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信用增级方式有哪些?

02-04 自选股写手
语音播报预计5分钟

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信用增级方式

在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信用增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够提高证券的信用评级,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以下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信用增级方式:

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信用增级方式有哪些?

内部信用增级

1. 超额抵押:指在构建资产池时,资产池价值超过所发行证券的金额。例如,发行 1 亿元的证券,但资产池价值为 1.2 亿元。

2. 直接追索权: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向投资者承诺,在基础资产出现违约时,将提供补偿或回购资产。

3. 优先/次级结构:将证券分为不同的层级,优先级证券在分配收益和本金时具有优先权利,次级证券则为优先级证券提供信用支持。当基础资产产生损失时,先由次级证券承担。

外部信用增级

1. 第三方担保:由第三方机构(如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为证券提供信用担保。若出现违约,第三方机构按照约定承担赔偿责任。

2. 信用违约互换(CDS):这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购买方定期向出售方支付费用,若证券发生违约,出售方补偿购买方的损失。

3. 现金储备账户:设立专门的现金储备账户,在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该账户,用于弥补可能的损失。

比较不同信用增级方式的特点

信用增级方式 优点 缺点
超额抵押 操作相对简单,增强信用效果明显 降低了资产证券化的效率,资产利用率不高
直接追索权 给予投资者直接的保障 增加发起人的潜在风险和责任
优先/次级结构 有效分配风险,激励次级投资者监督 次级证券的销售可能存在困难
第三方担保 信用保障力度强,增强投资者信心 增加成本,依赖第三方信用
信用违约互换(CDS) 灵活定制,分散风险 交易复杂,存在对手方风险
现金储备账户 提供即时的资金保障 减少了可分配的现金流

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时,通常会根据基础资产的质量、风险特征、市场需求以及成本等因素,综合运用多种信用增级方式,以达到最优的信用评级和融资效果。不同的信用增级方式在成本、效果和实施难度上各有差异,银行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责任编辑:差分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