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只有两个角色的话剧《香山之夜》难写在哪丨揭秘

2021-03-31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10分钟

只有两个角色的话剧《香山之夜》难写在哪丨揭秘

《香山之夜》剧照。李春光摄

《香山之夜》由总政话剧团艺术指导、一级编剧李宝群编剧,北京人艺院长任鸣导演,北京人艺演员王斑和特邀演员方旭分饰毛泽东和蒋介石。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不同,《香山之夜》没有仅仅在讲一段故事,而是以1949年4月23日晚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这一重要的历史关头为时间节点,通过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超时空心灵对话”,来全面回溯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展现党的奋斗历程。但也是这样特别的结构,让编剧在塑造戏中人物时很有难度,尊重史实的同时也需要更为贴近观众,新京报记者专访该剧编剧总政话剧团艺术指导、一级编剧李宝群,听他聊聊创作的挑战与心得。

难度:人物少,塑造难度大

对曾经创作过《古田会议》、《从湘江到遵义》(合作)、《万水朝东》(合作)等戏剧作品的李宝群而言,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特别是作品里带有毛泽东人物角色的作品,他本人并不陌生。但回想两年前,北京人艺计划邀请李宝群,在准备与任鸣等院领导正式见面之前,他本意上准备婉拒,因为创作这部作品难度很大。

只有两个角色的话剧《香山之夜》难写在哪丨揭秘

《香山之夜》仅两个主要角色。李春光 摄

《香山之夜》中仅有两个主要角色,且都是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物。相比李宝群以往的作品,有众多人物衬托、形成各种各样人物关系矛盾去塑造人物角色不同,如今台上只有两个人物,便首先带来了人物塑造的难度。

这部作品另一大难点,则是相较于此前他所编剧的其他三部革命题材作品,实际分别代表了毛泽东人生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从长征路上湘江惨败后,到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战胜国民党,这里面既冲突,也有人物所处的困境、逆境、绝境,都有很强的戏剧性便于作者去塑造人物。李宝群觉得,从1949年春,毛泽东进入北平,入住双清别墅之后,这段历史缺少大起大落,缺少困境逆境,缺少比较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这个时期的毛泽东并不好写,因为他此时早已胜券在握,指挥国共和谈,指挥渡江战役,接见各民主党派人士,筹备召开新政协,共商建国大计。更何况以往影视作品都表现过这段历史,创作者更难找到新的切入点,写出新意来。”

过程:占有生活,占有阅读

只有两个角色的话剧《香山之夜》难写在哪丨揭秘

王斑在《香山之夜》中饰演毛泽东。李春光 摄

戏剧即人学,这是编剧李宝群一直秉持的创作根基。“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历史人物,在剧中他们依然是活生生的人,真实的人,这是我一贯坚持的。”无论剧本形式多新颖,角度多独特,在写的过程当中,首先李宝群觉得,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都是和所有人一样,有他们的思想精神和情感世界的政治人物。”李宝群坦言,《香山之夜》这部作品中,若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人物没写好,这个戏无疑就失败了。

创作之初,李宝群用了很长时间翻阅大量书籍与资料,毛泽东,蒋介石的各种传记、年谱、讲话、文稿、日记、诗词、自述,还有研究毛泽东、蒋介石的各种专著文章,1949年前后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研究,剧中可能涉及的国共两党的历史,毛泽东、蒋介石各个时期的人生轨迹,可能涉及的相关人物等,“在我的书柜里,有专门的多层空间放满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相关书籍与资料,既有我当年写《古田会议》《从湘江到遵义》《万水朝东》时候留下的,也有为此次《香山之夜》创作补充的书籍资料。”

创作就是要从“占有生活”开始,“艺术家要下苦功夫潜到生活深处去占有生活,占有生活中的人物,要被生活打动,感动乃至震撼。”这是李宝群一贯坚持的创作观点。除占有生活之外,还要占有阅读,要从多角度出发去阅读。“在阅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走进历史和走进人物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占有人物,要让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你内心里活起来,再进一步占有细节,去研究他们的语言风格,生活细节,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悟,最终走进历史,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特别在1949年的春天,他们各自的心境里。”

思考:写历史题材要有现代思考

只有两个角色的话剧《香山之夜》难写在哪丨揭秘

方旭《香山之夜》中饰演蒋介石。李春光 摄

《香山之夜》的高潮是两人论国共两党的成败,李宝群觉得,这实际也贯穿着整部戏对于历史的总结,便是“论天下人心”。无论过去还是未来,若是失去民心,就有可能面临像国民党当年一样的失败,这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将成为永恒的话题。李宝群认为,这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整个时代、历史、人民和中华民族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就《香山之夜》这部作品形式而言,李宝群认为它是具有现代感的,通过创作者进一步的完善与强化,观众能够看到两个完全不同且很独特的舞台艺术形象。毛泽东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神化”的伟人形象,他也有普通人的情感,甚至也有在特殊时期里内心的焦灼,这些都是现代人能通过作品感受到的。“写革命历史题材,要深入开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蕴含的深层思想,但也不能就历史写历史,不能简单地满足做历史的搬运工,写历史永远要用艺术的方式关照当下,要有现代人的思考,演出要能引起现代人思考与共振。”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李立军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