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西泠印社百年刻石成“经” 解码世界级非遗中国篆刻三千年传承法则

2021-03-18 21世纪经济报道
去App听语音播报

虽为百年名社,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西泠印社一度陷入连员工工资都要靠银行贷款来维持的窘境。但在迈入新百年的这些年来,西泠印社不断创新,艺术与产业齐头并进。

百年名社“西泠印社”位于杭州西子湖畔、孤山南麓、西泠桥边,在这“湖山最胜”之处,隐藏着“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世界级非遗项目——金石篆刻。

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经国务院批准、公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中国篆刻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艺术团体。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3月11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年西泠印社用‘金石篆刻’申报的国家级非遗,后来成为世界级非遗,考虑到这个因素,更名为‘中国篆刻’。通常意义上,‘金石篆刻’就是指‘中国篆刻’。”

陈振濂出生于上海,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人,研究涉及书法、篆刻、中国画及相关的诗、词学。

千年中国篆刻艺术史与“百年西泠”

金石篆刻是中国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国时期的古玺出土,到北京奥运会中国印走向世界,中国的篆刻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西泠印社是明清时期文人篆刻鼎盛时代最具盛名的篆刻艺术的典范。西泠印社依山而建,沿长满苔藓的石阶拾阶而上,只见亭台楼阁依山势高低而错落生致,泉石映带清雅幽绝,摩崖题刻气势恢宏。

陈振濂表示,尽管山上石阶年代久远,布满湿滑的苔藓,阴雨天上山下山尤其不便,但因为社址内有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本着保护文物原貌的考虑,西泠印社没有对石阶进行翻修。

西泠印社山顶有汉三老石室、华严经塔、四照阁、观乐楼(即吴昌硕纪念室)等。汉三老石室中有一块“三老讳字忌日碑”,出土于浙江余姚客星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东南第一碑”。华严经塔为白石砌造,八面十一级,每级中间雕有飞檐。石座边缘刻着十八罗汉像,底层刻有佛教《华严经》经文,一至八级四周浮雕佛像,九、十两级镌刻清代金农所书《金刚经》。

陈振濂称,金石篆刻和中国篆刻的核心关键词都是篆刻,就是刻印,对于篆刻家来说,刻印和学问之间的关联度要靠金石,铜印就是金,石印就是石,铜印在往前伸延包括了青铜器,石印再往前伸延还包括了石碑,比如西泠印社内的汉三老石碑。延伸出去的学术范围就非常大,包括古代的器物、文献、历史记载等等。

“所以‘金石篆刻’主要是指篆刻的学术背景和历史背景等,是人们过去习惯说的一个词,但‘金石’是学术,‘篆刻’是艺术,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术语没有问题,都能理解,但作为现代学科的分类来说就不够了,所以申请世界非遗的名称是‘中国篆刻’,严格学科意义上来说,‘中国篆刻’代表的是艺术,‘金石篆刻’代表的是学术,现在是混用的。通常意义上,‘金石篆刻’就是指‘中国篆刻’。”陈振濂介绍。

在宋代之前,篆刻还处于实用印章阶段。宋代兴起的收集和研究、考证秦汉魏晋古印的风气,是文人篆刻的初兴阶段,当时还多是工匠制作,风格端庄典雅。明清时期涌现一批杰出的篆刻家使文人篆刻兴盛,西泠印社便是该时期最具盛名的篆刻艺术的典范。

陈振濂称,文人篆刻将篆刻艺术运用于书画作品中,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文人篆刻与实用印章的区别在于,篆刻创作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对篆字进行艺术加工处理,设计成印文,再通过个性化的技巧习惯刻成印章;而实用印章则是按照固定形式要求和工艺方法来制作。“文人的精神、傲骨、对美好的追求及对现实的不满,都统统藏在印面上,边款里,闲章中。刻入金石,越过岁月,沉淀成中国的文化记忆。”

