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全国政协委员苏权科: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助力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建设交通强国

2021-03-15 和讯名家
去App听语音播报

 

  编者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南方财经全媒体推出两会系列报道,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客访谈,讲述他们的履职故事,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两会上有哪些公众关切的热点?代表委员在经济领域的议案提案有哪些主题?《南财对话》两会特刊《两会·会客厅》生动呈现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精彩观点。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   者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跨行政区域、跨行业主体、跨交通方式的多元交通出行需求凸显,湾区交通发展已经到了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束缚、着力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相关研究显示,综合交通运输效率每提升1%,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为0.12%。

  南方财经全媒体对话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苏委员建议,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一体化,实现湾区城市群的设施融通、创新融合、开放融入,助力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建设交通强国。

  南方财经:苏委员您好,您是桥梁专家,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总工程师,想请您和我们介绍一下港珠澳大桥的建造技术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 苏权科:港珠澳大桥通车已经两年多,从通车以后桥梁的运行结果来看,它各方面的结构状况都非常好。港珠澳大桥从2003年开始筹备建设,2017年年底建成,具备通车条件,2018年10月24号正式通车,历经7年的前期筹备和8年的建设。它的技术水平,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综合发展水平。港珠澳大桥项目集聚了高水准的人才队伍,集中体现了我国高水准的建桥、装备、材料技术,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很多项技术得到了国际认可。包括港珠澳的建设标准,它同时满足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的标准,未来在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这些技术和标准可以发挥作用。在一带一路的不同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也能发挥作用。它的影响,可能代表了几代桥梁人在我们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基础集成发展技术的一个总汇。除了技术以外,港珠澳大桥还是由粤港澳三地合作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共同运营管理的。

  南方财经: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互联互通有什么意义呢?

  全国政协委员 苏权科: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把粤港澳大湾区连成一个闭环。从珠江西岸到珠江东岸的距离,从原来的200多公里缩小到40多公里,时间可以从三个多小时缩小到三四十分钟,是大湾区互联互通的一个纽带。

  从基础设施来说,大湾区的交通布局,主要城市之间可以达到一小时连接。从交通上来讲,以前两岸隔海相望,两岸的要素发展很不平衡。现在有了港珠澳大桥,香港澳门东岸西岸之间可以很快互联互通,通车后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港珠澳大桥由粤港澳三地合作建设,前期工作是香港牵头。在这期间港珠澳大桥的规划设计充分地吸纳了香港的经验,还通过香港平台吸纳了一些国际上最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港珠澳大桥的筹划和设计,以及管理技术都非常国际化。

  我们充分地利用了国际资源,学习了港澳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建成以后运营管理和设计施工方面的经验。港珠澳大桥在设计施工中就为运营养护维修以及应急,预留了很好的空间和条件。这点以前国内做得不够,这次我们在港珠澳大桥中充分学习了这些。所以港珠澳大桥一通车,它整个的设施通道都很完善,特别是我们在前期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建设过程的数据比较齐全,管理比较规范,为后面的智能化运维发展提供了条件。

  港珠澳大桥建成以后,国家科技部和交通部非常重视,也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设立了一个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叫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通过把港珠澳大桥数字化,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把传统的运营维护技术提升、换代,等于把新基建和大型桥梁隧道的养护维修工作结合起来。为此我们需要开发大量装备,包括水下的、高空的智能化装备,把以前检测不到的地方尽量检测到,以前取不到的数据取到,然后通过算法和大数据挖掘来发现规律,能够及时的得到(数据),有问题能够及时发现,能够预警,能够快速地提出下一步的维修养护的方案,或者出现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能够应急处置,得到科学的判断。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基础情况怎么样?您认为如何提升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交通一体化?

  全国政协委员 苏权科: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我们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大力发展。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那个时候我们到深圳、珠海或者汕头都要过很多渡口,要走两三天,路上还歇一晚上。(当时)经济要发展,但交通不行。广东人最早发现要致富,先修路。那时广东的广珠线有4座桥。从广州一路下来,最早实现“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这个政策也是广东人先提出来,很快地在全国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在国家没有钱的情况下,利用社会资金、银行基金或者是国外的合资、投资,把高速公路和桥梁修建模式改变了。以前全是国家来投资。所以在钱少的时候,采用各种投融资模式和建设管理模式,包括以后的BOT等等,投资建设运营移交这些模式,现在更多了。高速公路和桥梁,涉及到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尽快地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保障。

  大湾区交通互联,国家非常重视,近期发布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一个总体布局已经做好了,现存的问题是大湾区要自己把它一项项地落实。要落实的话,目前广东省的发展规划做得比较好,比较超前。香港这两年没有以前做得及时。澳门也在做,但是三家合在一起还有一些滞后,当然跟去年以来的疫情影响关系很大。

  下一步,主要是要香港、广东还有澳门三地的交通门户,包括国家交通相关部门到来后,要把三地的交通协同发展,机场码头的协同运用运作,还有“轨道上的大湾区”。轨道车除了高速铁路以外,还有城际轨道地铁。目前香港地铁运营的制式或者标准,跟咱们是不一样的,它通不起来。澳门新建了轻轨,但是还没有开始运行。最好想办法让澳门的轻轨运行时,跟香港跟国内能够对标,便于以后能够互相跑。当然还有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都需要同时推进。

