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高睿
三河坝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入粤后经历的一次异常激烈的战斗,是朱德率领的八一起义军一部、广东党组织、当地农军和民众共同抗击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光辉范例,是起义军在革命的探索和实践中实现革命战略和军事战略转变以及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三河坝,一个只有10平方公里的不起眼的粤东小镇,有史家称之为“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此地在清朝曾经是重要盐运枢纽。
同时,此地是梅江、汀江、梅潭河的交汇处,梅州市大埔县西部水路交通要冲。当年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在这里与敌人浴血奋战三昼夜,为后来的“朱毛会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埋下了伏笔。三河坝战役后起义军经过一系列整顿,为党和中国革命保存和培养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振德居——三河坝战役八一起义军后方医院旧址。
“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
1927年,南昌起义军胜利占领南昌城后,挥师向闽西上杭、永定、长汀及广东大埔进军,准备占领潮州、汕头、广州。在周恩来为总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部队进入大埔县(茶阳)。
1927年9月20日,南昌起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率领三万多人,顺汀江、韩江而下,直向潮州、汕头进发。一路由第九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和第九军直属教导团共约三千多人,据守三河坝,以防敌人从闽西、梅县抄袭我军主力,进军潮汕。朱德率领的起义军到达三河坝后,立即张贴安民告示组织群众,并严密布防,准备迎击来犯之敌。国民党钱大钧部三个师约二万人,由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乘船沿梅江而下,气势汹汹地向三河坝扑来。
10月初,起义军在朱德副军长和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等同志的指挥下,在东江工农军一部的配合下,与敌激战三昼夜,打退敌人无数次的进攻,歼敌几千人。时敌增援钱大钧之黄绍竑部从大埔高陂截断起义军退路,钱大钧部依靠重型武器大炮及人员优势步步紧逼。在敌众我寡、弹少援绝的险恶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指挥部决定采取“次第掩护,逐步撤退”的办法,取道河腰、百侯,经双溪,于5日进入饶平,后起义军艰苦转战粤、赣、湘边,在1928年4月28日到达江西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在三河坝战役中,担负掩护部队撤退任务的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勇士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全营官兵壮烈牺牲在这座笔枝山。据当时《新闻报》报道:“此次国共两军恶战,为从来所未见。”“起义军待敌船将靠岸,始开枪射击,全船军士连船夫尽遭击毙。现韩江两岸,死尸遍野,野犬食人肉,彻夜嗥叫,如同鬼哭。土人将尸骸曳之投河,河之为塞。七日,潮州湘子桥面一日之间捞起漂尸六百具。”
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历史转折点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是我党建军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朱德、陈毅在战斗失利以及在潮汕的主力被打垮打散时,保持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带领部队走出困境,他们是人民军队的奠基石,是党指挥枪政治原则的坚定拥护者,他们最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人民解放军的灵魂和核心人物。
同时,三河坝战役是开始探索创建革命根据地重要一战。朱德率领八一起义军保留下来革命火种,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进行了中国革命的新的探索与实践,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日后中央苏区创建和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朱毛红军即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游击赣南、闽西,并出击东江,最终形成了赣南、闽西广阔的中央苏区,创就了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史学专家石仲泉称三河坝战役为“扼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军,存蓄革命种,共举井冈旗”。
除此之外,三河坝战役在广东各地播下革命种子。八一起义军进入广东,在各地形成了重要影响,为迎接起义军,四方响应,组织暴动。三河坝战役伤员在当地党组织的掩护下,成为当地军事骨干,极大提升当地农军的政治、军事素养。参加了南昌起义的肖克将军评价,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没有井冈山会师,罗霄山脉根据地的建设及南方游击战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
据资料介绍,1927年10月5日,三河坝的起义部队撤至饶平茂芝,1927年10月6日,从潮汕突围出来的起义军数百人到达茂芝与朱德部会合。当时,这支匆匆会合的部队约有2200多人,处境极端险恶,四周有数万敌军虎视眈眈,与上级又完全失去了联系,要保存这支部队,必须迅速脱离险境。
革命将何去何从?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八一起义军在茂芝召开军事会议,朱德认真反思南昌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作出了摆脱强敌,绕道闽南向湘粤赣边农村找立足点的决定,即“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
此后,朱德根据部队严重减员的状况,在安远县天心圩初次提出游击的设想。据介绍,部队到达赣南上堡地区,朱德提出了怎样从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同时,将部队按连、排为单位分散活动,宣传和组织农民群众打游击,推动正规战到游击战转变。朱德、陈毅率领部队于赣、粤山区站住了脚跟,并于1928年初在湘南发动工农暴动,在10多个县建立苏维埃政权。
三河坝战役有什么历史地位和意义?原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杨汉卿说:“三河坝战役对大埔的革命和武装斗争发生了重要的影响。鼓舞了大埔党和人民的斗志,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田氏宗祠——三河坝战役指挥部旧址。
“赣南三整”,重塑部队精气神
什么是“赣南三整”?朱德在江西南部山区,领导南昌起义军余部进行了三次整顿:天心圩整顿、大庾整编、上堡整训。
天心圩整顿,是在1927年10月中旬进行的。这次整顿,主要是通过思想教育,稳定部队情绪,鼓舞革命斗志,坚定胜利信心。朱德在谈到当时为什么要进行整顿时,曾说:“转到江西安远县的天心圩。这时部队更涣散了,由三部分集拢在一起,有周士第的一部分,有潮汕撤出的一部分和我原来指挥的一部分,七零八落,没有组织。有些人中途跑掉了,留下的人也还有继续要求走的。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在天心圩进行了初步整顿,召集军人大会,说明革命形势和任务,指出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以鼓舞情绪和坚定信心。”
