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医药行业周报:技术平台领先 合作窗口提前

03-23 和讯 华鑫证券胡博新
语音播报预计19分钟
  医药行业观点
  1 . 新技术平台更为MNC所青睐,合作窗口提前2025年3月21日,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达成一项全球战略合作,此次战略合作内容涵盖基于和铂医药专有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在多治疗领域的多项目授权许可协议,以及阿斯利康对和铂医药的1.05亿美元股权投资。此前,阿斯利康合作的国内项目主要以临床阶段产品为主,此次合作项目处于早期,可见MNC对中国biotech的新技术平台的高度认可。
  随着更多合作项目推向临床,持续验证结果,MNC对中国biotech的信任也逐步提高。投资换股的方式,也意味深入合作的进一步绑定,进一步扩宽合作项目领域。2025年全球新药BD依然保持火热,据DealForma数据显示,2024年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在抗体、ADC、双抗等领域,中国biotech从研发的初始就建立起技术的优势,而且不断尝试探索新靶点新组合,在全球创新浪潮中,全球领先或者全球最优的比例在持续提升。海外规范市场的创新溢价,也吸引中国biotech企业的研发做到高起点,高要求,避免陷入单一国内市场的竞争内卷,项目越早实现对外授权,更保障海外临床进度的领先。
  2. 减重市场多个BD落地,关注中国企业的机遇诺和诺德和礼来发布2024年数据,其中诺和诺德的核心主力产品司美格鲁肽(Ozempic+Rybelsus+Wegovy)合计销售2018.49亿丹麦克朗,约合279.42亿美元,2025年预计销售额将超过K药成为全球药王,而礼来的年替尔帕肽降糖版(Mounjaro)增长销售额11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减重版Zepbound销售额49.26亿美元。凭借更佳的减重效果,替尔泊肽正快速追赶司美格鲁肽,而且礼来还拥有小分子和三靶点GLP-1的研发布局,研发进度均快于诺和诺德。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更多MNC加码布局,2025年3月3日,艾伯维宣布引进丹麦生物技术公司Gubra的Amylin类似物GUB014295,根据协议,艾伯维支付3.5亿美元预付款,18.75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3月12日,罗氏宣布已与Zealand Pharma达成独家合作和许可协议,两家公司将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petrelintide,根据协议条款,ZealandPharma将获得16.5亿美元的前期首付款,此外,还有12亿美元的开发里程碑付款,24亿美元的基于销售的里程碑付款,总付款额最高可达53亿美元。中国创新药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减重和降糖领域的研发当中,差异化的研发思路,为全球合作创造更多可能。2月19日歌礼制药发布小分子口服GLP-1R激动剂ASC30美国Ib期多剂量递增研究前两个队列取得积极期中结果,其中多剂量递增(MAD)队列2中,每日一次服用ASC30口服片治疗28天后,肥胖症患者体重相对基线平均下降6.3%。
  联邦制药的三靶点和众生药业的长效双靶点制剂也将于4月发布临床数据,将吸引MNC企业的高度关注。
  3 . 通用型CAR-T和实体瘤细胞治疗持续进展
  根据医药魔方、强生与吉利德年报,2024年全球CAR-T细胞疗法销售约45.32亿美元,其中传奇生物与强生合作的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达到9.63亿美元,中国企业也参与到全球CAR-T销售的分成当中,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目前国内市场获批上市的国产CAR-T产品也达到3款。由于自体CAR-T高昂的生产成本,目前CAR-T尚不能纳入到医保中,仅靠商业保险,较难覆盖有效的治疗人群。异体CAR-T的的技术突破,未来制备成本的大幅降低,为纳入医保创造可能。
  2025年2月14日,Allogene Therapeutics日前宣布,其在研CAR-T疗法在复发/难治性(R/R)大B细胞淋巴瘤(LBCL)患者中的1期ALPHA和ALPHA2试验数据,其数据结果显示,ALPHA/ALPHA2试验中观察到的总缓解率(ORR)和完全缓解(CR)率与已获批的自体CD19靶向CAR-T疗法,用于治疗曾接受过两线或以上系统治疗的R/R LBCL患者中的结果一致。
