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北京“南箭北星”卫星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2021-03-26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26分钟

北京“南箭北星”卫星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正在吊装。

北京“南箭北星”卫星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科研人员检查九天微星“瓢虫系列”卫星。

北京“南箭北星”卫星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2019年7月25日,星际荣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完成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成为国内首个完成运载火箭入轨发射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

北京“南箭北星”卫星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九天微星“瓢虫系列”卫星。

北京“南箭北星”卫星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2018年12月7日,九天微星“瓢虫系列”七颗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丁型火箭在酒泉发射。 A08-09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发射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发展卫星网络。在北京各地区,这些原本只能由国家力量完成的高科技产业正逐渐走向民间,形成了“南箭北星”格局,民营航天企业新增了一个“上天”的可能。

据了解,北京将在大兴区、经开区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商业火箭创新中心,做强“南箭”;在海淀区建设商业卫星产业基地等,做强“北星”;丰台区发挥央企优势,承接高端溢出项目,其他各区错位发展,形成全市产业的协作互补。

为进一步推动卫星网络产业、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在京发展,北京市经信局近日编制并发布《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南箭北星”产业布局,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创新和发展。

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将推进卫星网络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发展商业火箭、卫星、地面终端、网络建设和运营服务等关键环节,为将来形成工业化、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打基础。

新京报记者采访多家火箭、卫星行业新兴公司了解到,卫星网络全产业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通信、导航、遥感等技术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广义卫星互联网,将是商业航天未来十年最大看点。”九天微星创始人兼CEO谢涛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 现状

商业航天的市场在哪里?

北京市经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近年来,受国家政策开放利好,众多商业航天、卫星网络企业陆续成立,资本市场热度高涨,特别是处于产业链前端的部分商业火箭、商业卫星企业备受关注。

商业航天的市场在哪里?新京报记者查阅中金公司研报发现,传统的航天应用以卫星为主,包括通信、导航、遥感、科研四大方向。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产生了新的方向,在卫星通信领域出现了卫星互联网,以及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测等。更长期的如建设太空基地、移民火星等,也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中金公司研究部预测,全球航天经济到2030年将达到近6000亿美元,细分主要包括火箭发射服务、卫星遥感服务、卫星制造服务、卫星宽带及互联网服务等。

3月24日,九天微星创始人兼CEO谢涛告诉新京报记者,纵观国内,中国的低轨星座建设已拉开序幕。“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围,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和火箭制造细分产业率先受益,百公斤级卫星的批量化生产成为行业刚需。卫星运营及服务,以及衍生的车联网、地面设备也蓄势待发。”

国泰君安证券相关研究测算,未来10年,国内低轨卫星系统中,卫星规模有望达到3000-6000颗。

目前,市场已对这一趋势作出反应。据企查查数据,2020年上半年,中国卫星(600118,股吧)互联网相关企业新注册1128家,同比增长158%。

“天眼查数据也显示,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融资总额超过60亿元,较2019年的19亿元,增速超200%。这反映了市场主体的判断。”谢涛说。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6G概念及愿景白皮书》,5G时代仍将有80%以上的陆地区域和95%以上的海洋区域无移动网络信号。因此,“建设覆盖更广、带宽更大、时延更低、可靠性更高的卫星互联网,作为地面通信的有益补充手段,是弥补全球数字鸿沟的关键。”

政策层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作为国家战略工作重点。

■ 未来

南箭

商业发射前景广阔

新京报记者统计发现,从2015年开始,中国诞生了以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科工火箭等为代表的商业火箭企业,双曲线、快舟、捷龙系列商业火箭已实现成功入轨发射。

北京市经信局表示,目前已有4家民营火箭企业实施商业发射,国内多家民营企业提出并开始实施自己的星座计划,涉及遥感、低轨宽带互联网通信、低轨窄带物联网通信等领域,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据了解,卫星制造、火箭发射以及发射后的卫星运营服务是卫星“上天”的主要步骤。其中,火箭发射虽然是耗时最少的一步,但却也是决定成败、风险最高,也最激动人心的一步。

近两年,中国民营火箭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9年7月,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去年5月,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80吨级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20秒试车成功;11月,星河动力的发射任务将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送进了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

有航空航天业界人士表示,这些成就说明了我国商业航天拥有相当丰厚的技术实力,我国商业火箭发射具备广阔前景。“以星河动力发射的谷神星一号为例,此次发射是垂直自瞄准、矢量固体推力控制等技术在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上的首次应用。另外,其自主研制了低室压、高比冲、高装填比的姿轨控动力系统,实现了减重增效;创新采用了面向低燃料消耗的火箭滚动通道简约控制技术;首创基于三维实体建模和参数正交化的火箭模态精确预示方法,预示精度提升一个数量级。这都说明了我国民营航天的创新性与可能性。”

星河动力在官网发文表示,商业航天以市场为主导,强调经济闭环。在可靠、经济的基础前提下,企业必须在推陈出新、快速迭代、实现商业航天技术飞跃上拥有极其优异的能力。

不过,目前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仍然以美国与欧洲为主。根据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全球商业发射数据统计,2017年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以美国、欧洲为主,市场规模分别为17.31亿、10.92亿美元。其中,Space X市占率达52%(按次数统计);按火箭型号来看,猎鹰9(Falcon 9)是完成商业发射次数最多的箭型,按次数统计的市占率为52%。

根据星际荣耀整合的数据,2019年全年发射的492个航天器中,按照航天器所属国家(用户)统计,美国达274个,相较2018年增加32%。另外,截至去年5月5日,中国以359颗排在在轨航天器数量第二名。

