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2020年:多谈工作 少谈房子

2020-01-23 证券时报
去App听语音播报

李宇嘉

近期,部门新年茶话会上,领导让大家畅所欲言、尽情吐槽。当问到2020年你有什么愿望时,有几个90后的年轻人,涩涩地说到,希望2020年工资涨一点,房贷压力降一点。单位收入尚可,年轻人贷款压力竟如此大,既感慨、又无奈。借此联想到不久前见到的一位刚刚毕业的博士师弟。令我惊奇的是,他脸上毫无从繁重的毕业设计脱身后的轻松,也没有从学校迈入社会之希冀,反而苦笑着说,起薪扣除房租外,不比在学校时导师给的津贴多多少。

接踵而来的压力是,结婚、买房、生小孩。社会是一面透镜,真的会放大焦虑、会矮化梦想。2020年,第一批80后步入“不惑”之年、第一批90后步入“而立”之年。不觉中,这些新新青年已是社会中坚了。很多人都在讲,当下的时代,对80后、90后等年轻人不公平。仔细盘算,貌似是那么回事,这些新新青年进入社会时,面临着史上最难“就业季”,快节奏的工作,这山望过那山高的房价,“421家庭”特有的养老难、小孩教育难。

他们憧憬的这个社会,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他们呢?遍地黄金的日子过去了,低垂的果子已经没了,风口都是父辈们的。说白了,高增长过去了,容易赚钱、轻松过活的时代远去,留给他们的,是早晚拼命挤上高峰的地铁,以高强度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应对高房价、高教育成本,绸缪自己未来的养老。百年前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说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国家、时代,这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涛。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确实是这样,面对90后年轻员工那张还显稚嫩的脸,60后的领导谈了自己的经历,年轻时最辉煌的时光在农村度过了,那时的饥饿感,现在半夜醒来还会反刍;90年代国企改革,不得不二次创业,应对新经济,从头学起。不过,长期对抗苦难与宿命,练就了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品质。现在快60岁了,每天仍五点半起床,先锻炼身体后早读,了解行业形势、同业动态,然后开启工作。

至少,现在大多数85后、90后、00后年轻人,父母能资助买房的首付款,甚至直接跳跃至了“房二代”,从父母那里继承一套房子。这在50后、60后,甚至是70后那一代人的眼里,是不可想象的。尽管,那时的房子都是政府或企业免费分配的,但大多数人都要排队数年才能分到。即使分到了,很多职工都是三代人挤在50平方米的逼仄空间里。那种煎熬和窘迫,在当代年轻人看来不可思议,但确实是几代人共同的清贫记忆。

年轻人、住房难,大城市、居不易,这是全球的共性。国外发达国家的居民,首次购房年龄为41岁,他们进入社会后都要经历20年左右的租房生涯,然后等到积蓄足够买房了,才能实现“居者有其屋”。而在我国,居民首次购房年龄为27岁,收入不如发达国家高。这时买房,首付款压力、按揭月供压力,能不大吗?责任大了,能力就得强起来。奋斗中的砥砺,成就了上一辈人废寝忘食、心无旁骛的精神品质。手捧保温杯的他们尚且如此,我辈青年该如何?

诚然,资产价格在高位,产生肉眼机会的空档被填平了,科技迭代加快,有些壁垒很难跨越,成就感的回报期拉长。短期看年轻人的机会收窄,甚至不得不为“一套房子”拼搏。但要认清,任何时代都有被激励竞争的资源。凡过往,皆序章。互联互通、新消费崛起,市场广度和深度无限细分、再细分。轻松摘桃的机会没有了,但深度挖掘的机会还很多。关键是,躬身入局,不是把困难挂在嘴边,摆在辩论席,时间浪费在抱怨上、浪费在刷屏上。春节到了,年轻人返乡,前几年回乡谈房子,希望今年多谈具体的工作计划,年后开干。

(作者系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洋)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