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思考 | 商业银行如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5-23 银行家杂志 微信号
语音播报预计26分钟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努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监管相关要求,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服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

  商业银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国内外经营环境的新变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金融政策为导向,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自身高质量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国家战略。近年来,商业银行持续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支持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的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到2021年6月末,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为6.3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了110%;践行“双碳”战略,助力经济绿色转型,2021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达15.9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了93.2%;强化普惠金融发展,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加快推进“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2021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9.23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了140%;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2021年末涉农贷款余额为43.21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了36.7%;发展中长期贷款,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连续6个季度保持在30%以上。

  加强科技赋能,强化业务创新。近年来,商业银行普遍优化内部政策安排,以创新为引领、以场景为切入点、以科技为手段,从个人增信、风险分担、抵押担保等方面进行信贷产品创新,丰富数字化产品体系。在科技创新领域,商业银行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构建“投、贷、服”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建立和完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收集、信息披露和信用服务体系,聚焦“专精特新”,开发新产品解决企业的短期日常研发和中长期项目研发资金需求,优先支持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并通过大数据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打造信用贷款产品。2021年,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增长了32.6%,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在三农领域,积极探索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大型银行纷纷下沉,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形成了以“裕农通”为代表的“村口”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信用村建设,大力发展线上贷款,提高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在绿色金融领域,商业银行基于传统信贷业务创新绿色权益担保方式,研究出台绿色信贷专项补贴政策、设立授信审批和贷款发放“绿色通道”,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落地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持续探索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授信业务,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特色绿色金融服务。

  落实政策要求,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一方面,顺应监管要求,执行低利率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自2019年8月LPR改革以来,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从2019年7月的5.32%降至2022年1月的4.5%,累计降幅达0.82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另一方面,落实让利实体经济的要求,2020年、2021年分别减费让利3568亿元和3692亿元,并配合降低利率、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2020年实现了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完善风险管理,加强风险防控。持续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强化风险合规文化,关注重点领域信用风险,加快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强化科技赋能,加大线上智能风控体系建设,广泛引入征信、税务、发票、工程等多维度数据,依托大数据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数据标准化管理和应用,完善风险预防预判、监测预警、管控处置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和集约化水平。顺应宏观政策和监管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续落实好房地产长效机制,扭转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改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状况。积极做好潜在资产质量问题的应对预案,主动遏制不良贷款的增量,加快问题资产化解处置,2017~2021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逾12万亿元,切实提升了自身风险抵御能力。

  商业银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存在着短板和差距。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农村金融供求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仍存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不足,传统信贷审批模式与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的特点不匹配,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融资产品尚未得到广泛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在结构上还比较单一,业务体系、风险控制和管理体系尚未完善,相关业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这些短板与差距,说明商业银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也受到了一些瓶颈约束。

  基础支持有待完善。普惠金融领域,省级和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不一致,使得商业银行难以有效地提供服务。农村地区区域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缺少土地、农房等资产价值评估机构和相应的流转交易平台,且资产价值偏低、流转难度较大,资产较难成为有效的抵质押物。绿色金融领域,绿色融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标准尚不统一,针对客运铁路、核电等项目气候属性存在不同看法,商业银行在一些项目的绿色属性认定上存在一些困扰。我国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尚缺乏强制性明确规范。由于目前A股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主要针对重大污染企业,公司环境定量信息披露较少,商业银行在授信过程中无法完整获取有效的ESG信息。科技创新领域,缺乏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的担保机构,科技产业评估体系不完善,部分科创类小微企业无法获得认定,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之外的科创类中小企业难以享受政策支持。

  数据信息获取和整合的难度较大。在金融数字化加速的背景下,银行业进入了“数据为王”的时代。为了满足业务发展与监管合规等多重需求,越来越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选择采购外部数据。据中国信通院数据,在银行业外部采购应用场景中,大数据应用采购占比最高,达到87.1%。由于数据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特点,数据的流通和运用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一方面,国家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在征信数据的采集上出台更严格的要求,给银行对接外部第三方数据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非信贷信用数据或其他与信用相关的数据存在于公积金、税务、财政等多个部门,未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中心或信息平台,商业银行自行采集存在获取难、重复对接甚至无法获取等问题;各地农业农村数据库建设进度不一,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不全面等问题,尤其是缺少对于经营主体授信决策关系度较高的生产经营类等动态数据,导致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企业对农村用户的信誉和可靠性无法作出完全评估。

  资本约束较大。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资产需要一定速度的增长,必定需要资本的占用和消耗。随着我国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资本作为银行承担风险的底线,已经成为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硬约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商业银行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回归本源,重点通过信贷投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资本消耗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中小银行天然具有服务民营企业及小企业的基因和优势,但资本基础薄弱,叠加表外回表消耗资本,资本约束更大。绿色金融领域,绿色信贷与一般信贷资产资本占用比例一致,经济低碳转型需要占用大规模信贷资金,“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一般具有投资期限长、资金需求量大、经济收益较低、投资风险较高等问题,银行更加需要充足的长期资金来源。此外,在不良资产转让方面,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参与主体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交易不够活跃,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还受到一定约束。抵债股权资产实际账面价值往往远低于银行原有债权价值,且非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较差,商业银行在两年内处置完毕存在较大困难,银行资本占用压力较大。

  资产质量仍存在压力。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行业,科技型企业往往具有“重技术、轻资产”的特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在于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核心专业人才队伍,部分科技细分领域技术研发周期长、知识产权难以估值、技术成果市场转化慢,同时企业经营又往往面临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对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监管最新要求对不良贷款口径确认趋严,整治力度加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加速上升,但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面临转让合同效力、债务人可否享有优先购买权、受让主体是否享有相关实体和诉讼权利等问题,制约了以破产思维推进不良资产处置的进程。此外,高碳产业、房地产行业、普惠金融、中小银行等领域都存在潜在风险,有可能演变为局部风险,加之境外市场复杂多变,国别风险、合规风险、汇率利率风险也极易发生。

  政策建议

  在净息差整体下行、非息收入增长不稳定、资本管理要求越来越高、风险防控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商业银行要服务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银政共同发力。

  商业银行方面。一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推动金融科技深度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二要继续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战略发展,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做好“加法”,对“僵尸企业”“三高”和落后产能等领域做好“减法”,稳妥开展房地产领域业务。三要加强对新经济、新动能、新业态的前瞻性研究,创新产品服务,建立起与支持“三新”经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服务模式。四是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和内控合规管理,加强智能风控建设应用,提升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政府部门方面。一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打破数据部门垄断,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机制、共建共享”的全国一体化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基础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充分挖掘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价值。加快涉农数据整合和共享,搭建涉农大数据平台,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快数字金融政策配套,制定规范化的交易规则,加强数据安全,拓宽数据运用范围。二是完善相关领域配套政策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单由工信部公布,但省级和市级名单由各级工信部门认定。由于区域之间认定标准差异较大,导致银行在开展业务时标准不统一,各级部门应统一“专精特新”认定标准。三农领域,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农村产权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村产权交易,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数字化,为农村产权更加便利地发挥在融资中的作用提供有力的支撑。绿色金融领域,完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加大对绿色低碳活动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对绿色金融的风险分担、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机制。三是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共同防范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交叉产生的金融风险。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指标体系,探索适合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计量方法,实施有别于传统形式的差异化监管。加快建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和不良资产处置平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2年第5期「商业银行」栏目

  责任编辑:杨生恒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