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警惕输入性通胀风险,金融委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地方金融机构风险

2021-04-09 第一财经
语音播报预计18分钟

输入性通胀风险隐现,引起高层关注。

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召开第五十次会议,研究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微观治理和金融监管等工作。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会议在重申保持宏观金融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时,特别强调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年初以来,受疫苗接种提速、美国等持续加码财政刺激政策,美联储实施开放式量宽,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推动能源、工业材料和食品等商品价格持续上涨,铜、铝等商品价格一度创出近8年新高,我国作为工业大国,对这些商品进口需求量大,需要防范这些商品价格涨价向消费品终端传导。随着全球疫情影响趋缓,国际物流有助逐步恢复,这一定程度利好国内供需平衡。

防范输入型通胀风险

市场分析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势必给新兴市场经济体造成更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叠加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也带来了通胀预期,所以我们要警惕可能会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温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金融委会议特别强调,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3月CPI同比上涨0.4%,3月PPI同比涨4.4%。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过生产链传导较为直观的表达就是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传导。”周茂华分析称,一般来说,大宗商品向终端消费物价影响传导较为间接,一是通过上下游生产链条。能源、工业原材料商品进口价格上涨,推动生产企业将这些成本向中下游传导,最终转嫁至消费品终端,较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年初以来,原油价格走高,对终端汽油价格推动明显;二是农产品(000061,股吧)商品进口价格上涨。例如:玉米等主要粮食商品价格上升,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加工链条相对短,可能直接推动国内相关农产品价格走高;另一方面,可能通过推升饲料价格带动禽肉价格走高;另外,这些农产品或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通过替代效应或产业链推升物价等。

值得注意的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趋向并未改变。近期,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我国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正在显现。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风险相对可控。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近日表示,无论是去年美联储推出大规模货币刺激措施,还是未来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都是比较小的。下一步,关键是把自己的事办好,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定力,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同时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形势变化,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保持好宏观政策领先态势。

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3月CPI同比上涨0.4%,3月PPI同比涨4.4%。

温彬称,CPI在前两个月负增长的情况下开始转正,PPI上升较快,主要因为去年基数的原因,从中国的当前基本面来看,应该不存在通胀或者通缩的基础。

金融委会议提出,要保持宏观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就业和保市场主体。

周茂华表示,国内需要防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型通胀风险,但无需过度担忧,国内物价整体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这是因为,一方面中上游生产者物价向下游传导并不通畅。国内消费终端供给品类丰富、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可替代性强,同时,国内需求侧处于复苏阶段,并非需求过热;此外,食品供需有望保持平衡。国内消费者物价主要受食品价格影响,其中,由于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受控,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生猪价格延续稳中趋降;随着气温回暖,国内种类多样的果蔬逐步上市,果蔬价格整体有望保持平稳;国内高度重视生产安全和民众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三是货币政策保持稳健。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稳步复苏,国内信贷政策逐步回归中性,并注重政策质效。

金融委还强调,要注重“放水养鱼”,助企纾困,更好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要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鼓励好机构兼并风险机构

金融委会议指出,通过多年改革,我国逐步探索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大、中、小、微型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共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整体质量、管理能力、市场化程度持续提升,在服务“三农”、基层、中小微企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但会议同时强调,“部分地方金融机构风险有所暴露,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有待完善,需要高度重视。”这也是此次会议的另一重要内容。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今年信用收缩将是全年政策基调,从稳定宏观杠杆率的角度,信贷、社融等实体部门负债端数据增速均将经历压降的过程,信用风险加大可能向地方正规金融机构传导。信用违约风险加大可能冲击金融机构资产端,目前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几个信用风险领域可能在地方国企、优质民企和城投平台,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地方金融机构或受冲击较大,若资质较好的企业出现债券违约冲击整个信用债市场,金融机构之间资金往来抵押品要求提高,这个过程中地方金融机构受影响也更大。

实际上,对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金融委一直高度关注。例如,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发布的11条金融改革措施之一,便包括《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此次会议要求,以优化金融供给侧体系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微观治理机制见效、地区金融生态改善。

具体包括四方面举措:一是把握定位,优化结构;二是强化监管,提升质效;三是健全治理,规范经营;四是完善法治,增强活力。

会议指出,支持引导地方金融机构专注主业,立足本地,回归本源,树立稳健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当地、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定位,促进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鼓励好机构兼并风险机构,促进地区金融供需结构平衡。

近年来,中小银行改革将加速推进,多家中小银行酝酿合并重组。近期,晋城银行、大同银行、晋中银行、长治银行以及阳泉市商业银行5家银行同时发布通知,将在2021年4月15日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一个新的省级城市商业银行将正式诞生。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有助于优化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构建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金融生态体系,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中小微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加强地方金融机构治理,有助于推动地方金融体系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厘清政府和市场

近年来,部分银行存在股东利用自身实际控制人的优势,与银行之间进行关联交易,部分关联交易明显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甚至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

“金融控股集团经营模式不断出现,也是造成违法违规关联交易数量增多的原因之一。一些民营资本大肆进入银行业,控股中小银行,形成事实上的金融控股集团。在这种金融控股模式下,关联交易的隐蔽性更强,风险的传导性更高。”董希淼说。

“回顾银行业保险业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追根溯源,无不跟不规范、不合规,不按制度办事、不按规则行事、不按规矩处事有关。”近日,山东银保监局局长王俊寿表示。

在强化监管方面,金融委会议明确,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数据真实性等的监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监管科技建设,提升监管效率和覆盖面。要强化监管追责问责,严肃查处金融监管失职渎职等行为。

董希淼表示,地方金融机构应完善完善公司治理,减少内部人控制和不规范的关联交易;其次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回归本源,加大对优质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服务;负债端应大力发展零售业务,通过提升服务和良性产品创新,提高稳定资金来源。最后,应完善风险监测体系,不仅要按相关办法规定计提贷款拨备、提高资本充足率,还要完善日常动态的风险监测体系,防患于未然。

此外,会议明确,地方金融机构要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审慎经营,不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和发展速度。要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明确行为底线,约束“一把手”行为。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另外,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纠正不当干预行为,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激发地方金融机构的创造创新活力。

李超认为,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微观治理和金融监管将进入快车道,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方向,政策也继续压实了地方政府责任作为处置第一责任人。

(责任编辑:季丽亚)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