“目前,中国连续两年保持了太空发射数量的世界纪录,中国在航天领域正在逐步赶超美俄。”2020年10月,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霍甲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表示。

“商业航天产业正在迎来发展机遇期,这个时候无论是全球格局的变化,还是整个太空经济商业逻辑的爆发,都让运载火箭行业、商业卫星行业,包括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所有企业迎来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机遇期,我们认为这个发展机遇期可能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可能三五十年甚至上百年。”霍甲表示。

北星

从低轨小卫星做起

据了解,目前全球“卫星互联网”已进入高速建设时期。

何为卫星网络及卫星互联网?谢涛告诉新京报记者,狭义的卫星互联网即太空高速通信网络,“也就是星链正在做的事,利用多颗卫星形成宽带通信网络覆盖。这一业务其实更适合地广人稀的国家和地区,解决无基站区域的通信需求。”

他表示,广义的卫星互联网是指,卫星作为基础设施,成为综合的业务服务平台,通过搭载不同的载荷提供不同的业务,与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结合,催生丰富的应用场景。如卫星搭载5G的载荷,可以满足宽带通信;搭载相机,能实现全球无缝遥感;搭载导航增强载荷,实现高精度定位,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搭载星基计算载荷实现分布式计算平台。想象一下,当地球被成千上万颗这样的低轨卫星包裹,万物互联将成为现实,最终汇聚海量的时空大数据,服务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

放眼全球,在Space X的星链计划的带动下,卫星发射数量从2017年开始出现显著增长。目前已经发布的全球通信卫星星座计划超过25个,计划发射卫星数量超过10万颗。去年10月27日,星链计划在美国北部以及加拿大南部推出公测版本,启动面向公众的商业化服务。截至3月24日,星链计划累计将1325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

回顾国内,卫星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正在规划和研制空间互联网卫星,并发射了试验卫星,国家还将组建成立‘国网’公司,专门负责统筹空间互联网建设的规划与运营。”

而民营航天力量上,2015年起,以九天微星、微纳星空、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商业卫星企业纷纷创立,并已经制造、运营了多颗卫星。谢涛表示,随着民营经济深入发展,“抓总”的角色不再由传统体制单位单一承担,在某些对“灵活性和创新性”要求更高的商业项目里,民营公司更有优势,能够创造“鲶鱼效应”。

“九天微星的定位就是低轨小卫星的全产业链服务商,为政企客户提供商业卫星定制、星座核心服务和行业终端应用。这三类业务都是从卫星互联网延伸出来的。基于狭义卫星互联网,我们为基础运营商提供一站式服务,从星座设计论证,到卫星研制批产,再到卫星终端研发和运营模式咨询。最后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探索融合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应用的行业解决方案。”谢涛表示,“今年我们有两个重要节点:第一,卫星工厂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第二,200公斤级高通量卫星交付发射。”

中金研报分析认为,在新基建的推动下,这些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有望进入快车道,同时会带动中国卫星(卫星总装),航天电子(600879,股吧)(航天测控等),航天电器(002025,股吧)(宇航连接器),海格通信(002465,股吧)(北斗地面设备),中国卫通(601698,股吧)(卫星通信)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的民营卫星企业多以发射低轨小卫星为主。

谢涛预测,未来近地轨道应该会部署10万颗卫星,其中来自美国的可能会有5万到6万颗,来自中国的有3万到4万颗。“目前仅Space X一家企业在一年半时间就发射了一千多颗。要实现3万到4万颗卫星的规模,往后几年可能每年都要部署上千颗卫星。再看国内,目前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不到100颗,所以至少还有90%缺口。”

■ 关注

北京将构建具有引领性卫星网络星座和运营平台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展势头迅猛。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该区目前拥有40多家航空航天领域企业,覆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卫星服务和运营等产业环节。在火箭发射方面,液氧甲烷发动机、分离反推固体火箭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形成引领态势,企业实力突出、竞争力强。

北京市经信局提出,要结合卫星网络产业现有的基础和空间布局,发挥“南箭北星”辐射引领作用,在大兴区、经开区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商业火箭创新中心,做强“南箭”;在海淀区建设商业卫星产业基地和星座运控、运营平台,做强“北星”。丰台区将发挥央企、军工优势,承接溢出项目,其他各区错位发展,形成协作互补。

政策层面上,北京市也对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北京市经信局发文称,当前北京市正在全力推进“两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卫星网络产业作为高精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产业发展战略的新兴领域,也是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一批支持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落地,尤其在企业格外关心的完善投融资机制方面,北京市在引导基金、降低研发成本、融资上市、保险贴费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政策优惠。”

1月13日,北京市经信局根据企业的诉求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联合市发改委、市科委等26个市级单位和相关区政府,共同编制了《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力求各区、各部门协同努力,快速培育壮大卫星网络新业态,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创新空间和增长极。

《若干措施》提出,“十四五”末,构建具有引领性的卫星网络星座和运营平台,形成卫星网络标准体系,拓展一批卫星网络重大应用场景,打造覆盖火箭、卫星、地面终端、运营服务及核心软硬件、系统运控的卫星网络全产业链,培育北斗创新及融合应用的产业生态。

围绕上述目标,着重从企业、产业、创新、场景、园区、协同、资金、服务的维度,明确支持央企、民企等各类所有制主体,在引导火箭、卫星全产业链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与卫星网络相关的5G通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精尖产业全面发展。

A08-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罗亦丹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