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1432只!“香饽饽”理财提前终止背后有何玄机?

2020-09-27 和讯名家
去App听语音播报

发布机构:普益标准诠资管研究中心

本文内容来自普益标准“诠资管”系列日报,获取更多报告,请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普益诠财富APP。

一、转型压力与成本控制迫使旧产品加速退出

自2018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共有1432只产品提前终止,其中有1348只于理财新规发布之后终止,2019年银行开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财,涉及622只产品,较2018年大幅增加。

促使银行主动叫停这些产品的原因主要在于加快转型进度和控制资金成本。由于新规要求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并对非标资产的投资进行了约束,一些在早期发行且原存续期较长的旧产品,无法在过渡期结束时自动到期,届时将不符合监管要求,因此银行只能在适当的时间主动停止这类产品的运作。另外,被主动停止的部分产品,曾给予了投资者较高的预期收益率或采取靠档计息的方式,这不仅违背了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的要求,还给银行负债端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这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多在5%以上且期限较长,而当前市场环境中利率不断走低,无疑让银行方负担了较重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尽管理财新规过渡期将延长至2021年底结束,但银行仍有较多的存量资产面临转型,外加部分产品的资金成本高企,促使银行单方面提前终止这类产品。

图1:2018年以来银行提前终止产品数量

1432只!“香饽饽”理财提前终止背后有何玄机?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二、新规发布后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情况

(一)股份制银行有较多产品提前终止

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股份制银行提前终止的产品数量最多,共计767只,占比达57%,可能与其自身存量产品较多有关。其次是国有银行,近三年里共有256只产品提前终止。从时间上来看,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和城商行近三年提前终止的产品数量呈上升趋势,预计在2021年底即过渡期结束之前达到高潮。

尽管可以提前终止理财合同以满足监管要求或降低资金成本,但单方面停止运作预期收益率较高的长期产品,投资者会因利益受损而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并且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客群较为庞大,会面临更大的声誉风险。

图2:近三年各类银行提前终止产品数量

1432只!“香饽饽”理财提前终止背后有何玄机?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二)推动净值化转型或为提前终止产品主动力

在理财新规后提前终止的产品中,有113只保本型产品终止运作,但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有1221款,占比90.58%,其中预期收益型产品居多,有781款,约占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64%,被提前终止的净值型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共有440只,占比36%。

由此看出,银行提前终止产品的主要动机仍在于推进净值化转型,其次是规范早期发行的净值型产品的运作方式,最后是逐渐压缩保本型理财产品存量直至退出,从时间上来看,该项工作或已进入收尾,2019年有64款保本型理财被终止,而截止2020年9月下旬,2020年仅37款保本型产品被终止运作。

另外,从被提前终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或业绩比较基准来看,非保本浮动型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较高,达4.26%,保本型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也能达到3.75%。在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中,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在4.06%,净值型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8%,逼近5%,已经高出现阶段理财市场的平均收益,侧面反映出所配置的资产中可能不乏非标债权。因此,无论是出于资金成本的考虑,还是满足监管的要求,银行方都有充足的动力主动叫停这类高收益的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

图3:近三年提前终止产品的收益类型

1432只!“香饽饽”理财提前终止背后有何玄机?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三)个人客户受提前终止影响较大

新规发布后停止运作的产品中,有93%曾面向个人客户发行,涉及1251款产品,其中有1122只产品仅向个人发售。因此,部分个人客户的利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相比之下,机构和同业客户涉及的产品较少,所受影响不大。

具体来看,1122只个人客户产品中,有908只面向零售客户,占比81%,但也有19%的产品涉及私行客户,共计214只产品。由于私行产品本身起点高,单个客户认购金额较大,而产品提前到期会对私行客户的财富管理计划带来一定的影响。

图4:近三年提前终止产品发行对象

1432只!“香饽饽”理财提前终止背后有何玄机?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三、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势在必行

受理财新规和当前市场环境的影响,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势在必行,不可不为。对于银行来说,为了加快存量理财的净值化转型进度,规范相关产品的运作方式,加快保本刚兑类产品的退出,提前终止这些产品是一种必要的措施。但对客户方来说,这部分提前到期的产品,或有较高的利息收益,或有银行信用保底,是客户不愿放弃的“香饽饽”,自然难以割舍,同时,因理财资金提前到期,客户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理财计划,重新进行资产配置。

虽然根据理财产品合同,尽管银行方面有权单方解约,但对涉及的客户应当做好的解释工作,充分说明相关规定,否则会导致客户不满情绪激增,间接影响银行声誉。除了发布相关公告外,理财经理应与相关客户充分沟通,协助客户选购替代产品以承接突然到期的资金,从而降低客户流失的可能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普益标准。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冉笑宇)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