车市场。这一商业模式使得整体资产过重,利润空间受到压缩;造车扩展了滴滴公司的业务范围,有利于拉高资本估值。

公开消息显示,滴滴公司自2012年以来共获得21轮融资,累计金额超过一千亿美元。最近一次规模约3亿美元的融资发生在2021年1月,此轮过后,使得滴滴公司估值超过600亿美元。

良好的行业决定了良好的赛道,业内头部的规模降低了投资的风险。而资本对于汽车行业的投资回报期通常以5年为限。超龄的滴滴选择在出行市场占有率稳固国内第一、自动驾驶技术趋于领先、车后服务能力稳固提升以及构建造车新故事的当下,通过IPO让资本套现是对投资人最好的“回报”。

深评:又一巨头加入 滴滴凭什么造车?

如果滴滴公司成功上市,对于投资人而言是否退出已然不重要。即便上市后仅有700亿美元的估值,对投资人而言已然实现了对新赛道投资的战略布局。“投资出行与新能源的确是资本近年来的战略布局。从长远来看,入局比短期获利来的更为重要。”一位金融人士分析道。

据悉,滴滴希望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使其估值至少达到1000亿美元。按照该估值,滴滴出售其10%的股份,可能筹集约100亿美元资金。所获资金可使其造车业务、基础业务得到充分的财政支持。

为未来增长奠定“支点”

回归行业本身,滴滴公司以超90%的市场占有率稳坐国内出行行业“老大”。以行业视角来看,滴滴公司已然成为整个出行生态领域的天花板,若要破圈实现未来更大的发展,只能通过其他赛道体现优势。

2020年6月,滴滴正式上线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双十一期间,日单量突破千万关口;与此同时,滴滴货运业务也与同期上马,据悉,某城市开城60日内即拿下当地同城货运业务50%的市场份额。两条赛道均已初露成色。

但是,对于以出行服务行业起家的滴滴而言,社区团购与货运服务仅能作为主营业务的补充,只有锦上添花之用,难以肩负“一锤定音”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两项业务对外发声力度日趋减弱。作为出行服务载体的造车业务或许才是帮助滴滴实现未来“蜕变”的“棋子”。

如今,智能生活已成为互联网3.0时代的关键词,万物互联的时代基础是数据公司争夺用户的“超级蓝海”。2020年8月25日,滴滴公司全球出行业务日订单突破5000万大关,巨大的数据基盘同样需要产品得以实现。

通过D1汽车不难发现,滴滴通过里程计价的方式,逐渐模糊车辆所有权,将其本身所具备的使用价值无限放大。而当下年轻群体,早已实现了“有车”到“用车”的思维转变。在这一思维模式主导下,车辆的所有方将会向供给方倾斜,而供给方“最优成本”理论会极大降低产品成本。省下的资金,即可作用于优化用户生态。

深评:又一巨头加入 滴滴凭什么造车?

『D1已经开始投放运营』

第一批“跑出来”的新势力造车企业的成功,已然证明了电动出行领域的“可实践性”。无论从财力还是数据获取能力的角度来说,滴滴均不输新势力车企。服务领域最为关心的用户出行线路,是滴滴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司机的行驶轨迹和安装在交通工具上的桔视设备,全年可以采集近 1000 亿公里的场景数据,能够覆盖绝大多数想象中的长尾场景。这样的数据使得滴滴在今后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能少走弯路。加之前期小桔车服铺路,完善的车后使用场景亦是新势力企业无法具备,滴滴公司暂无产品化的盈利点。

作为一家月活跃用户突破4亿的“超级互联网”巨头,滴滴74.3%的“80、90”后活跃用户多集中在广州、重庆、成都、上海这类一线城市及二线强城市。上述用户具备着较强的购车能力与需求。优质的存量用户群使滴滴在将来实现最优获客成本,为今后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竞争获得先机。

结语

2012年,北京的一场大雪,让滴滴公司完成了“向死而生”的涅;2015年的“快滴”联合,让滴滴完成了行业“一哥”的蜕变。滴滴近年来的点滴改变,着实改变了出行领域的风貌,给那些早年颇为“骄横”的出租车们狠狠上了一课。

D1的发布,如今看来就像是一个预告,宣布着滴滴即将开启全新赛道。对于滴滴而言,造车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豪赌”,是突破出行舒适圈最好的选择。(文/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 黑船来航)

深评:又一巨头加入 滴滴凭什么造车?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