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中国银行研究院:“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

2021-04-02 和讯名家
语音播报预计25分钟

  2021年4月1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银行业研究课题组发布二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业在绿色金融、跨境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等重点战略领域的发展进行展望。

中国银行研究院:“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

  以下为主要观点摘要:

  “十四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将开启发展新篇章

  报告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双循环”的新格局,中国银行业将进入发展新阶段。

  信贷规模增长保持稳定。预计“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年均同比增速将保持10%左右。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结构面临调整,房地产贷款规模和增速将受到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制度影响继续下行,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三高”企业的贷款规模和增速将大幅下降。银行消费贷款将在稳定中有序发展。“十四五”时期,预计商业银行住户贷款年均增速为14%~16%左右,住户消费贷款增速保持在 12%~14%的稳定区间。

  普惠金融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国普惠金融领域贷款高速增长,2020年末,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总额为21.53 万亿元,同比增加 24.2%。“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增强金融普惠性,预计“十四五”期间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年均增速将维持在20%以上,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约在25%~30%区间。

  三农金融服务推进乡村振兴。2020年末商业银行向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总额为 38.95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 80.2%,年均增长12.5%。为实现“十四五”纲要提出的相关目标,“十四五”期间银行将积极落实金融引导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将资金更多地支持三农领域。预计“十四五”末三农领域的贷款总额将突破55万亿元,年均贷款增速维持在15%以上。

中国银行研究院:“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1 三农贷款发展情况

  银行改革持续深化。“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老龄化两大主题,迫切要求银行更好发挥金融重器功能,助力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的。从外部来看,商业银行的生存与竞争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商业银行须深化改革,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一方面要重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股权管理和董事会建设,突出董事会核心作用,规范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等事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银行治理制度;另一方面是采用差异化定位,稳步推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综合化经营以及中小银行的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加快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银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但总体仍处于发展阶段。当前各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的话语权博弈日趋激烈,未来的银行须直面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与挑战,在发展与保护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目前银行数字化转型之路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报告指出,“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为银行深化改革指明了三条主线:一是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效率。二是培养金融科技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建立规范有序的数据流通环境,防范数据风险。

  “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

  将成为银行业主流经营模式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宣布承诺未来几十年内实现碳中和,英国、丹麦等国家也完成了碳中和立法。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2020 年9月,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积极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 。报告预计,“十四五” 期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将迈上新台阶,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主流经营模式。

  “十四五”绿色发展目标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通过绿色金融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任务,必将推动绿色金融实现更高质量地发展,形成更综合全面的体系制度。也提出了绿色发展的定性和定量目标,“绿色”发展将贯穿到中国发展全局的各个领域。“十四五”期间中国绿色发展将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及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金融将提升至全新的战略高度,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给银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是更多行业绿色转型带来的机遇。如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消费和有机农产品(000061,股吧)等农业领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绿色开发贷款、绿色按揭贷款和合同能源管理贷款等绿色建筑转型期间产生的绿色金融业务新机会也更多。二是绿色转型将为科技转型带来机遇。银行可深度参与到行业的绿色科技创新中,采用股权、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开展绿色信贷,也可通过绿色金融带动数字技术转型。挑战在于银行需要同时具备金融、数据处理、及环境科学方面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且绿色理念的渗透还未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一定社会参与度的挑战。

中国银行研究院:“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2  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情况

中国银行研究院:“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3 “十三五”期间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情况

  报告给出银行业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相关建议:第一,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制定当中,推动绿色标准的设定。第二,针对目前缺乏统一统计标准和数据收集的困难,银行可以通过披露实践的过程逐渐积累与完善数据的积累。第三,银行可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第四,银行可推动绿色金融工具、产品及业务模式的创新,提升自身绿色业务绩效。

  “十四五”期间跨境金融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

  报告表示,“十四五”时期,在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国内市场的繁荣与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高将为跨境金融创造一系列的重要发展机遇。一是“引进来”跨境金融业务发展潜力巨大。特别地,中国将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跨境金融的发展潜力巨大。二是金融开放加快下跨境金融将实现新突破。

