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散户不易,炒股亏大钱,买基金亏小钱!
买基金的人,肯定心里苦;但是基金经理,可能心里更苦。
近日突发传闻,公募限薪350万!有市场消息称,“基金、券商限薪已经开始。上限300万,XX、XX两家基金公司已经正式发文。”
根据一些媒体求证,大致可以确定的是:
1、有关行业的限薪令已经开展试行。而且,上海有头部公司已经接到,但深圳还没有听说。
2、关于限薪范围,目前流传的方案有很多但大同小异,基本在300万~400万之间。
3、这可能是公募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薪酬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国税法,个人年收入在102万以上,适用45%的个税税率,因此如果按税前350万计算,税后应该是200万左右。
要知道,此前市场一度流传,明星基金经理数年薪千万,现如今差距大的不是一星半点!
有人也许会问,基金行业限薪,对基民们影响大吗?
讲一个鬼故事。国内有100多家公募基金公司,3000多位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着1万多只基金产品,过去两年“帮”基民亏掉了接近2万亿。
就拿去年来说,约57%基金负收益,其中373只基金跌幅超过30%,27只基金年内的跌幅超过40%。
就算是押注过往业绩比较好、甚至穿越牛熊的基金经理,也不能避免亏损。2023年主动管理基金经理亏损TOP10,葛兰、张坤、刘彦春、刘格菘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霸屏。
最令人气愤的是,业绩亏得惨不忍睹,但没人为此负责,管理费却没少收。
iFinD数据显示,198家基金管理人2023年合计收入管理费1356.53亿元。2023年管理费收入前十名均超过30亿元,其中管理费收入最高达到92.74亿元!
就拿去年业绩垫底的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来说。该基金以净值亏损46.5%年度业绩夺得全部公募基金产品倒数第一,净利润亏损6442.5万元。然而,去年全年却收取管理费140.89万元,其中应支付基金管理人的净管理费84.77万元。
在公募限薪背景下,可以预测下,行业可能出现这些变化:
1、基金经理减少内卷,选择躺平。既然薪酬天花板是固定的,业务就没必要那么拼了,可以适当躺平,洒洒水。
2、明星基金经理或将出现离职潮,下一站或将选择薪酬弹性更大的机构,“公奔私”或将是他们“跳槽”去向,毕竟私募大概率不会限薪。
3、被动管理型产品加速崛起。被动型基金更加依赖计算机程序,而非"人力操盘",与动辄上亿的管理费相比,程序化交易的成本可简直是九牛一毛,因此或将成为基金公司们的下一个主攻方向。此外,主动权益的基金经理,干的不爽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而指数基金跟踪指数,走谁好像都影响不大。
进入2024年以来,可以明显看到,各家公募基金公司把重点放在了各类指数基金,特别是ETF上。
iFinD数据显示,3月8日,权益类ETF总规模达2.02万亿元,首次突破两万亿元大关。今年以来,仅仅两个多月时间,权益类ETF规模增长超4000亿元,41只ETF年内规模增长超10亿元,其中39只为宽基ETF。
公募基金行业限薪,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主动权益型产品的逐步式微,被动指数型产品的长期上行。
(责任编辑:赵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