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北京第二批“监管沙盒”试点名单公布 保险机构首次“出镜”

2020-06-05 证券日报
去App听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 李 冰

6月2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11个拟纳入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应用,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继1月14日公布首批6个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以来,第二次公布试点应用名单。

截至目前,北京两批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应用已累计达17个。《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入围的试点应用项目中不乏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建设银行(601939,股吧)、腾讯、拉卡拉(300773,股吧)等大机构的身影,产品涉及人工智能、区块链、5G、智能风控等前端科技产品。

据接近“监管沙盒”评测的知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第二批试点项目传递了几方面监管信号:一是试点主体范围越来越包容,更多机构尤其是金融科技公司可以独立申报试点项目,这是非常大的进步。二是试点项目的业务领域更为广泛,并逐步完善。三是确定了项目产品导向,例如,非接触金融方式在提升金融机构效率、辅助小微企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体现出普惠金融的价值。”

保险机构首次“入盒”

是重要突破

根据此次公示内容,第二批“监管沙盒”的11个应用分别为:基于智能机器人的移动金融服务项目、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5G+智能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产品、“一路行”移动终端理赔产品、多方数据学习“政融通”在线融资项目、天翼智能风险监控产品、国网智能图谱风控产品、移动金融云签盾、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电子身份认证信息系统、智能云小店服务。

总体来看,此次单独申报试点项目的机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银行(601169,股吧)、中国人寿财产保险、拉卡拉支付。联合申报试点项目的机构包括:腾讯云、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有限公司与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北京分行;中国电信与翼支付;国网征信与邮储银行;中金金融认证中心与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北京分行;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北京中关村(000931,股吧)银行以及百信银行。

可以看到,此次试点应用项目拓展了业务范围和申报主体。首先,横向拓宽了金融业务范围,覆盖了银行、保险、非银行支付等领域;其次,纵向延展了申报主体,支持科技公司直接申请测试,涉及的金融服务创新和应用场景由持牌金融机构提供。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寿财产保险是首次“入盒”的保险机构,申报项目为“一路行”移动终端理赔产品。《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在1月14日公布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公示(2020年第一批)》中也曾有过类似项目,是由中国银联、小米数科、京东数科3家机构合作创新联手推出的手机POS创新应用项目。

仔细对比这两个产品项目后,《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二者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中国人寿财产保险申报的项目旨在建立全国性移动车险理赔管理应用平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开展保险查勘业务和在线自动理赔服务,从而提高保理服务效率,改善理赔服务体验,解决车险行业理赔慢、理赔难的问题。

一位参与此次试点应用项目评测的知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第二批试点项目中保险机构首次‘入盒’,确实是很大亮点,是非常有意义的重要突破。”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孙扬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保险机构‘入盒’是十分必要的,疫情之后,监管部门对保险的线上化运营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各家保险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线上保险服务能力。此次增加保险机构进入试点项目,有助于引领和鼓励保险行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能否顺利“出盒”

是未来关注重点

除了保险机构新近入围试点应用项目之外,此次公布的北京第二批“监管沙盒”试点名单还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证券日报》记者对两批试点名单比较后发现,入选首批试点名单的应用项目以产品形式居多,主要涉及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第二批试点名单中,应用项目中更多聚焦金融数字化场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探索分析解决金融服务民生方面存在的难点、痛点问题,助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此外,第二批试点应用更加具备“抗疫基因”。例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人寿的试点应用项目是打造非接触式金融服务,提升疫情下金融服务;北京银行、国网征信的试点应用项目则专注于高效便捷地提供信贷支持,加快推进企业复工达产。

与第一批相比,孙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的试点应用项目明显扩容。本次申报的产品金融科技种类更丰富,5G、智能机器人、知识图谱、区块链、金融云等都已出现在申报列表里面,这些都是提升金融业务效率的应用。”孙杨认为,“未来,试点会进一步扩容,申报的行业会进一步增多,比如,全线上化的信托发行和募资平台、面向经营型的融资租赁平台等,都可能会‘入盒’”。

“未来在机构种类的扩容上肯定会越来越多,但绝不是一蹴而就,这是个沟通完善的过程。”上述接近“监管沙盒”评测的知情人士表示:“监管沙盒目前仍是一套成长中的机制,需要在后期发育中逐步完善。可以说,前期看项目,后期看机制,未来的重点在于机制完善方面。比如,项目在经过前期‘入盒’之后,后续的监测机制如何?能否顺利‘出盒’?这些都是后期需要重点关注的。”

(责任编辑:张洋)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