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今年除夕让我们倾听你的年夜饭故事

2020-01-23 东方网-劳动报
去App听语音播报

今年除夕让我们倾听你的年夜饭故事

今年除夕让我们倾听你的年夜饭故事

今年除夕让我们倾听你的年夜饭故事

今年除夕让我们倾听你的年夜饭故事

今年除夕让我们倾听你的年夜饭故事

■劳动报首席记者罗菁记者胡玉荣叶佳琦黄兴

关于年夜饭,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你家的年夜饭都准备好了吗?

赶在节前,我们和一些市民聊了聊,听听大家的年夜饭故事。一顿年夜饭,吃的是饭,寄托的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亲情传承、故土情结、人生选择。

自驾1470公里吃顿饭

希望找到记忆中的年味

16小时22分钟,1470公里。这是在导航地图上,王平家到吃年夜饭的酒店的距离。

从上海到广州,横跨三省,携全家来回自驾十多天,今年的这顿年夜饭,外人看来怎么也有些“折腾”,甚至“不划算”。但对王平来说,离开申城的这顿“饭”,却早已列入家庭计划,成为他心中渴望实现的一个梦。

与其说这是一次年夜饭之旅,不如说它是一个职场人忙碌一整年后的一次自我放逐。陌生的沿途城市、轮子底下飞逝而去的路,连同擦肩而过的风景一起,让早已完全被填满的心一下子“放空”。王平说,他需要这样一次“清空”,这样才有新的空间,去迎接下一个365天。

如今的年夜饭越来越像“复制品”

八宝饭、肉皮三鲜汤、熏鱼、白切鸡……作为一名上海小囡,提到年夜饭,王平的脑海里总是会想到这些熟悉的小菜。

年夜饭,是年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对此,王平从不否认。可这些年以来,家里的这顿年夜饭,“味道”也有着一些变化。

小时候,年三十到初七,亲戚们的“排片表”老早定下来了,谁家都有自己拿手的“当家菜”。早上先聚首,大家一起忙着搓圆子、包馄饨吃中饭,下午开始则是各自分工,“大厨”去烧菜,“助理”打下手,孩子们抢着遥控器看电视,房间里总还要开上两桌麻将。

欢叫声、嬉闹声、笑骂声、菜刀砧板声、铁锅热气声、电视节目声……所有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在晚上的一声“过年喽”和响亮的碰杯声中,把气氛推向高潮。

“什么是年味,这就是年味。”那时候,哪怕闭上眼睛,王平觉得只要听到这些声音,就能感受到春节带给一家人的快乐。

长大后,父母一代的逐渐老去,这种场景不再重现。

“烧不动了呀,要么去饭店里吃。”爸妈开始这样说,阿姨们这么说,叔叔伯伯们也这么说。于是,一整天的欢聚,变为了几个小时的寒暄;家常味的菜肴,成了圆台面上的“套餐”。

王平开始觉得,年夜饭好像有点不“香”了。“就是那么几个饭店,那么一些菜,还有那种程式化,仿佛一年又一年的复制。”王平觉得,应该给家里找点“新鲜感”,让年夜饭变得不普通起来。

自驾路上来一次自我放空

对于王平来说,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借着年底春节的七天长假,来一次自驾之旅。

“从年初到年底,感觉自己的心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王平如此说道。

和很多上海普通的职场人一样,王平每天忙碌于办公室至家庭的“两点一线”中。工作,自然是充满压力的;家庭,也是需要照顾的。成了家、生了娃,王平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规律,上班、下班、辅导孩子……“轮回”不断循环,他越来越习惯于说“你们”,而开始遗忘了“我”。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在储藏箱里不见天日,多少年都没碰了,有时间看上一场电影,居然也成了一种“奢侈”。

甚至,王平发现,自己居然已经不会“偷懒”了。哪怕是双休日,他也无法睡上一个长觉,总在早上送娃的那个固定时刻醒来;就算是公休,他也要时不时看眼微信里的工作群提醒……

“一种深深的疲劳感,掩盖在内心深处。旁人看不见,但自己感觉得到。”王平知道,自己需要一段时间的真正放松。

而春节,让他找到了机会。女儿放寒假了,培训班也不上课了,该给孩子痛痛快快玩耍的时间了;单位里的微信群,也总算可以“忽视”,哪怕“滴滴”的提示声不断,估摸着也就是拜年的消息,没有大碍。

归来之后又是一次新的开始

让王平有些意外的是,他的出行建议,居然在家庭会议上一致通过,就连几位老人也表示双手赞成,“可见对于春节,大家都想过得更有意思些。”

几番争论之下,最终的年夜饭之地,选在了南方城市——广州:不那么冷、年俗味浓、周边景点丰富,当然最重要的是美食汇聚。

恰好有同事出差,提前三个月,王平就定下了广州的年夜饭。一桌子的菜,九成以上在上海都没吃到过,“小小的改变,就让家里人兴奋了起来。”

