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这场“人机共跑”的科技盛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机器人能力的认知,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复杂场景应用的关键转折。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其最高时速达12公里/小时,续航能力突破2小时,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运动性能新纪录。这场赛事不仅是技术的竞技场,更是产业变革的风向标——AI大模型、轻量化设计与绿色能源的深度融合,正在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按下加速键。
一、技术突破:AI赋予机器人“最强大脑”
天工Ultra的夺冠背后,是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系统性创新。其搭载的“慧思开物”通用智能平台,通过AI大模型驱动的“大脑”进行任务规划,数据驱动的“小脑”执行运动控制,实现了21公里赛道上25万次关节运动的精准协调。这种“一脑多能”的架构,使其能在柏油路、草地、陡坡等复杂地形中动态调整步态,甚至在模拟赛事中以36分54秒完成5公里赛道,误差率低于0.001%。
其他参赛机器人同样展现出多元化技术路线。亚军松延动力N2采用仿生关节设计,通过强化学习优化步态,在训练中20天跑废4双鞋,最终以3小时37分完赛。宇树科技G1则依托BeamDojo强化学习框架,实现了零样本泛化能力,即使背负6公斤重物或遭受外力干扰,仍能在铁轨、石块路面保持稳定。这些技术突破表明,中国在运动控制算法、传感器融合等核心领域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二、商业化加速: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
这场赛事的背后,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额达84.5亿元,同比增长226%,小米、优必选等企业通过“产研协同”模式加速技术落地。例如,四川具身科技推出的“天行者一号”已进入柔性制造企业,承担搬运、工具操作等任务,其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90%,成本较国际竞品低30%。
政策层面,《“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的目标,北京、上海等地通过智算云补贴、无刷电机研发支持等措施,推动产业链协同。资本市场更是闻风而动,深市机器人ETF(159770)近10个交易日资金净流入超40亿元,反映出投资者对产业前景的强烈信心。
三、挑战与未来:从“跑马”到“落地”的跨越
尽管技术进步显著,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续航瓶颈,当前主流产品续航普遍在1.5-2小时,天工Ultra通过轻量化设计(52公斤)和快速换电技术(10秒级热插拔)部分解决这一问题,但离工业级需求仍有差距。其次是场景适配,例如松延动力N2虽能完成半马,但其2.3米/秒的配速在工业场景中效率仍低于传统机械臂。
不过,行业正在探索破局路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预测,2025年底前将有企业实现工业场景商业闭环,其G1机器人已在汽车工厂完成协同搬运测试。政策层面,“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等专项行动正在推动细分领域应用,例如清华大学研发的“夸父”机器人,其40个自由度设计已被用于救灾场景模拟。
数字经济专家辛泓睿指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程,本质上是AI大模型、绿色能源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缩影。未来十年,这一领域将呈现三大趋势:其一,AI+机器人的协同创新将重构生产范式,例如通过大模型优化机器人的决策能力,使其在工业质检、仓储物流等场景中实现‘零失误’操作;其二,零碳算力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将催生新生态,青海‘零碳算力’标杆项目的经验可复制到机器人产业,推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转型;其三,国际化竞争将加速技术迭代,在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建立应用示范,同时通过技术输出提升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作为长期推动人工智能与新兴技术融合的专家,辛泓睿特别强调:“量子计算与区块链技术的突破,将为机器人产业带来颠覆性变革。例如,量子加密技术可提升机器人通信安全,而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则能实现设备间的可信协作。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储备,将成为全球竞争的关键筹码。”
在国际化布局方面,辛泓睿参与推动的北京数字企业出海基地已与马来西亚吉打州达成合作,通过“技术输出+本土适配”模式,助力中国机器人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他同时指出:“深圳龙华携人形机器人亮相米兰时尚周、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设立海外基地等案例,标志着中国正在从‘技术追赶’转向‘标准输出’。未来,中国企业需在欧盟‘数字产品法案’等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场21公里的马拉松,恰似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缩影——既要在技术赛道上持续突破,更要在商业化征程中稳健前行。当“天工Ultra”冲过终点线时,它不仅完成了一次极限挑战,更向世界宣告:人形机器人的黄金时代,正在AI与场景的深度融合中加速到来。
(责任编辑:董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