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关于推动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知》的发布,个险营销体制改革再度成为行业热门话题。
但无论怎样讨论,结果都是类似的:个险转型太难了,不只面临人力增长难,产能提升难,还面临基层落地难,小公司难上加难……再叠加低利率持续、报行合一全面深化、预定利率不断下调等因素,难度系数更是直线上升。
可以说,个险改革之难,是叠加了改革难、环境难的结果,如同当下整个人身险业的缩影一般
01
人身险业亟待重塑增长逻辑,个险改革进入深水区
自2019年监管启动“清虚提质”以来,曾创造过近千万人力盛况的个险渠道,在六年时间内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瘦身革命”。数据显示,个险人力已从2019年912万人的峰值连续下滑至如今的200多万,平均每天有近4000名代理人离开个险。
不过,人力的减少终归会达到某个平衡点,随着流失曲线的缓和,个险改革逐渐走出剧烈的人力出清阶段,转入以产能提升为侧重点的渠道改革深水区。此前曾有媒体统计,2024年,A股五大上市险企寿险公司代理人数量同比降幅已从2023年的13.63%收窄至2.71%,整体释放出企稳信号。其中,平安人寿个险代理人甚至逆势增长4.61%,达到36.3万人。
回顾个险的发展脉络,从1992年友邦将个人代理人模式引入起,“人海战术”这一模式就成为了个险的经典标签,延宕30年之久。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量代理人涌入渠道,泥沙俱下之下,人力虚挂、自保件占比畸高、套利多发等隐患层出不穷……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光环之下,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大干快上,人身险新单保费与总保费的快速增长,掩护了这一粗放增长模式的弊端。2015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之后,由于准入门槛大幅降低,个险代理人迎来最剧烈的一波快速扩容,从2015年到2017年,个险代理人从325万人扩张至807万人,年均复合增速高达35%。
当潮水退去,臃肿的个险渠道终于将所有的弊端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再加上低利率、报行合一、预定利率下调等因素的影响,个险的深层次弊端进一步凸显。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2025年开年,个险新单迎来“开门黑”,交流数据显示,行业个险前2月累计新单标保不足400亿元,同比下滑幅度达14%,“老七家”之外的寿险公司下滑幅度甚至超过了20%。
可以说,个险改革之难,是叠加了改革难、环境难的结果,如同当下整个人身险业的缩影一般。
02
难点一:人力增长难,旧模式已死,新模式当立,报行合一或推动手续费率进一步降低
破楼容易建楼难,当个险壮士断腕般完成了人力出清破局之后,如何在产能提升深水区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了横亘在每家主体面前的大山。这场正在进行的系统化改革所面临的,是在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新兴挑战交织下,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改革困局。
作为个险渠道改革的核心对象,代理人的职业尊严、专业能力与生存状态,将直接决定渠道转型的成败。然而,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的当下,个险代理人正面临青黄不接的断层之痛,在不少人身险企个险渠道,仍面临着人力增长难、甚至仍在下滑的压力。
业内人士分析,代理人人力难以健康增长,主要因为两个原因——流失的人力多,新增的人力少。
导致人力流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准客户在一次次的业务冲刺中被消耗,与此同时,伴随保险知识的普及,客户对代理人说辞的信任度下降,即客户觉醒了,而险企还在沉睡,没能跟上客户进步的节奏。另一方面,“产品说明会+话术演练”等传统的培训留存机制与代理销售模式逐渐失效,且越来越难以适应专业化的需求,而新的模式又尚未建立。
新增不足也同样是两个原因。一方面过去低质量增员导致的恶果,让险企和代理人都产生了抵触心理,不敢再涉足;另一方面,高质量增员模式尚未建立。高质量代理人的招募培养需要的是基本保障完善基础上的长期主义,而这与险企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靠压榨代理人赚取保费的模式相抵触,很多险企苦不堪言,但仍在观望,还没有革自己命的勇气。
所以,整体来看,代理人人力虽然释放了企稳的信号,但仍难以实现健康的增长,与此同时,外界的诱惑还在增加,近期,美团、京东、饿了么开展新一轮大战,各种补贴层出不穷,不少业内人士都担忧,又将有一批代理人流失。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报行合一”在个险渠道的全面深入,险企在个险渠道的费用投入进一步收紧,非绩优代理人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环境,或进一步加剧人力的流失。
03
难点二:产能提升难,消费者减少非刚性支出,低利率终结利差模式,产品结构大调整
代理人数量提升难,与之伴随的是另外一个严峻的问题——产能提升难。尽管在上市险企的报表中,个险渠道的核心业务指标似乎都在快速增长,产能都在快速提升,但对于很多险企而言,代理人产能提升难,依然是一大难题,2025年一季度,这一问题尤为凸显,很多险企个险渠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结合当下市场环境,就不难理解,产能提升为什么难:
一是宏观经济不景气,客户收入增速放缓,对于非刚性支出愈发谨慎,再加上经历了前几次的“炒停售”之后,市场已经被过度透支,即便再度炒停售,也难以激发客户兴趣。