近1500公里,历经三省,王平和妻子这些天忙着在做行程规划,希望即将到来的这次旅行能够尽量精彩。原来平淡的生活,因为突如其来的谈资,也变得丰富了起来。

开上车,告别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城市、熟悉的乡音,去迎接陌生,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充满新鲜。

“手机用长了,也会卡,也要清理内存。”王平觉得,离脚下的这个城市越远,心里就会有一种东西被甩出去,或许是负能量,或许是积攒已久的压力,“归来之后是新年,也是新的开始。”

数十年大团圆从未间断

这个上海大家庭这样传承家风

刚过腊月,奉贤区南桥镇的杨世权老人就开始翘首期盼着新年的到来。过年,除了和自己的子女儿孙一起吃顿团圆饭外,更多的期盼是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孩子,来一场几十人参与的大家庭聚会。

这样的聚会,对他来说就是“家”的味道,从他记事起,几乎就没有断过。这样的团圆,寄托的是亲情,传承的是家风,还有那份独有的中国文化。

“树德”家训已经传了百年

杨世权的老家在奉贤青村老街,老宅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白色马头墙小青砖,标准的徽派建筑样式,一共四进四出。

“祖上从安徽来上海做生意,从此在这里落户。兄弟姐妹们都在这个大院里出生成长,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全国各地安了家。”杨世权说。

他拿出了一张老照片,画面中,老宅大门上方有一块匾额,上面刻着“树德务滋”的家训。因为遵循这样的家训,无论兄弟姐妹们走到哪里,都会迎来左邻右舍的好口碑,而“家和”两字更是镌刻进了每个家族成员的心里。

在他的记忆里,每年大年三十那天,大院里就特别热闹。“咚咚咚”的剁肉声不绝于耳,厨娘们在厨房里穿梭,在她们的锅铲之下,再普通的食材都会变成一道道美味。厨房外也是一片热闹景象,老父亲精神抖擞,书写着春联,哥哥们在一旁接过带着墨香的春联,踮着脚贴在大门的两边,院子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这样的场面,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每每在和兄弟姐妹们聚会时常被提起。

心里满是小时候的味道

幸福会传递,每年的团圆,成了家族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想起和一大家子在一起过年,心里满满的都是暖意。”杨世权的女儿杨青说。

尽管已经人到中年,但是家的味道,永远留在她的味蕾上,弥漫在内心深处。杨青告诉记者,小时候过年前,爷爷总是让自己和弟弟提着篮子,跟在他后面逛街。“其实是给我们买好吃的和烟花,球形巧克力是我的最爱,彩色的包装纸,浓浓的牛奶巧克力味。”

她回忆道,小年夜的晚上,妈妈会准备很多很多蛋饺,自己有时候也会搭搭下手,打打蛋液,不过做了一二个,就没耐心了……大年夜夜幕尚未降临,就和表姐、表弟、堂哥依照习俗“间间亮”,把每一间屋子的灯点亮,无论是灶披间、楼梯间、卫生间、走廊间、东厢房、西厢房。星星点点的瞬间,留下的都是童年时候的梦想。

“其实年夜饭吃啥,小孩子们都不太在意,大家最期盼的还是大年初一给爷爷拜年。”杨青表示,大年初一一大早,表姐、表弟、堂哥家都会前来给爷爷拜年,大家互道新年好,孩子们可以收到很多压岁红包,大人们则喝上一杯蜜枣糖水,吃点年糕,寓意来年甜甜蜜蜜步步高(002251,股吧)。

团圆家风在代代传承

幸福的团聚,一年一年在延续,良好的家风,在一代代得到传承。

“20年多前,我们就搬离了老房子。如今,父母一辈老了,在家里聚会的条件也没了,但是大团圆的这个传统,在我们这一代传承了下来。”对于“家和”两字,杨青深有感触。

如今,每年春节,杨家的年轻一辈会轮流做东,在酒店举办一次家庭大聚会,“或许少了一些小时候的味道,但是热闹和睦的气氛依旧。每次聚会过后,大家又会离开这个大家,回到各自的小家,但亲情不会断,回家团圆的家风更不会断。”看着上一年家族大聚会的照片,杨青的心情显然也有些激动。

鼠年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杨世权老人专门回了一次老宅,拿出家谱仔细翻看着家族的前世今生。如今,老宅正在进行修葺,将成为当地政府规划中的民俗博物馆,他仔细端详着熟悉既陌生的老屋,一门一窗,一砖一瓦,皆有故事,放不下的是过去的情怀,心里装的是对未来美好的祝愿。

除夕还要买汰烧?