  我现在比较重视两个问题,一个是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科技协同创新,三地在新基建发展过程中能够协同起来。协同就有一个问题,科研管理,包括科研人员的培养教育,或者科研的机制、管理办法都不一样。我们在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中已经在做(尝试),香港的机构、香港大学、香港理工、澳门大学合起来在做。但是目前湾区的标准不一样,这个对以后湾区的发展阻碍很大。国家标委会跟广东省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请了一些专家进行论证。现在准备设立一个大湾区标准。已经成立了一个大湾区标准委员会。当时省长,省委书记都很重视,省长亲自挂牌。大湾区标准试点两项,第一项是冷链运输的标准,第二项就是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的标准。第一批技术标准,我们已经基本形成初步的框架,有33项智能化运维的数据标准,列入大湾区标准的第一批试点。这样我们智能化运维的标准建起来,三地可以共用。大湾区一个标准,现在是走在前面了,希望以后各行各业都是“一个湾区一个标准”,那我们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就更好了。

  南方财经:苏委员,您是桥梁专家,从历史到今天,中国桥梁的建造技术有哪些变化吗?对标国际,中国目前桥梁建设的水平排名是怎样的?

  全国政协委员 苏权科:拱桥技术中国一直还是比较先进的,特别是1400年前的赵州桥,我前几年去看了一下还是很震撼,它的美学水平相当好。整个拱圈的高低跨长,都符合黄金分割法。

  跨越能力也是一个建桥水平的一个象征。目前跨越能力最强的还是日本,日本的明石海峡大桥1991米,是20多年前建成的。土耳其在建一座博斯普鲁斯海峡三桥,要建2200米。

  拱桥我国是世界第一,斜拉桥目前我们也是世界第一。梁桥,重庆石板坡大桥目前也是世界第一。

  2000年之后,建桥的主要材料才(实现)由我们国家自己的材料逐步替代,这是一个过程。港珠澳大桥的材料只有很少量的材料是进口的,90%到95%以上的材料是国产。而且我们在进口材料的同时,也在研发国产的材料,现在已经可以实现100%的全替代。在港珠澳大桥之后,其他的桥可以100%的(用国产材料)全替代国外的材料,这是材料(方面)。

  建设跨海大桥需要的大型装备方面,我们之前几乎都是空白。大概是1993年左右,中铁大桥局的几个老前辈,他们跑到日本去参观,发现日本有2000多吨的浮吊。咱们(当时连)30吨的都没有,它都有2000吨的了,它可以把桥梁在工厂里造好,直接拿过去往桥上一放,就放好了。

  南方财经:那我们建桥的装备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

  全国政协委员 苏权科:中国建桥装备也是从2000年之后(发展起来)。2000年之后我们建东海大桥,然后建杭州湾大桥。到了港珠澳大桥的时候,我们是110米一跨,最大的150米一跨,3000多吨的(浮吊)就不在话下。

  南方财经:中国是交通大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离交通强国还有哪些差距?您认为中国如何建设交通强国呢?

  全国政协委员 苏权科:交通强国不是说自己是交通强国,就是交通强国了。如每平方公里的公路里程,等级以上的公路里程,铁路的里程,还有水运的发展水平,民航的发展水平,它都有一些指标。还有每吨公里用价,还有货物周转的周期时长,再一个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养护水平、效率发挥的水平,这都有一些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民航,水运,铁路,桥梁的标准是不是被国际的组织采用,推广为国际标准或者在别的地方使用。如果你的标准能够被别人大量使用,就认为你是交通强国。

  我国最近二三十年的发展,我们建立了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胶州湾大桥,还有一些长江上的代表性桥梁,加上港珠澳大桥,包括深中通道等等,大连湾工程。我们把这些工程建完以后,中国交通建设的能力,应该得到国际上的认可,然后我们的一些标准也就可以逐步地跻身国际标准行业或者被认可。以后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品走出去,就有比较好的条件了,这就是标准的重要性。

  以前我们传统的基本建设,传统的交通,咱们发展得慢,跟在后面,你要挤上去走前面是很难的,没有先发优势。在新基建我们有条件,我们希望在交通新基建领域里去抢先机,去搞大会战,发挥我们科研优势,我们积累的人才和能力,通过协同创新,在新基建领域里面的标准,能够在国际上提前占有一席之地。这样我们变成国际上的交通强国就指日可待。

  我们其实在发展过程还有很多短板,还有一些材料技术、基础软件的一些发展,都还是用着国外的,还有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更重要是我们一些交通方式还不完善。比如说我们国家的管道运输,它是五种交通方式之一,美国的管道运输的运输量已经跟汽车的货运量接近了,它除了能够运气体液体之外,一些固体散状物也可以通过管道来运输。我们国家的管道运输就没有发展起来,它只是作为石油化工行业的一个工具,还没有作为独立的一个交通运输方式,为社会提供运输服务。这就是个短板,就是说运输方式不齐全。

  还有一个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接驳效率不高,便利性不足,还有很多障碍,这样就阻碍了我们运输效率。综合运输效率的发挥,大概就是目前还有这些短板需要补。那怎么做呢?加强综合运输方式的发展,使各个交通运输方式能够尽量的协同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还能够提高互相转化的便利性、便捷性。我们要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协同规划好。在大湾区或者先试点,协同发展规划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

  无缝衔接要采用大量的信息化,大数据和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所以我们就是在传统基建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新基建,让新基建尽快跟我们的基础设施融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苏权科: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助力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建设交通强国

  策划:陈晨星 于晓娜 祝乃娟

  监制:方晓茸 向秀芳

  制作:陈国光 李群

  拍摄:肖航

  海报设计:张颖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丁海利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全国政协委员苏权科: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助力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建设交通强国

  本期编辑 黎雨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