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力诺特玻IPO:实控人高元坤曾因巨额债务股权高质押,集中注销转让吊销70家关联方

2020-11-24 和讯网 西贝
去App听语音播报

力诺特玻IPO:实控人高元坤曾因巨额债务股权高质押,集中注销转让吊销70家关联方

  11月23日,根据深交所创业板动态显示,山东力诺特种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力诺特玻”)已进入问询阶段。表明力诺特玻已通过创业板审核,下一步将是提交上市委会议审核。

力诺特玻IPO:实控人高元坤曾因巨额债务股权高质押,集中注销转让吊销70家关联方

  然而,我们在梳理招股书时发现,力诺特玻的实际控制人高元坤曾因巨额债务股权高质押,截止目前,高元坤持有的力诺集团37120万股以及力诺集团持有的力诺投资40750万元股权均处于质押状态;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关联方存在大额资金拆借;为谋求上市,在报告期内,力诺特玻通过集中注销、转让及吊销的方式处理掉了70家关联方。

  实控人控制企业曾因巨额债务股权高质押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曾存在实际控制人高元坤质押力诺集团股权、力诺集团质押力诺投资股权为力诺集团及其下属公司的银行贷款等债务提供担保的情形。

  力诺特玻为谋求上市,在招股书公布之前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股权解压操作。

  今年三季度内,力诺集团通过偿还债务及向债权人申请解除股权质押担保等方式,解除了力诺集团股权的质押和高元坤持有的力诺集团股权质押。

  数据显示,此次解除股权质押的资金来源于力诺集团转让其持有的宏济堂制药和力诺投资股权所获得的股权转让款,股权受让方为济南财投和济南金控。2020 年9月,力诺集团向济南财投转让宏济堂制药8.64%股权,力诺集团向济南金控转让力诺投资19.16%股权,济南财投的实际控制人为济南市财政局,济南金控的实际控制人为济南市国资委。

  发行人与控股股东及关联方存在大额资金拆借

  我们在招股书中发现,力诺特玻还存在短期借款居高不下,应收账款逐年增加,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其他应收款等问题,由此也发现力诺特玻的营运资本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2019年末,力诺特玻的短期借款余额为4595万元,相较于2018年末减少近1500万元,但应付票据却增加了近1900万元,短期急需偿还的有息负债依然高昂。应收账款相较于2018年增幅达16.5%。

  此外,报告期内,力诺特玻的流动比率分别为1.41、1.33、1.7,速动比率分别为0.95、0.95、1.23。而同行可比公司流动比率的均值则分别为3.17、2.71、2.11;速动比率的均值分别为2.55、2.11、1.54。

  力诺特玻称,公司与可比公司相比,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低于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可比公司均上市多年,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条件上具有优势,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相较于公司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应收账款往往反映关联方之间的资金拆借,报告期内,力诺特玻其他应收账款余额也占据了其流动资产较大的比重。说明力诺特玻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也较为频繁,若未来发生不公允交易,恐会侵害到中小股东利益。

  上市前发行人关联方企业集中注销或转让62家,吊销8家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力诺特玻集中注销曾与公司存在关联关系的关联方共计45家。从名单中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关联方均为力诺投资控股的子公司或孙公司。

  此外,力诺特玻在报告期内还转让了17家关联方,其中,大部分都为力诺投资控制的二级子公司。

  对于股权转让的原因?力诺特玻表示,为业务整合和电站出售。

  报告期内,力诺特玻已吊销8家关联方。吊销原因是由于长期无经营导致未按规定年检。

  实控人控制的宏济堂制药曾欲借壳上市后流产

  筹划近半年时间,力诺集团旗下医药资产欲借壳ST亚星一事最终宣布告吹。6月15日晚间,ST亚星发布了一则“拟终止重大资产重组的风险提示公告”,由于交易各方对本次重组的交易价格、业绩承诺及补偿等核心事项未能达成一致,公司收到了交易标的宏济堂、科源制药控股股东等部分交易对方发送的终止重组的协议文本,就终止本次重组相关事宜进行了协商。

  根据ST亚星此前发布的重组预案,公司拟置出全部资产及负债,同时购买宏济堂、科源制药100%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力诺投资,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高元坤,预计构成重组上市。据了解,宏济堂主要从事阿胶及其制品、中成药、麝香酮、蒙脱石原料药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科源制药目前主要从事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及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目前所销售的化学原料药主要用于糖尿病类、心血管类等各类制剂的生产。

  股权关系显示,力诺集团直接持有力诺投资94.37%的股份,通过力诺投资控制宏济堂、科源制药。

  作为济南最大民企力诺集团旗下医药资产,宏济堂、科源制药欲借ST亚星实现上市一事备受市场关注。遗憾的是,该重组事项筹划近半年时间,最终面临“流产”。

(责任编辑:王刚)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