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那年,回故乡过春节

2021-02-01 青岛财经日报
去App听语音播报

那年,回故乡过春节

往事,并不如烟。回想故乡,乡愁是一首诗,乡情是一幅画。

上个世纪,1961年,我15岁,上高中一年级.。

我的故乡,是山东高密县,距离青岛一百八十里。那年,故乡的堂兄在青岛上中专,放寒假了,他要带我回老家过春节。因为是第一次,感觉非常新鲜,心情特别高兴,印象十分鲜明.。

那时,是全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开展生产救灾的年代,缺吃少穿。饥饿,是人们最普遍最突出的感觉.。

故乡,笼罩在灰暗萧条的氛围中。在凛冽的寒风里,村头巷尾很少看见人影。饥肠辘辘的人们,平时,大都蜷缩在冰冷的炕头上。

但是,贫困挡不住春节的脚步。千百年过春节的习俗,一代代传承了下来。要过年了,苦涩的笑声又开始在村子里响起.。

按照习俗,腊月三十下午,我跟随叔父和堂兄,到村外田野里上坟,请列宗列祖回家过年。路经桃林,折了几枝桃枝,回家后挂在大门上辟邪,挡住野鬼,不准进门。影壁墙上,倒贴上福字。门扇上,粘贴上对联。窗户上,贴上剪纸。屋檐下,窗棂上,贴上花花绿绿的过门笺,好像一面面飘动的小旗……在陈旧简陋的程序之中,洋溢出喜庆的气氛。

家家户户缺粮,白面更是稀罕。可是,过年总要吃顿饺子啊。婶婶把麸子面里掺上少许面粉,小心翼翼地擀成饺子皮,包上寡油少肉的白菜馅,用力捏成一个个饺子,准备子夜时刻迎年后,全家吃团圆饭。还蒸了一些白皮黑瓤馍馍(黑麸子面外面,包着一层薄薄的白面粉皮),准备走亲戚拜年用。叔父找出平日珍藏的红枣鸭梨等物品,摆设供桌。堂兄的任务,是花烧纸。我的活最简单,把鞭炮拆封后拴在竹竿上。

子夜时分,全村的鞭炮声陆陆续续响起来了,此起彼伏。婶婶煮好饺子,一碗碗摆放供桌上。红灯笼闪烁着红光。叔父敬香烧纸,我们向祖宗画像磕头致敬。然后,全家人围坐在炕桌边,互相祝福后,就吃热气腾腾的黄米年糕,祝愿年年高。吃饺子,谁吃出包在馅子里的铜钱,都会乐得笑起来。谁吃出来的铜钱最多,谁最高兴。吃完饺子,堂兄就带领我,遵照习俗规矩,提着灯笼,走进夜色,开始到村里亲戚邻居家拜年了。这时候,各家的街门都敞开着。我们进入各家的正屋后,一边对着供桌磕头,一边连声祝福说:“过年好!过年好!”我们接过大人送给的炒葵花籽和红枣,一边吃,一边再到下一家去拜年,一直到天亮。回家时,小棉袄的两个口袋里,鼓鼓囊囊装满了礼品。

过了初二,送走年,从初三起,就开始到外村走亲戚了。大街上,大路小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挎的柳条箢斗里,装的礼物,大都是白皮黑瓤馍馍。你到我家拜年送过来,我到你家拜年送回去,礼尚往来,互换一下而已。但,这不是虚套,而是亲情。穷归穷,礼归礼,老一辈传下来的礼仪,是不能丢弃的。家景好一点的人家,礼物里也会装有一包桃酥。这是厚礼了。但是,约定俗成,心照不宣,无论走到哪家,哪家都不会收下的。所以,一直到正月十五走完亲戚,这包油透了包装纸的点心,还是完整无损,完璧归赵。

村头的麦场上,年前就搭起了简陋的土戏台,由村里的戏曲爱好者组成的民间戏班子,白天晚上连续演唱地方戏茂腔《王定保借当》《墙头记》《姊妹易嫁》等。虽然很土气乡气,但是大家观看得津津有味。我凑近后台一看,噗嗤笑出声来。原来,伴奏使用的胡琴等乐器,大都是自制的。比如,板鼓就是用一个葫芦瓢代替的。各村的戏班子,也互相串乡演出,既是打擂比赛水平,又是情感沟通交流.。

正月初七,是年后镇上的第一个大集,非常热闹。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叫卖声音,此起彼伏。高密的扑灰年画和泥老虎,闻名四乡。小孩子能够让大人给买上一个泥老虎玩,就很高兴很知足了。双手一拉一促,泥老虎就发出咕咕咕咕叫声。有的小孩子口中还唱着乡土童谣:“小孩小孩你别哭,给你买个泥老虎,呱嘎呱嘎两毛五……”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后逐渐淡化的节日气氛,又反弹到高潮。夜幕降临,门口街头,几乎是家家挂着自制的灯笼,形形色色;燃放着自制的烟火,接二连三冲上夜空,五彩缤纷。而过了元宵节,春节就算是结束了……

光阴荏苒,六十年过去了。但是,故乡过春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情景,还常常浮现脑海。抚今追昔,我,真想再回老家去过个年。但,又会是一副什么情景呢?高密,也是大作家莫言的家乡。可是,在他的文章里,我还没有看到有关过春节的描绘。改革开放以后,进入新时代,沧桑巨变,家乡旧貌换新颜。我,想像着,思忖着……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