推广非遗:艺术与产业并进

陈振濂表示,西泠印社是一个民间的学术团体,自建社以来就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致力于印学理论、篆刻、书法、国画、鉴赏与收藏等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我们不喜欢‘商业化’这个词,但篆刻确实是可以走向市场的。如果只有文人用,普及面不够,推广到大众人群更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仓廪实而知礼仪,篆刻在这个时代就成为特别受宠的文化。过去篆刻是非常个体的个人行为,我们提倡把篆刻作为一种文化来推广,不仅仅是刻一方印,能让更多人喜欢这个文化,在推广过程中就产生篆刻的买卖、收藏、预订等商业行为,最贵的名家藏品可以卖到上千万。”陈振濂说,“比如说最开始拓片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的,现在经过我们推广,很多人可以靠拓片和刻印维持不错收入。”

推动篆刻艺术的普及和全社会对篆刻艺术的关注度,是保护非遗项目、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西泠印社也在此方面做了一系列尝试。

虽为百年名社,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西泠印社一度陷入连员工工资都要靠银行贷款来维持的窘境。但在迈入新百年的这些年来,西泠印社不断创新,艺术与产业齐头并进。

比如,西泠印社作为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社员也是“中国篆刻”艺术的主要实践群体,西泠印社秉承了春秋两季同人雅集、拜祭印学先贤的传统,同时,连续10年都每年定期举办以“百年西泠”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性艺术选拔和展览。从原有篆刻、书法为主,扩展到诗、书、画、印等多项艺术门类,提升了篆刻界对篆刻与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门类内在渊源关系的认知。

为传承发展篆刻艺术储备人才,西泠印社在2013年还成立了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培养当代书画篆刻艺术创作高级人才。还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业基地”合作开办的“西泠学堂”大师班,开展篆刻非遗专业教学。并组织专家和志愿者前往偏远地区,传播金石篆刻艺术,在杭州建兰中学、杭州时代小学等名校建立教学基地,开设篆刻专业课程,帮助学校篆刻社团发展。

刀法解密:“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

金石篆刻是一门书法与雕刻艺术相结合的技艺,刻刀就是篆刻家手中的铁笔。

篆刻代表除了石碑,更常见的是嵌着红色印泥的方块大小的印章。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富有意境的绘画构图,更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如果说需功力至极才能写出好的书法作品来,篆刻则更是考验艺术家的笔力。一把刻刀可以分为三部分,用力时最下面的部分称为刀口(或刀刃)。刀口上面的一侧或两侧乃至三侧四侧渐锐的斜面称为刀锋,刀锋以上的部分称为刀干。

篆刻刀法名目繁多,但归纳起来也不过冲刀和切刀两种,其余均为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冲刀法,持用正锋或侧锋,向前推进,因为一般皆用侧锋,所以刻出来的笔划爽利劲健。切刀法,持刀向下压切,随着压切的力量,稍微前进之势,每一刀只能刻出刀口二分之一左右的长度,必须若干刀相接连,方可以刻全某一笔划。

当年“西泠八逸”之首的丁敬,就善刻宗秦汉印篆,常探寻西湖群山、寺庙、塔幢、碑铭等石刻铭文,且不囿成规。在篆刻上特别讲究刀法,常用切刀、碎刀表现笔意,融入隶楷,其篆刻风格平正、古朴、浑厚,一洗当时浮滑纤巧的习气。因花鸟画享誉海内外的齐白石虽诗书画印四绝,但于印章情有独钟,曾自评印第一, 一生治印无数,以“三百石印富翁”为号,在多幅画作中自题此名。齐白石在其《三百石印斋记事》中写道,“余三十岁后,以三百石印名其斋,盖言印石之数。所刻者仅名字印数方,适诗画之用而已。”

西泠印社内的“中国印学博物馆”里称齐白石的作品开创了篆刻史上的一代新风,对他的介绍为,创造个性强烈,治印常用单刀切石,大刀阔斧,他曾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

(作者:包慧 编辑:李伊琳)

(责任编辑:冉笑宇)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