别忙了,我们去五星级酒店吃自助餐

一早五六点就醒过来,急急忙忙去买菜,回家匆匆扒几口饭,就彻底扎根在厨房里,在晚上正式开席前,陆续端出肉圆、烤麸、海蜇头、目鱼大烤、蒜泥排骨、茄汁大虾,最后再捧出压轴的自制烤鸭……

六年前,小乔阿姨就是这么准备除夕团圆饭的。和上海绝大多数母亲一样,她觉得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就算忙得自己连午饭都吃不上,只要孩子说好吃,就值得!然而,随着儿子常驻国外工作,除夕经常只有她、先生和88岁的婆婆一起过,小乔阿姨终于踏上了自我解放的道路:“走,不瞎忙活了,我们下馆子吧!”

嗲!和餐厅经理微信也加好了

“坦白说,一开始压根没敢走进五星级酒店去。我们是普通的工薪家庭,节省了一辈子,自助餐也从来没吃过。最初就在普通的饭店里点菜,但我们只有3个人,点菜太难了。后来,还是儿子强烈推荐了自助餐,并为我们预订了年夜饭,我们这才开了洋荤。”小乔阿姨说。

于是,6年前,她第一次和先生、婆婆一同前往了家门口的静安希尔顿(现更名为静安昆仑大酒店)。“希尔顿就在我们家斜对面,走过去不到20分钟。以前进进出出一直路过,没想到有一天我竟然也会走进去消费享受了。”小乔阿姨对初次年夜饭体验依旧记忆犹新。

她说,那么幽静的环境,柔和的灯光,还有离得老远就会点头致意的服务生……这些让她还没吃菜就已经有些醉了。待到走进了自助餐厅,她又被别致的菜肴吸引着。“有中式的熏鱼、红烧肉等,也有西式的牛排、羊排,还有生蚝、三文鱼等各类海鲜。”小乔阿姨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后来那天回去后,儿子问她年夜饭怎么安排,她毫不犹豫地说:“嗲额,我已经和酒店经理加了微信了,明年年夜饭的位子也订好了”。

小姐妹都说我“时髦洋派”

往后6年至今,每年除夕夜,小乔阿姨一直带着老公、婆婆去静安昆仑吃自助餐。有一年,婆婆碰巧胃不舒服,吃不了生食。小乔阿姨悄悄地问了服务生,提出能否加工一下。令她没想到的是,不会儿,厨师端出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全家福”,有菜有饭,老人笑得合不拢嘴,直呼“没想到大酒店也像家里一样,想吃什么还能做什么”。

在五星级酒店里吃年夜饭也让她被小姐妹们贴上了“时髦”、“洋派”的标签。“到了酒店,我总是先拍点照片,酒店的新年布置、菜品,还有其他食客,和我们一家的合照。”小乔阿姨说,朋友圈的九宫格根本不够“晒图”,她一般都要连发两三组照片才行。“我有个朋友看了照片,第二年也跑来吃年夜饭了。”她笑着说。

再也不用把自己束缚在厨房了

选择自助餐年夜饭后的每一年里,小乔阿姨再也不把自己限制在厨房了。有时起来逛逛,提前搭好行头拗好造型。17:30出门,笃悠悠地走到饭店,吃到8点再回家。“真的轻松多了,既不用在家里忙着买菜、洗碗,也可以轧轧闹猛,和大家一起过年。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自助餐厅吃饭也就人均200多一人,菜有那么多种选择,还不会浪费,实惠得很。”她说。

2020年的年夜饭又要来了,小乔阿姨说,她已经早早准备好了“行头”。“天气热的话,我就穿连衣裙和滑雪衫,天气冷的话就穿羊毛衫、羊毛大衣,再蹬一双鸡皮裸靴。”不仅如此,她也为婆婆置办了全新的毛领大衣、羊毛衫、围巾……马上就除夕夜,今年,他们又会在酒店留下哪些照片?小乔阿姨充满了期待。

自助餐厅里的除夕故事

每年除夕,静安昆仑大酒店自助餐厅都座无虚席。“80后”餐厅经理高鸿陵参与了整整10次年夜饭的服务接待工作。他也记录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我们有一对老顾客,妻子是中国人,丈夫是老外。最初来我们餐厅吃年夜饭的时候,丈夫还在学中文,但对中式菜肴十分感兴趣。六七年后,他俨然成了一个中国通,每次来都会和我们聊上许久。”高鸿陵说,许多人印象里,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主要提供西餐,但事实上,近年来,大部分酒店都已提高了中式菜肴的比重,也在布置中融入了浓浓年味。“外国人能通过这顿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

还有一对情侣,最初是在酒店自助餐享受两人浪漫时光。如今,每年都带着各自的父母和孩子在酒店品尝年夜饭。“他们一方面是想犒劳父母,一方面也是觉得自助餐可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高鸿陵说,许多情侣、夫妻在自己光顾后,都会带着家人前来。他们也见证着这些家庭步步成长,“许多人还特地来给我们发过喜糖、喜蛋,温情的故事每一年都在上演。”

(责任编辑:李显杰)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