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居民“急难愁”就是攻关点

2020-01-23 东方网-劳动报
去App听语音播报

居民“急难愁”就是攻关点

居民“急难愁”就是攻关点

■劳动报首席记者赵竺安

物业,在人们眼里,就是小修小补,技术含量不高。但在杨浦区房屋维修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眼里,居民的需求,就是工作室的创新点;解决居民“急、难、愁”,就是工作室的任务和使命。

该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由3名劳模和“老、中、青”三代技术骨干组成,他们中既有老党员——“上海市建交工匠”梅建章,又有中坚力量——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最美物业人”史建国,还有上海市劳模、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陈涛。他们的服务宗旨就是“民有所需,我有所应,我们永远在路上”。

破解保温层屋顶漏水

“家里一直在漏水,务必请你们想想办法。”以往,每逢下雨,该中心接听抢修电话人员的心就悬了起来,一个个求救电话打进来,有恳求的,有骂娘的,有不满的。

但接听抢修电话的人知道:这种“天雨不漏水,晴天漏不停”的屋顶,根本修不了。问题,出在这种屋顶的保温层结构上。这些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房屋,屋顶使用的保温材料为珍珠岩、粉煤灰,一旦屋面防水层出现渗漏点,雨水进入隔热层,这些材料就成了“海绵”。雨后放晴时,太阳照射使隔热层内的温度升高,产生了水汽,而防水层又成了“雨衣”,蒸发不了的水汽就变成了渗漏水,突破屋顶底板进入居民家中。

劳模工作室对破解这类屋顶漏水展开了攻关。起初,他们将建筑材料更换为混凝土,哪知,原来漏的地方确实不漏了,但又出现新的漏点,而且漏得更厉害。他们请教房科院专家,了解了这类屋顶的致命伤后,一时也失去了方向。

但居民的需求,就是动员令。劳模工作室指定梅建章、范韩国两位“屋顶专家”领衔,群策群力一起攻关。实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渗漏水就像恶疾,始终驱之不去。

两年过去了,沉甸甸的担子压得梅建章和范韩国睡梦中都在想着这件事。有一天,梅建章突然想到大禹治水的故事,渗漏水是由水汽造成的,如果把水汽疏导到空气中,渗漏水不就无法形成了吗?

灵感,成为破解难题的钥匙,“疏堵结合”的方法,打开了他们的思路。他们在保温层中埋设了吸水管,并将屋顶改建成斜坡,收集了水汽的吸水管,通过排气孔将水汽释放到空气中。一项侵扰居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而该项发明也成为劳模工作室申请的专利。

解决地下室“要命”楼梯

“张家老爷叔推自行车下地下室,摔了一跤,这8级楼梯真是要命啊。”在杨浦区延吉街道,有17幢“半地下室”结构的大楼,半层在地下,半层在地面,高低落差靠8级狭窄陡峭的楼梯来连接。对于年轻力壮者来说,这8级楼梯就是“健身器”,但对身体机能衰退的老人和残障人士来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出入地下室的台阶”。

中心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将张家爷叔的事,告诉给劳模工作室成员后,大家静默了。上海,已步入老龄化城市,有路难走的事不解决,将造成越来越多的老人和残疾人士的不便。

劳模工作室主动请缨,揽下了改建的任务。看似“梯改坡”,很简单的一件事,但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无法全部使用混凝土,劳模工作室便设计了混凝土与不锈钢结合的框架性结构。图纸出来后,劳模工作室成员按图施工,但工程进行到一半,大家就感到不对劲。一条坡道通到底,既节省人工也节省材料,但老人和残疾人士脚下“刹不住车”怎么办?

劳模工作室请教了同济大学专家后,马上修改图纸,将坡道设计成之字形,短短的一段距离,加设了四个缓冲坡。无论是老人还是残障人士,上下坡走几步,就可以歇口气,再无“上坡像爬山,下坡冲到底”之忧。

劳模工作室的成员说得实在,“‘梯改坡’,本来就是一件便民利民的实事工程,如果造成了新的麻烦,说明我们的工作不到位。只有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我们才安心。”

让电梯开到顶层的家门口

住在电梯房,却无法直接坐电梯门到家门口,这样的奇特房子,杨浦区有好多幢。

这些楼房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高有14层,但电梯只通到13层。当初入住的居民欢天喜地,可几十年过去了,住在顶楼的居民变成了老人,出门购物大包小包回家,那16级楼梯就成了“天堑”。

这些居民提出:他们做梦也希望电梯能够开到14楼。看似电梯只要朝上“升一升”,但技术问题不简单。电梯的运营设备,需要机房,如果把机房设在屋顶上,不仅成本巨大,施工期长,房顶背上“包”后也不美观。如果把运营设备设置在井道里,虽然不占天不占地,但井道自身强度够不够,维修空间还有多少?

工作室“电梯大王”市劳模陈涛接受了电梯改造的任务。他带着问题实地考察,与居民攀谈,还请来专家论证。

经过一系列严密科学的前期工作,井道安置电梯运营设备的方案得以实施。

“天堑”变成通途后,居民惊喜地发现,电梯上下的速度得以提升,从1米/秒,变为1.5米/秒,轿厢载重也从800公斤提升到900公斤。居民们高兴地说,本来以为受益的只是顶层居民,没想到电梯改造后,大家都得益了。

陈涛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虽然是老旧小区的电梯,但现在已经是物联网时代,为了给居民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乘坐体验,老旧小区的电梯也应该实现智能化。

在企业领导的支持下,陈涛和工作室成员通过加装探头、采用无线监控等手段,如今,电梯的运营状态,维修工通过手机、电脑就能一目了然。电梯一旦发生异常,还会自动报警。不少住在商品房前来探亲访友的人员知道这件事后,也羡慕地说,没想到老旧小区的电梯管理这么先进。

(责任编辑:李显杰)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