  国内通用型CAR-T已有国内企业申报IND,2025年1月23日博生吉医药集团开发的、基于Vδ1T细胞的靶向CD19的现货通用型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2025年2月10日科济药业的基于THANK-u Plus 平台的首例通用型CAR-T受试者四周时评估为sCR。2月17日Nature Medicine发布一项针对神经母细胞瘤的CAR-T治疗研究,其中1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31.6%,总生存率(OS)为36.8%,该研究证明了CAR-T也能实现治疗实体瘤的可行性和长期性。2025年3月3日,科济药业的舒瑞基奥仑赛注射液(Claudin18.2 CAR-T)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名单,预计2025年上半年递交上市申请。
  4. CRO外部环境或有变化,关注安评的供给弹性CRO行业订单和盈利取决于内外医药市场的环境,虽然自2024年以来海外创新药融资趋势已好转,但因为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海外制药企业将订单交给药明等中国企业仍有顾虑,虽然中国CRO企业在效率、成本等多方面均有优势。2024年12月,生物安全法案尚未获得美国两院通过,2025年中国CRO企业将获得一些窗口期,而且美国总统更替之后,目前主要是增加关税,对于具备成本优势的中国企业,目前加税幅度并不影响CDMO的竞争优势,而且生物安全法案再通过的概率已显著降低,海外制药企业的顾虑会也会降低。国内订单方面,2024年医药投融资趋势并非好转,但已基本止跌,来自对外授权交易订单的快速增长,国内新药研发已逐步建立良性循环,新药市场价值的兑现将驱动国内研发投入更健康更持续的增加,也有利于CRO企业的良性竞争。从前段的科研到临床,目前面向海外比较更高的科研端已率先恢复,药明康德发布2024年年度业绩,持续在手订单同比增长47%,临床前新药开发也开始好转。考虑海外和国内投融资恢复趋势并不同步,国内临床前CRO利润率回升也尚未确立,但对于供给资源全球共享的新药安评部分,可能率先恢复而且实验用猴价波动可能会带来订单利润的弹性。
  5 . 原料药拓展新应用方向,关注尼古丁烟袋的生产代工自实行药品带量采购以后,仿制药的利润逐步趋向制造业水平,上游原料药产业受冲击影响较少,但向制剂下游延伸的战略已不能带来溢价。部分仿制药毛利率偏低,也难以承受上游成本上涨,制约原料药的价格弹性。基于市场空间和价格管控考虑,向非严谨医疗领域延伸,成为目前原料药企业拓展的重要方向。如联邦制药的青霉素产业链,目前主要拓展方向是兽用抗生素,2025年联邦制药与牧原股份合作的联牧兽药预计投产。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加持下,原来不可化学合成的化合物可以本实现生物合成。在新型烟草产业链中,凭借合成生物学的技术优势积累,目前已有金城医药等原料药企业实现了尼古丁的化学合成,可不受原料供给限制实现量产并出口。基于上游的优势,目前快速上量的尼古丁烟袋产业链也为原料药企业敞开合作的可能。
  6 . 头部三甲医院陆续推出细分领域的AI模型,产业浪潮已起自2025年2月18日瑞金医院与华为合作发布病理大模型之后,儿科医生AI、心血管专科AI等医疗垂直类大模型持续发布。
  从面向单一场景并已纳入支付体系的影像AI到2025年以来陆续发布的面向各类复杂场景,模态多样的医疗AI Agent,AI技术正加速影响传统的医疗模式,为健康产业持续赋能。企业方面,不仅有平台型企业参与,如华为、阿里、京东健康、腾讯健康等,卫宁健康润达医疗等医疗企业也参与其中。由于医疗的严谨性和特殊性,平台企业和医疗企业的深度合作,促使AI能更好满足医疗机构的专业需求,例如华为与润达的合作。2月25日,润达医疗发布基于华为轻量化AI训推底座LightDC AI和DeepSeek大模型发布“华擎智医”训推一体机。该方案深度融合了华为昇腾算力、存储和网络全栈国产化底座,结合DeepSeek通用大模型及润达医疗的医疗信息化经验,可辅助医疗机构实现数据智能闭环、业务效率跃升和服务质量突破。头部的医疗机构积极拥抱AI新技术,也为AI医疗大模型的训练和纠正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3月1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胡兵教授团队领衔,联合润达医疗、华为、智算云腾共同打造的“睿兵Agent”医学智能体正式发布。3月16日,润达、华为和齐鲁医院将联手发布智慧医疗大模型。
  风险提示
  1.研发失败或无法产业化的风险
  医药生物技术壁垒高,研发失败可能导致不能按计划开发出新产品,无法产业化。
  2.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因营销策略不能适应市场、学术推广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导致销售不及预期。
  3.竞争加剧风险
  如有多个同种产品已上市,或即将有多个产品陆续上市,市场竞争激烈。
  4.政策性风险
  医药生物是受高监管的行业,任何行业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
  5.推荐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萍萍)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