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杨明生|《中国金融》70年 ? 70人特别谈

2020-12-05 和讯名家
去App听语音播报

杨明生|《中国金融》70年 ? 70人特别谈

编者按   1950年10月1日,《中国金融》创刊,由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编辑室负责编辑出版工作,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交流金融实际工作经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金融期刊,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新闻出版事业迈出了第一步。2003年,《中国金融》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改为“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但其政策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定位没有改变。而今,《中国金融》已经成为金融宣传舆论战线中的重要一员,成为财经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刊物之一。70年来,《中国金融》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金融事业的辉煌历程,坚持不懈地为金融改革开放鼓与呼。为了纪念《中国金融》创刊70周年,“中国金融杂志”微信公众号将从10月1日起推出“《中国金融》70年 ? 70人”专栏,由70位多年来关注、支持《中国金融》,与《中国金融》同命运共成长的经济金融界领导、专家、学者,畅谈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故事以及与《中国金融》杂志的深厚情缘。

专栏推出次序以人物姓氏笔划排序;部分文字选自其在《中国金融》刊发的文章内容,推出前未经本人再次审阅。

| 本期人物 |

杨明生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董事长

杨明生|《中国金融》70年 ? 70人特别谈

杨明生谈经济周期和债务危机

债务周期危机不可避免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缓解引导周期、平滑危机,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市场的自我修复功能,相信市场对消费者的教育最管用。政府的调控是重要的,但必须以间接的方式适应市场的要求,反之,力度越大副作用越大。制度优势是重要的,但不宜夸大,运用不当也会走向反面。本书作者对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认为,《债务危机》一书最大的亮点是对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典型债务大周期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所研究的案例各具特色,资料翔实,用事实说话,用理性概括,令人信服。特别是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的严重债务危机,以及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进行了客观分析,对一些“抢救行动”的描述令人惊心动魄、唏嘘不已。本书深刻总结了债务危机的基本特征、化解危机的教训及其积累的经验,同时也揭示了债务危机的不可避免性。我认为,债务危机之所以不可避免并呈周期性特征,其根本原因源于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最大弱点是自私贪婪、健忘,“好了伤疤忘了疼”。但这只是一种周期性危机而不是毁灭,这又得益于人性的优点,如智慧和理性,人们在灾难面前易于达成共识,共担风险,共化危机,共度难关。

要建立灵敏的预警机制

要把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的宏观预警与微观上债权人和债务人的预警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持下,这样的预警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做得更精准、更及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债务危机也多次不同程度地发生,但同书上介绍的西方案例有所不同。西方的危机是在成熟自由市场机制下发生的,我们是在体制转型或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发生的,其损失主要由政府买单,并未造成大的社会动荡。如我曾工作过的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的不良资产比例已超过50%,相当大一部分贷款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最后只好通过资产剥离和核销呆账处理。即使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仍然难以找到按市场机制解决危机的稳妥方案。这既体现了体制优势——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也说明我们在推进法制市场经济建设和市场效率方面还有较远的路要走。

化解债务危机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当大型债务周期运行到顶部,即泡沫即将破灭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紧密配合努力稀释化解,防止出现“硬着陆”。本次为应对疫情冲击,西方各国都采取了宽松政策。同时,也要准备好泡沫破灭后萧条时期的应对政策工具。一是要严防债务货币化,严控信用创造。债务货币化可以不动一枪一炮就均了贫富,但后遗症太大不可取。二是要温和去杠杆,不可操之过急,注意区别对待,有的企业或行业杠杆低了难以进行或没有效率。国际经验证明,采取通缩性去杠杆办法来化解债务危机不可取。应认真吸取IMF救助亚洲金融危机和欧盟救助希腊债务危机的失败教训。要坚持名义利率不可高于名义增长率、债务增速不可快于收入增长的基本原则。三是严防信贷资金变相进入股市。四是对金融创新实行严监管。金融创新一但被滥用,容易酿成系统性风险,美国的次贷危机是最好的证明。五是引导信贷进入实体真正创造价值。斯蒂格利茨在书中强调,疫情控制不了就谈不上恢复经济。“控制疫情是第一位的,而这方面美国做得尤其不好。”他说,“美国经济复苏需要辅之以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因为其经济停摆时间较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长,经济刺激规模需要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大。”

危机是坏的,它给人们带来不幸,但危机让我们清醒。繁荣与萧条此消彼长的根源,在于人们不断增长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化危为机能力的提升。

——选自《中国金融》2020年第19-20期《从反思债务危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