  “一方面,随着资本项目双向开放、比如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等措施有利于跨境资产管理配置需求的上升,从而为跨境金融带来新的业务机会。”报告指出,“另一方面,取消证券等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限制规定等也为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同时,主要海外市场跨境金融发展的潜在机遇。一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下东盟跨境金融发展将迎来新增长。RCEP有望在10年内逐步废除货物关税,最终实现零关税的商品占比将超过90%。中资银行可与当地同业共建本地人民币交易市场,推动外汇、衍生产品、定息工具等交易;通过完善本币兑换及对冲安排提升中资机构在东盟的外汇交易功能。二是中欧合作下的跨境金融发展新亮点。三是中美跨境金融的庞大市场依然存在,相应的跨境金融业务存量规模依然较大。

  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银行跨境金融发展也面临挑战。

  一是东盟国家政局动荡和债务风险突出,一轮宽松货币政策下,东盟国家的债务推升至历史新高,未来或出现更多资产通货再膨胀的情况,对当地货币汇率波动影响较大,银行外汇、财资市场等业务的需求和收益也会受冲击。

  二是中欧合作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首先,中国对欧投资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管,欧洲对华保护主义持续加码。如2020年3月欧盟要求成员国严格遵循《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条例》,避免关键资产和核心技术的流失;2020年6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针对非欧盟国家政府补贴的审查制度框架。我国企业对欧投资特别是在技术领域的跨境投资难度将更大。其次,疫情下欧方基于主权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考虑通过立法手段移回部分产业,中欧产业链合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

  三是中美跨境金融发展面临较大外部不确定性。首先,在美经营面临较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尤其在 KYC、反洗钱、制裁名单合规等领域。跨境金融更是美国监管认为的高合规风险的范畴。美国司法系统常常通过美元系统实现“长臂管辖权”,对在美的外资金融机构的运营造成挑战。其次,美国国内的对华强硬态度很难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改变。最后,中美跨境金融涉及的行业领域依然存在政策限制。美国政府此前经常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多方面介入、审查和阻止跨境并购投资,在高科技、通讯、航空航天、生物科技等领域尤为明显,从而影响相关领域的跨境投资和金融业务发展。

  “十四五”期间银行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大有可为

  报告指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在此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将进一步提高,各自发展特点也将出现明显分化: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第二,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第三,高端装备制造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培育新动能。第四,新材料产业战略地位凸显。第五,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第六,数字创意产业延续爆发式增长态势。

中国银行研究院:“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4  “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情况

中国银行研究院:“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5 “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情况

  在此背景下,报告建议,银行业需要在机制体制、治理架构、产品和服务创新、风控体系等方面提高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

  健全体制机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一是加强数据治理。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标准,对存量的信贷业务尽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数据库。二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开发体系。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条线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搭建融资平台,完善治理架构。一方面,商业银行可成立单独的业务部门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业务,提供融资支持和咨询服务。针对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出投贷联动类新兴业务,加强与 PE/VC 等机构的跨界合作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多元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平台,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推动银政互动、科技金融、投贷联动等模式创新。

  创新信贷产品,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排污权质押、收费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贷等新型信贷方式,也可以通过银团贷款、园区批量贷款等方式分散信贷风险。此外,需要对传统信贷机制进行改革,设置审批“绿色通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差别化信贷机制。完善贷款审批模型等,建立专门的信贷服务体系。

  发展投贷联动,优化投行服务模式。银行可积极探索选择权贷款业务,通过与企业共同成长实现收益共享,分享企业股权上市的溢价收益以抵补坏账风险。此外,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并关注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业务机会,通过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等。

  根据企业成长阶段,提供全周期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在种子期,加强与创投机构、政府产投基金的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或咨询服务,协助企业在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在初创期,提供市场定位、团队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创业指导,开展以支付结算为切入点的通用型金融服务,积累潜在客户;在成长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项目融资、银团贷款,建立优先处理优先审批机制,并提供知识产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贷等新型信贷产品。在成熟期,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IPO融资、并购等综合化金融服务。

  加强风险防控,建立和完善智能风控体系。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提高信贷投放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加强与外部专业风险投资机构的联系,做好贷前审查工作。建立风险监测分析预警制度,对信贷资金的流向和使用进行跟踪检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全流程的风险监控。定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沟通,及时监测风险变化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智能风控体系,及时调整风控模型等。

  本刊编辑 | 王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