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吴念鲁|《中国金融》70年 70人特别谈

2020-10-27 和讯名家
去App听语音播报

吴念鲁|《中国金融》70年 70人特别谈

编者按   1950年10月1日,《中国金融》创刊,由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编辑室负责编辑出版工作,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交流金融实际工作经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金融期刊,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新闻出版事业迈出了第一步。2003年,《中国金融》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改为“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但其政策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定位没有改变。而今,《中国金融》已经成为金融宣传舆论战线中的重要一员,成为财经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刊物之一。70年来,《中国金融》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金融事业的辉煌历程,坚持不懈地为金融改革开放鼓与呼。为了纪念《中国金融》创刊70周年,“中国金融杂志”微信公众号将从10月1日起推出“《中国金融》70年 ? 70人”专栏,由70位多年来关注、支持《中国金融》,与《中国金融》同命运共成长的经济金融界领导、专家、学者,畅谈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故事以及与《中国金融》杂志的深厚情缘。

专栏推出次序以人物姓氏笔划排序;部分文字选自其在《中国金融》刊发的文章内容,推出前未经本人再次审阅。

| 本期人物 |

吴念鲁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原副会长。我国著名国际金融学家,研究领域涉及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等各个方面,尤其在国际收支、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研究、外汇风险及其防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1936年10月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同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国外局(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从事国际金融研究工作。1986-1992任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创办《国际金融研究》杂志并任主编。1985-1992年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92-1997年任中国银行卢森堡分行行长。

吴念鲁|《中国金融》70年 70人特别谈

吴念鲁谈应对当前逆全球化的思考

第一,识变化、谋布局。针对逆全球化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新型全球化的几条内涵:一是以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解决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以协同联动的合作模式,打破目前全球各国发展失衡的难题;三是以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搭建和巩固共商、共建的平台和机制;四是以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弥补目前发展成果不能普及全民的困境。新型全球化思想的内核是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准则是共商、共建、共享;实现路径是不断优化全球治理结构与推进“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是今后中国对外战略的总纲领。

第二,要有新的战略思维。一是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上,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双边和多边组织,加强区域合作、多边合作,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包括联合国组织),争取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共识共赢。争取有主要经济体共同发起项目开发。在资金提供方面,要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如亚投行、世界银行、西方大银行等,甚至可以考虑联合西方发达经济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基建投资,把中国的产能和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市场结合起来,以争取惠及更多国家。二是在防控风险的主题下,将全球化有关风险作为重点防控对象。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国要更加重视经济金融安全。在对方限制、打压我境外企业时,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三,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事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即“双循环”战略。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探讨:一是讲好“中国故事”,从东道国的利益出发谋划项目,为东道国寻求经济增长点,培育产业;二是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共商共建,相互参股;三是贡献“中国智慧”,推动东道国更深入地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参与各类多边共商机制,共同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优化;四是推动中国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四,要积极稳妥推进经济金融开放。一是要有序地开放,要有开放的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如加大各省市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海南全省实施自由贸易区开放政策,加大对国外金融机构开放的力度等,给国际社会以稳定的预期,给国内各类企业以准备的时期。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逐步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计价结算、外汇储备的占比,可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放宽资本流动的限制。要深刻认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集聚国际资本的紧迫感,将开放带来的压力,传导给企业,倒逼企业创新、转型。二是加快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总结以往全球化的经验,在全球化中获利较多,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上占据有利位置的国家,往往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实际上,中国正面临着这样的契机。我国有些领域的创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高铁、移动支付等。目前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高科技等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创新发展态势,要加强国防科技的发展,以确保国家安全。要从制度上给创新人才更多的激励,从机制上确保抓住此次技术革命的战略契机。充分认识创新驱动是确保新时代经济金融全面开放的基础。

——选自《中国金融》2020年第19-20期《中国应对逆全球化挑战的思考》

- END -

在《中国金融》刊发的部分文章

1. 2010年第7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走向》

2. 2010年第19-20期,《传播与创新是刊物发展的根本》

3. 2012年第1期,《人民币国际化的多元博弈》

4. 2012年第19期,《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策略》

5. 2013年第14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再认识》,与杨海平合作

6. 2014年第19期,《外汇储备管理沿革记忆》

7. 2016年第7期,《加入SDR后 的人民币汇改》,与杨海平合作

8. 2017年第4期,《互联网金融发展视角》

9. 2017年第24期,《外汇储备管理主导权何去何从》,与杨海平合作

10. 2018年第10期,《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思辨》

11. 2018年第15期,《关于利用外资的一次讨论》

吴念鲁|《中国金融》70年 70人特别谈

独家冠名

吴念鲁|《中国金融》70年 70人特别谈

海纳数据,释放平凡数据的不凡潜力

吴念鲁|《中国金融》70年 70人特别谈

支持单位

吴念鲁|《中国金融》70年 70人特别谈

支持单位

吴念鲁|《中国金融》70年 70人特别谈

支持单位

吴念鲁|《中国金融》70年 70人特别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冉笑宇)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