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田轩:创新引擎发力,电商打造消费新动能

2020-06-02 中新经纬
去App听语音播报

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2日电 题:《田轩:创新引擎发力,电商打造消费新动能》

作者 田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进入停摆和相互隔离状态。但我们也看到,虽然经济受到一定影响,但也有不少新动能、新行业、新机会得以涌现。

首先,依托于互联网的新经济在对冲疫情不利影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疫情导致的人员流动限制,许多经济活动将主战场由线下转到线上。同时,过去只在大城市活跃的互联网生活方式也在加速“下沉”,更多的县域、乡村加入到互联网生活的浪潮中。其次,在疫情考验下,不少新的工作模式、合作形态被推到了前台,如在线教育、在线娱乐、在线医疗、“云办公”以及不同行业的“共享”用工等。

对于这些看似被疫情“催生”的行业机会,究其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因,其实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逐步升级的结果,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加速普及的结果。因此,这些“互联网+”的新事物并非昙花一现的短期现象,而是具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代表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电商裂变,打开“新消费”的大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线下消费受疫情影响“跳水”之时,网络消费却在加速逆袭。疫情期间,以网购为代表的“宅经济”成为市场热点,各企业纷纷拥抱网络销售直播、危中求机、化危为机。电商服务也出新出彩,新消费模式加速涌现,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亿,较2018年底增长1亿,占网民整体的78.6%;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07亿,较2018年底增长1.16亿,占手机网民的78.9%。网络消费通过模式创新、渠道下沉、跨境电商等方式不断释放动能,形成了多个消费增长亮点。作为新的模式创新,社交电商和直播电商有效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成为了网络消费的重要支撑。

在电商未普及前,城乡市场是分割的。如今,通过产品上行及消费下沉,电商正在助推将城市与乡镇市场连通起来。特色产品的上行,一方面会提升城市对基层城镇及乡村的反哺力度,更好地促进基层的新型工业化和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也直接为基层消费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助力。电商平台和其庞大的物流体系为基层居民带去了更加价廉物美的正规品牌,同时也起到了拉平地域间消费鸿沟的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商平台正在加速拉动消费扶贫的牵引绳。随着移动互联网、电商平台、支付、交通物流、5G等基础设施条件的逐步完善,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正在变为电商的“宝藏区”。应急性的“消费扶贫”带来了“点对点”产销对接机制,也迎来了发展“富民产业”的重大机遇期。

拥抱“互联网+”,培育壮大新消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培育壮大电商新型消费,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有助于在中长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首先,发挥各类企业和服务机构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流程、商业模式等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在线上业态、线上服务方面实现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促进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发展,提升生产和服务的效率与水平。

其次,协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新型消费。疫情期间“互联网+”新消费动能的释放,对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布局,既能扩大有效投资,为加速释放新型消费潜力提供支撑,又能促进新型消费,为扩内需提供助力。

“好风凭借力”,新型消费发展壮大正当其时。在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外,还要统筹好鼓励与监管的关系。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充分应对新技术、新需求带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出现。此外,关注新的消费关系,而不只是关注新的消费场景,针对互联网平台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多的应用场景、数据收集使用频繁等情况,完善相关监管制度,特别是完善数据确权、个人数据隐私保护等法律法规,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制造业+电商”新模式,加速制造业蝶变

总体来看,与以往的消费拓展升级不同,由疫情催生的这一轮“互联网+”新消费带有明显的数字化转型特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生活的一次融合改造,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纵观历史,每一次类似事件,在对旧有经济体系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需求和商机,这也正是我们思考和布局未来的最佳时机。回顾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制造业成长的根本原因是国内技术能力提高和产业转型升级,其次才是国际市场的机遇。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是国内需求上升和生产率的提高,而非出口上升;又比如,更早的2003年非典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当年京东就是在非典的危机中从线下实体店转型到线上电商模式,终成就其今天电商巨头的江湖地位。

商业模式从线下大量转到线上,未必是短期的影响,可能会成为长期的趋势。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绝不会完全回到疫情之前的生活,一定会迭代、进化。从前,很多人都说互联网抢了制造企业的“饭碗”,但其实“互联网+制造业”完全可以发挥出1+1>2的效果。一头,传统工厂面临有技术、无营销,自创品牌之路道阻且长;另一头,互联网电商平台雄心壮志、剑指消费升级,只缺实体企业支撑。这种彼此解决痛点的合作,最大程度释放了产能价值,真正将好生产与好生活紧密挂钩。借助有竞争力的互联网电商服务、成熟的销售及运营,能够帮助制造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实现全面的降本增效。

因此,面对此次疫情挑战,制造业企业在追求提升自我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利用疫情倒逼出的新需求,积极拥抱互联网电商平台这座连接实体经济与新经济的“桥梁”,将疫情危机转变为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契机。

释放消费新需求,不能光指望“报复性消费”

六月流金,中国电商行业进入了例行的“年中大促”——京东618,这是疫后第一个融合线上线下的购物节日,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希望通过618刺激用户增量,刚刚经历了销售寒冬的各大商家都也在翘首期盼实现销量“回血”。截至6月1日下午14:00,京东618成交额就同比增长了74%。数据显示,这种由电商主导的“全民购物节”确实对激发消费活力、拉动产业销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3.3个百分点,但是比3月份的最高点下降了1个百分点,并且涨幅已经连续两个月回落,环比已经下降0.9个百分点。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人民银行刚刚推出了三万多亿元的流动性。按理来说,“放水”之后,市场中流通货币增多,在一定的通胀效果下,商品价格应该出现上涨。但是,实际价格指数却出现了连降,这说明刚刚走出疫情之后的消费者,在国际疫情并未好转、经济发展大幅动荡的大环境下,对于未来仍然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敢过度消费。未雨绸缪的担忧加上中国人传统中对于储蓄的偏好,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在整体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开启“买买买”的模式。

当然,在各地复工复产、政策扶持及消费券的刺激之下,虽然疫情之后不一定会迎来报复性消费,但恢复性的消费肯定会出现。在此基础上,真正能持续鼓励并刺激消费的办法,应该是控疫情、保就业、稳生产、稳收入,降低不确定性预期。同时,继续通过扩大内需带动消费的升级扩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方面是让扩大内需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创造和拉动需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在当前内外部环境下提振内需的复杂和难度。有效内需拉动消费升级,伴随着餐饮、零售等生活服务业的逐渐恢复,线上线下消费形态融合扩容,逐步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疫情之下,创新为上

无论是大数据在追踪疫情传播中的应用,还是电商带货直播的爆发,疫情的影响都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经济秩序的本质,是对稀缺资源的分配。而创新,恰恰可以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多的产出,更有效率地创造产出。二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但很大一部分是凭借着我们巨大的人口红利,在“硬科技”的创新追求上仍然需要我们持续不懈的努力。接下来,要在新基建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间取“最大公约数”,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不仅起到扩内需、推动新消费形成的作用,也能为中国孵化更多“硬科技”创造基础,成为我们弯道超车、在数字经济时代领先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激励创新并不意味着在扶持政策上的“大水漫灌”,而是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管好“看得见的手”,放开“看不见的手”,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充分应对新技术、新需求带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同时,激励创新创业,进一步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让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继续推动以科创板为开端、创业板为深入点的资本市场制度和要素供给侧改革,缓解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用金融哺育创新,培育出一批优质、高成长性、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新经纬APP)

田轩:创新引擎发力,电商打造消费新动能

田轩

(责任编辑:李显杰)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