在天心圩的军人大会上, 朱德非常严肃地指出:“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但是,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是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能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朱德的这次动员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他剖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展示了革命必然要继续问前发展的光明前景,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天心圩整顿为什么成功?原因在于朱德用马列主义来分析形势,用共产主义来教育官兵,使大家认清革命前途,坚定革命信心。尽管有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在这次整顿中离队了,但留下来的都是革命的精华,其中许多人以后成了人民军队著名的高级将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说,天心圩整顿是起义军千里转战途中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朱德在天心圩召开的会议上宣布,愿意继续革命的跟我走,不愿意的可以回家。这对稳定军心,加强必胜信念具有巨大的帮助。将理论与实践相合,高度总结了人民军队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这表明,以革命成功论,再大的挫折都可经受,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甘海洋说。
大庚整编是在十月底进行的,一是整顿党团组织,二是整编部队。起义军从信丰到达赣粤边境的大庾镇时, 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之间重新开战,爆发了粤系、桂系、湘系军阀的混战。他们忙于互相争夺,暂时放松了对起义军的追击。朱德、陈毅便利用这个有利时机,领导部队适时地进行一次整编。陈毅主持整顿起义军的党、团组织。经过这次整顿,重新登记了党、团员,调整了党、团组织,成立了党支部。
在整顿党、团组织的同时,陈毅对这支不成建制的部队进行了整编,以便于指挥、作战。当时,这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部队,建制早已打乱,原来的军、师、团都成了空架子,已不适应新的情况,于是把部队整编为一个纵队,由朱德任纵队司令,陈毅任纵队指导员(即党代表),王尔琢任纵队参谋长,以原二十五师为基础编为一个步兵支队。支队下面编为三个步兵大队,将原来教导团、二十军第三师的残部及零散的人员编为一个特务大队。同时,组成了一个机炮大队,装备了两挺重机枪、两挺手提式机枪和一门八二迫击炮。
淘尽黄沙,始见真金。经过整编,部队面貌焕然一新。虽然人数只有从饶平出发时的三分之一,但这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是不灭的火种。在整编之后,朱德非常自豪地说:“我们的队伍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成为一支坚不可摧的钢铁部队。”
上堡整训是起义军于十一月一初到达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崇义县的上堡后进行的,主要是整顿纪律和实施军事训练。在“赣南三整”之中,上堡整训时间最长、效果最显著、成绩最大。上堡一带在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非常高涨,革命影响较深,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又是一片连绵的山区,便于部队隐蔽活动。起义军从南昌出发后,经过三个月的行军和作战,到了上堡才算站隐脚,便利用这一时机进行了整训。
这次整训首先是整顿纪律。在这之前,朱德、陈毅一直很重视部队的纪律,并告诫大家:“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没有纪律是不能生存的。”据介绍,当时明确规定募款和缴获的物资全部归公,设立没收委员会,专管没收和处理缴获财物,并对部队普遍地进行了自觉遵守纪律的教育。
在上堡整训时,朱德还认真地抓了军事训练,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小课则保持天天上。据资料显示:为了适应客观要求,当时已经提出了新战术问题,主要是怎样从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问题,以及把一线式战斗队形改为‘人'字战斗队形等。”上堡整训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天左右,但为起义军战略战术的转变,即由攻占大城市的武装暴动,向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转变,由正规战逐步向游击战转变奠定良好基础。
从三河坝战役走出的开国将帅
三河坝战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了一大批高级领导人,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复兴并走向胜利的核心骨干。朱德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任第九军副军长,指挥三河坝战役。茂芝会议后,率起义军转战闽粤赣边、湘南,保存了革命火种。次年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
周士第与朱德一起指挥了三河坝战役。1955年授上将军衔。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25师师长,红15军团、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1950年10月奉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任司令员。1955年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部长。
陈毅在三河坝战役中任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1955年授元帅军衔,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等。
林彪在三河坝战役中任25师73团3营7连连长。他于1955年授元帅军衔,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等职。
三河坝战役传播红色火种,对如今大埔县当地开展红色教育起到积极影响。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甘海洋说:“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是我党建军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最为根本的是,八一起义军在三河坝战役中保留下来一支革命火种,并且这支队伍成为人民军队的奠基石。三河坝战役精神内涵丰富,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三河坝战役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要吸收三河坝战役精神中蕴含的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的历史智慧、勇气和魄力,及时进行提炼总结,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提升自身能力本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为广大干部群众增添正能量,提供最好的‘营养剂’。”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2月中旬刊
(责任编辑:王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