二是低利率持续,且不断深入,就在近期,国内迎来新一轮的降准降息。低利率持续,保险业虽仍然具备一定的逆周期优势,但其与其他理财产品之间的利差正在快速收窄,优势越来越小。而代理人销售保险产品已习惯于比利益,不仅保险产品和保险产品比,还要和银行理财比、和基金比,而非比基于服务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至于行业对于“保险销售”整体迷失了方向,继而对客户保险观产生错误的引导。
三是产品结构调整。低利率倒逼行业产品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主推固定收益类产品,转向浮动收益类的分红险、万能险等,代理人不习惯、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凸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代理人的产能提升。纵观一季度,个别公司个别渠道保费增长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仍在主推固定收益类产品。
04
难点三:老机构惯性大,改革难以落到实地
近年来,不少险企都注意到了个险转型的重要性,加大了个险渠道的转型力度。比如国寿寿险从管理制度切入,将原来的“个险销售部”扩展为“营销发展部”“收展发展部”“个险企划部”“个险运营部”“培训部”“综合金融部”6大部门,将个险业务做精做细。
更多险企则选择从个险营销体制改革入手,打造基于新模式的高产能团队,例如,泰康开始试点“准员工制”,为绩优代理人缴纳社保,并补充商业保险;友邦中国启动“健康管家”计划,将代理人转型为健康管理师,从单一产品获利转向通过产品、健康管理、财富规划等综合服务获利;中国平安则通过推进“数字化营销”和“智能化服务”,加速布局“数字化+社区化”服务网络,提升个险产能……
虽然诸多险企都做出了尝试,但并非每家险企都取得了理想的结果,个别险企甚至因为新队伍投入巨大,但成效有效,干脆选择解散新团队。
有业内人士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还在于内部未能就改革达成高度共识,且改革机制没有理顺,以至于上层大力推动改革,但基层机构惯性太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改革难以落到实地。
“几乎所有的老机构都有这样的问题。改革的阻力来自于过去的积习难改,路径依赖和求稳心态,都想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导致对改革的战略认知和定位处于模糊状态,缺乏破釜沉舟的决心和行动,在小心翼翼试探过程中,错失了机会。”
05
难点四:大公司难,小公司更难
对于险企来说,个险渠道的建设是一项涉及战略定位、组织架构、利益分配等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型工程,高昂的成本考验着险企治理能力与资源的分配,大公司难,小公司则更难。
对于中小险企来说,入场时间晚、费用水平低、资金能力差、服务配套少、风控能力弱,想要搭建稳定的个险渠道,实属不易。
在“报行合一”在个险全面深化的当口,当头部险企依托医疗养老生态构建差异化壁垒,强势进军银保渠道挤占客户资源时,动辄100%以上的同比增速,对缺乏寿险专业经营体系中小险企个险渠道建设形成了人力、资本、技术等多重绞杀。
06
从“管道逻辑”向“生态逻辑”进化,未来属于渠道协同
“报行合一”之下,保险业或许正经历着自1992年以来最为剧烈且深刻的渠道革命。三大渠道中,银保渠道价值提升、迅速崛起,一些头部险企将战略重心押注银保;经代渠道再入“冰河周期”,面临保费佣金不断缩水、机构人员加速洗牌等压力,腹背受敌;个险渠道在经历大失血后,又将踏上新的改革之路。
作为行业主力渠道,个险仍然是险企掌控力最强、价值沉淀最深、战略韧性最好的护城河。而个险渠道的韧性和不可替代性,则来源于其更能兼顾“保险+服务”,是渠道,却不止于渠道。
具体来看,个险具备三大核心能力。
第一,在深度客户经营上具备不可复制性。相比于经代和银保,个险能够通过更高频次的互动与客户需求的深挖,将保险交易升级为信任资产沉淀,良好的个险口碑能够更多地提供续期保费,为险企提供抵抗利率周期的现金流护城河。
第二,在风险定价方面更容易形成生态壁垒。得益于能够深入沉淀客户的健康档案、家庭结构、行为偏好等数据,个险能够获得更灵活、实时的数据,方便构建起数据与服务的双向闭环,一方面利于反哺险企创造多元化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形成风险筛选能力。
第三,成为赋能险企生态接口的钥匙。个险可以以代理人为枢纽,将自家险企的医疗、养老、财富管理等生态资源直接转化为可交付的服务包,能够更加稳定地将服务转化成为产品。
长期来看,个险产销一体,本质上源于“人-服务-生态”的集合,在“保险+服务”的大逻辑下,能够放大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驱动险企价值网络的形成。而银保、经代则困于“管道逻辑”,容易陷入渠道零和博弈的消耗。当“报行合一”全面落地个险,渠道格局稳定后,个险与银保、经代之间或整体偏向于以个险为核心的能力互补、生态协同。
银保为入口:面向大众市场,通过标准化产品提供短期价值,起流量筛选作用,为个险输送种子客户;
个险为枢纽:面向中高端市场,通过保险金信托、健康管理、养老规划等复杂方案提供长期价值,起深度服务作用,构建垂直价值体系;
经代为触手:依托区域化、垂直化优势,兜底覆盖长尾客群,以更加灵活的产品选择优势填补生态缝隙,为个险输送潜在客户。
对于个险代理人来说,专业化、精英化的“超级个体”将会是未来代理人的一大进化方向。随着消费者对于保险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平权之下,消费者将掌握更多主动权,代理人也会从销售走向综合服务,成为险企的综合服务前端。
至于这个“超级个体”究竟由谁来承载,值得担忧的是,相比于幸苦把一个代理人打造成“超级个体”,快速迭代的AI似乎天然就有成为“超级个体”代理人的潜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刘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