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2025年首轮降准降息落地,“炒停售”风再起,但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09:31 慧保天下 微信号
语音播报预计14分钟

 2025年的首轮降息降准,比预期来的还要早一些。

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突然宣布“降准降息”组合拳: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预计此举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公积金贷款利率直降0.25%,无论是时机,还是力度,均远超市场预期。

至5月20日,2025年的首轮存款、贷款降息同时落地。当天,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调10个基点,降至3%、3.5%。

而在LPR发布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大国有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纷纷下调存款利息。其中,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下调幅度最大,达到25个基点,而一年期定存利率已全面跌至1%以下。

降息降准之下,保险代理人朋友们又开始了“常规操作”,敦请客户把握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再度调降的时间窗口,赶紧上车。

只是,相较于历次“炒停售”,人们愈发感觉,“炒停售”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小。

01

降息短期利好保险业负债端,新一轮“炒停售”已经开启

在外部环境冲击加剧、国内经济增长压力增大之时,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预期。

保险业对于新一轮降准降息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期。此前的4月21日,保险业协会官网发布消息,宣布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确定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较前值下调0.21个百分点,就已经预示着,行业已经开始着手应对有可能的降准降息,以及预定利率下调问题。

按照规定,如果二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仍低于2.25%,则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须下调,与之对应的,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的保底收益率也须有所下调。

这意味着,最早在2025年三季度,普通型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将进一步下调,大概率将从当前的2.5%下调至2.0%,而分红险的保底收益率也将从当前的2.0%下调至1.5%。

每次降准降息,对于人身险业负债端而言,短期,都意味着新的机会——银行降息之后,人身险预定利率的下调要相对滞后,以至于与银行存款、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等,形成较为明显的利差空间,相较之下,使人身险产品收益率“更具竞争力”,进而利好保险公司负债端。

也是因此,自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宣布下调开始,保险代理人们就自发的开启了新一轮的“炒停售”,鼓励客户把握机会,投保预定利率2.5%的产品,以免错过机会。此轮降准降息过后,“炒停售”的气息愈发浓厚——在多次尝过了“炒停售”带来的甜头之后,这俨然已经成为行业的一种路径依赖。

不过,与以往有显著不同的是,业界人士开始对于“炒停售”的效果有了更多疑虑。

2025年“开门红”期间人身险公司的表现就已经说明问题——尽管降息预期浓厚,但市场疲态尽显,不少公司新单保费出现了一定的负增长,一季度,保险业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52万亿元,同比下降1.16%,其中,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2万亿元,同比下滑2.63%。

不少代理人对于这一点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预期,认为经过前几年的“炒停售”之后,很多客户已经投保了储蓄型产品,短短时间内,再度投保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尤其是,预定利率从3.5%的高点一路下滑,其市场吸引力本身就在下降,其他类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虽然下调更快,但彼此之间的利差已经收窄,竞争优势相对在收缩。

02

利差收窄倒逼保险销售转型,从利差导向转向功能导向、服务导向

尽管都已经感受到了“炒停售”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愈发减弱,尤其是伴随“报行合一”在各个渠道的全面深入,保险销售转型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转型已经是难上加难。

有业界人士直言,代理人销售保险产品已习惯于比收益率,不仅保险产品和保险产品比,还要和银行理财比、和基金比,以至于行业对于“保险销售”整体迷失了方向,收益率至上,产品功能、服务生态等沦为了小配角,对客户保险观都产生错误的引导,现在很多客户在考虑保险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收益率,完全把人身险产品当做了理财产品,“既然把保险产品完全视为理财产品,其受到收益率的影响就一定会更大。”

不少人身险企已经意识到了“比收益率”的弊端,但市场大环境如此,单个公司的努力难以奏效,好在越来越多公司开始意识到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弊端,正开启各种新尝试,以谋求破局。

从“强调收益率”转向“强调功能”是主流共识之一,相较收益率,更加强调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功能、财产保全功能、长期领取功能等等,增强其独特竞争力。

受此影响,一些公司开始重新将注意力转向了健康险。在经历了重疾险的“炒停售”之后,受重疾险新单缩水影响,健康险保费增长一度低迷,但伴随储蓄型产品也陷入低迷,健康险的增长韧性反而得到进一步凸显。

2025年一季度,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17万亿元,同比微增0.93%,但同期,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为3782亿元,同比增长4.85%,显著高于行业整体水平,财产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1141亿元,同比增速更高达7.6%。无论是在人身险公司中,还是在财产险公司中,健康险都成为了增长最快的险种,显示消费者对于保障型产品的需求,依然稳健增长,健康险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在健康险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险公司也更加突出养老年金等产品的长期领取功能,一个典型的话术是,对于老年人而言,几百万的储蓄用于买房收租金,会面临房产贬值、租售比不佳、房屋修缮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存到银行里,则面临被诈骗,被各种原因提前套取花光等不确定性,相较之下,投保养老年金,定期领取一笔养老金,不仅能防止上述问题,还有助于增进家庭和睦。

从“强调收益率”转向“强调功能”同时,几乎所有保险公司也都在强化保险产品附加的“服务属性”,将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置于更高的战略定位,以服务突出保险产品相较其他理财产品的优势。

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也并未放弃“比收益率”的销售模式,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保险公司为增强产品的吸引力,且满足“报行合一”的要求,目前开始有意识降低手续费,将更多利益给到消费者,有公司网销产品甚至已经将费用率压低到了极致,尽可能提高收益率,最大程度让利消费者,纯粹依靠产品本身吸引消费者投保。

利差快速收窄之下,“报行合一”不断深化之下,压降佣金、营销模式改革,乃至营销体制改革,俨然已经成为市场不得不为之的选择,相较于以往,这或许才是新一轮降准降息带给市场的最深刻的影响,而具体怎样理顺其中的关系,也已然成为市场关注重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刘思嘉)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