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供图 张淑贤/制表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今日,科创板迎来问世六周年的重要时刻。回溯2018年的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自此,这一资本市场崭新板块宛如一颗新星,在A股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辉。
六年来,科创板秉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初心使命,在制度创新的探索之路上砥砺前行,已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新质生产力培育打造的“主阵地”。
目前,科创板已汇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77家,总市值超过6万亿元,IPO募资以及再融资规模总计超万亿元。在577家科创板公司中,有351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60家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1家公司的主营产品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一组组数据生动彰显了科创板的“硬科技”底色。136家次公司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30%的科创板公司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60%的科创板公司核心产品或技术正在推动相关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在科技部组织的56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36家科创板公司参与了22项,占比40%。
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此前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的制度改革让“硬科技”企业上市更加便捷、更具可预期性、发行定价更自主。
“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源于科创板基于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深刻认知,大幅提高了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包容性。
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上。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特点,科创板取消了强制盈利等不适应的条件,设立了以“预计市值+”为基准的多元化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红筹企业上市,并设置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但产品尚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的企业上市。
目前,科创板已助力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1家转板企业成功上市,其中19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
其中,第五套标准是科创板为适应生物医药研发创新特点而进行的制度改革,重点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旨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医药产业制高点。
一家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创新药公司负责人感慨:“公司切实享受到了科创板的红利,募投资金用于建设研发基地、拓展专用生产线、扩充产品线,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截至今年10月,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创新药公司均已实现核心产品的上市或上市申请递交,已有16家公司的40款药物或疫苗产品上市销售。
聚焦“硬科技”企业,激活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科创佳话的故事仍在讲述。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 “科创板八条”)。这既是科创板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自此开启了新征程。
四个多月来,“科创板八条”各项措施加速落地,首发上市、并购重组、指数产品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并购重组为例,截至目前,自“科创板八条”发布后,科创板新增披露的股权收购交易已超40单,交易单数同比增长超2倍,交易金额合计超过110亿元。
“科创板八条”持续落地落实,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后,再稳步有序推广至其他市场板块,科创板有望持续发挥深化资本市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从改革“试验田”向发展“示范田”蜕变。
(责任编辑:王治强)