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场协议”必须要提的一个人就是中曾根,他时任日本首相。这位政治家在“广场协议”的经济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曾根从一开始就对“强日元”策略非常感兴趣。他认为,“强日元”能显著提高日本在全球政治和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就职不久之后,他就公开表示按日元升值的思路来管理日本经济,更是希望当时已经有很大起色的日本经济财富可以转化成国际声望。
1985年的年中,美日两国的关系变得严峻。当时,日本国内不同的利益群体不断向政府施压,要求处理贸易失衡问题。当年,美国国会两院也几乎同时通过了一项抨击日本不公平贸易的做法。
日本经济发展的既得利益者、“不公平贸易”的受益方是当时的土地所有者、零售商、种植业主、夫妻店和官僚。这都得益于日本的封建体制和20世纪60年代初即成为自民党标签的分肥政治。中曾根认为,对他们的经济福利造成了日本没跟上国际发展的脚步。“强日元”也成了剥夺他们以往获得政策红利的手段。
有了中曾根政治上的力挺,“广场行动”受到了贝克和竹下登两人的提议。竹下登,时任日本大藏省大臣(藏相);贝克,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竹下登最初考虑,只要不涉及日本的财政政策,可以容忍和接受“强日元”。
在协商和谈判之后,“广场行动”就开始落地了。美联储和日本银行强力干预。从1985年9月最后一周到10月底,美国干预性卖出总计23亿美元,日、德、法、英合计50亿美元,十国集团国家其他央行合计超过20亿美金。
随着日元走强,日本经济出现了问题。美元贬值并没有改善日本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失衡。从1987年开始,为了抑制日元的进一步升值,日本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这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并导致银行业危机。
随后,日本开始转入金融紧缩,到1990年8月共五次上调利率。金融政策由松到紧的急剧转向,成了刺破日本经济泡沫的直接导火索。
有人辩护日本“失去的十年”并不是由“广场协议”引起——日本当时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在需求侧没有采取最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而且在支持供给侧方面也没有鼓励结构改革。此后,又耗时于不良贷款的处置,对僵尸银行和公司的“市场出清”迟疑不决。另一方面,日本的泡沫在广场协议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因此,广场协议并不是造成“日本失去的十年”问题之源。
然而,这场由日本国内外诱因共推动促成的“广场行动”的确是日本衰退的最大导火索。或者说,“广场协议”大大提高了此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难度,非罪魁祸首莫属。
嗯,这就是老大干掉老二的套路。闷声发大财不香吗?瞎嘚瑟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云核变量金融交易员。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